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年省523萬個塑膠包材 有機商店的「裸裝」環保風

"「我們在雲林堆肥場做生物可分解袋的堆肥,做成的肥料再拿去種樹,」里仁副總經理韓敬白解釋,「有些人嫌麻煩,但我們希望消費者不要以方便為導向,可以送回來和我們一起把這樣的循環做起來。」"
(圖片來源:里仁
文/CSR@天下/顏和正

 「我們已經不提供塑膠袋了,但是這個可以給你裝,」里仁的店員邊跟結帳客戶說話,邊從櫃台下掏出一個用過的紙袋,而且還不是里仁自己的而是Sogo的紙袋。

 「我們鼓勵重複使用,比較環保啦,」店員靦腆地對有點驚訝的客人解釋。

 這是全台最大有機通路的環保做法之一。他們鼓勵客人將購物袋(不限自家、不限品牌)送回里仁回收,好重複循環利用。回收的品項不光只有紙袋,還有生物可分解袋。

【COP23系列二十二】 波昂會場上的四種「台灣」身影

"縱然台灣的官方代表無法坐上談判桌,但民間社會並沒有放棄參與,從環保團體、技術單位、城市組織、到企業,COP23會場處處可見到來自台灣的身影和音量。"

文&圖/陳柏宇(COP23台灣青年代表)

自德國返台隔天,傳來台灣環保署長無法進入聯合國氣候會場的消息,心情五味雜陳。事實上,台灣別小看自己,你知道台灣排碳量在世界的占比有0.7%,人均排碳量更名列世界前20名嗎?況且,台灣目前同時面臨能源轉型及空汙處理等社會衝擊,這些經驗無法拿到國際場合和別人交流,實在可惜!

儘管官方不得其門而入,幸好民間團體跟地方單位都很努力,今年仍有近200位台灣人前進COP23,和世界分享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成果,以下就讓筆者帶大家認識一下波昂現場的台灣人面孔吧!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二十一】 未來領袖齊發聲!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來自加州15歲女孩   Zuriel Oduwole 質疑:「只會傳授舊知識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培養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的生存能力呢?」"
斐濟男孩Timoci Naulusala在波昂會議登台演說,成為COP23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來源)
/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除了官方談判,這次COP23也有不少針對教育面的探討,企圖讓氣候變遷的知識更深化到教育體系。不僅如此,這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出現最多兒童和青少年面孔的氣候會議,吸引鎂光燈的程度,甚至超越許多西裝筆挺的談判代表。


          首先,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第二週高階會議開幕日那天,跟歐盟兩大領導人一同登台的小男孩Timoci Naulusla!他生動地描述了斐濟在2016年遭遇南半球史上最強熱帶氣旋「溫斯頓」(Winston,如何摧毀了自己的家鄉跟周遭環境,立刻讓人對身處極端氣候第一線的島國人民處境感同身受。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COP23系列二十】「公正轉型」澳洲案例,燃煤電廠勞工何去何從?

"儘管Just Transition在國內仍未引起討論,但未來政府將大幅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加上核電廠陸續除役,勢必對電力產業產生結構性的影響。"
去年《電業法》改革前夕,上千名台電員工集結到監察院陳情抗議。
(攝影:自由時報黃耀徵
文/波特曼(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位於澳洲東南部的維多利亞州,有座營運超過40年的Hazelwood火力發電廠,是全澳效率最差、排碳量最多的電廠,屢遭環保團體點名批評。2016年底,法籍資方宣布要在2017年3月關閉Hazelwood,全廠750位員工有250位可留任至2023年,其餘500位則須走裁員補償方案。

 消息發佈後,儘管州政府提出了財務補助與職訓方案,但如此大量的解雇案,不僅使當地Latrobe社區頓失經濟支柱,後續帶來的社會衝擊也引發關注。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COP23系列十九】蘋果、魚燈、貝多芬,波昂會議第二週精彩圖輯

"COP23結束了,繼上次公開第一週會議照片,這次再來跟我們回味一下有趣的第二週展場花絮吧!"

文&圖/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團


上次分享的圖片多在Bonn區,這次讓大家看看正式談判區Bula的模樣。其實這裡就是聯合國氣候公約組織(UNFCCC)的會議中心(World Conference Center Bonn),各國談判代表每年都會來,換句話說,大家都很熟了。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COP23系列十八】能源變革風潮下的媒體識讀

"媒體文本不外乎呈現三種內容:資料、邏輯論證、觀點,「媒體識讀」即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撰寫者隱藏、或忽略的邏輯和觀點。"
示意圖,修改自SARAH ROGERS/THE DAILY BEAST
 顏東白(前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剛在波昂落幕,除了眾所矚目的官方談判成果,今天讓筆者來介紹一個有趣的題材--「媒體識讀」。當COP23如火如荼地舉辦時,發跡自柏林的Clean Energy Wire(清潔能源通訊社),也在附近舉辦了兩天的國際能源媒體交流會議,筆者想從中了解當前能源相關報導的主要問題,及台灣此刻需要的媒體類型為何?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COP23系列十七】來自波昂現場的青年行動觀察

"青年世代的關注面向有幾個大主題:終止「化石燃料」、訴求「氣候正義」、消除2020年之前的排放「緩衝期」。"

文&圖/陳柏宇(COP23台灣青年代表)

 聯合國氣候會議一向把「青年參與」和「世代正義」視為重點之一,擔心氣候談判淪為大人的政治角力場合,犧牲了下一代該有權益和福祉。因此2005年開始允許青年代表進入,2009年UNFCCC(氣候公約秘書處)再成立第七個委員會YOUNGO (youth of NGO),藉此擴大氣候世代的音量。

關注三主題,從化石燃料到氣候正義

 今年的COP23同樣不乏青年族群參與,從追蹤大會談判進度、自辦周邊會議、工作坊、行動劇與倡議等不同行動,處處可以見到青年的身影。歸納來說,青年世代的關注面向有幾個大主題: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十六】川普不在,我們還在!加州帶頭讓美國不缺席COP23

"20152016短短一年間,加州規範的產業排碳量減少5%,而且有效降低了火力發電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斷開發再生能源,但加州的綠電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經濟發展力道更未因此減弱,證明地方政府也有帶領氣候行動的資格。"
(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文/陳米蘭(波昂特派員、慕尼黑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今年在波昂舉行的COP23,會場大致分為兩個區域:Bula Zone(官方談判區)和Bonn Zone(民間活動和國家展示館)。然而,在往返兩個場館間的路上,卻有個貌似愛斯基摩雪包的帳棚群,在萊茵河畔安靜地依偎著,環繞周圍的美國國旗迎著冷冽寒風飄揚,鮮豔的紅藍白色彩在德國灰黑的冬天色調中,顯得有些突兀。

 這裡,就是代表美國民間力量參與COP23U.S. Climate Action Dome,也是COP23唯一一個非由國家政府贊助的國家館,裡頭展示大大小小的減碳計畫,來自美國各地的企業、學界、人民團體和州政府,也舉行了一系列的討論會議和公開演講,如同另類的「美國角」。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十五】將極端氣候搬到眼前!影視科技入侵波昂氣候會議

"在德國波昂舉辦的COP23,討論的是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氣候變遷,會場可見許多有趣的互動科技,從火紅的VR到每天滑不停的社交媒體,在這裡都看得到。" 

文&圖/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台達基金會今年十月移展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綠築跡 台達綠建築展」,曾運用當前最先進的8K投影機,將台灣好水的美麗和清澈,近距離地帶到觀眾眼前,不但堪稱是整個展場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區域,也讓許多訪客在驚嘆細緻美景之餘,開始產生珍惜環境生態的想法,顯見影像科技和智慧裝置對環境議題的傳播,有愈來愈重大的影響力。

一秒到斐濟,體驗南洋島嶼的風情與哀愁

    正在德國波昂舉辦的COP23,討論的是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氣候變遷,會場同樣可見到許多有趣的互動科技,從時下火紅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到每天滑不停的社交媒體工具,在這裡都看得到。

斐濟館設有VR互動裝置,讓當地年輕人現身演繹面對極端氣候的日常生活。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COP23系列十四】給脫煤者的建言 跨國研究:顧減碳也顧腹肚

"英國與加拿大帶頭發起「脫煤者聯盟」(The 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目標是在下屆氣候變遷會議前募集超過50個國家加入脫煤行列。"
英國氣候變化與工業部長佩里16日在英國角公布英國「潔淨成長策略」(Clean Growth Strategies),重點之一是讓英國在2025年前擺脫煤電。
文/波昂特派員賴慧玲

 全球超過四成的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來自於燒煤,擺脫對燃煤電廠的依賴是減緩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要務。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 最新發布的《2017年排放差距報告》(The Emission Gap Report 2017),為了達到艱鉅的氣候目標,未來全球高達80%到90%的煤炭儲量必須停止開採和使用,並且須避免新蓋燃煤電廠及逐步淘汰現有電廠,才能縮小巨大的碳排放差距 。


 但說來容易做來難,轉型的陣痛會由誰來承擔?如何減輕過程中的社會與經濟衝擊?關閉燃煤電廠和煤礦場是否又將激化環境保護與勞工生計的衝突呢?在德國波昂氣候變遷會議上,跨國研究團隊、勞工組織與環境團體攜手提出解方,呼籲各國政府推動兼顧勞工權益與氣候目標的「公正轉型」 (just transition),讓脫煤不用犧牲工人和社區利益。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COP23系列十三】No USA, no problem! 德、法兩國領袖hold住《巴黎協定》

"梅克爾指出,德國會把減碳工作重點放在「建築」和「交通」領域,因為該兩大部門一直是佔據德國多數排碳量的來源。"
(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COP23如火如荼進行至第二周,各國領袖和環境首長陸續抵達波昂,準備進行最後一輪的高階談判與最後決策。今年會場最主要的鎂光燈焦點,莫過於德國首相梅克爾和法國總理馬克宏兩位政治領袖,11月15日啟動的高階會議,兩人先後造訪造成轟動,會場擠滿各大媒體和打算一睹風采的群眾,輪番卡位搶占有利位子、等候捕捉兩大元首的鏡頭。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COP23系列十二】英國能源氣候智庫:減碳就減碳 大家在客氣什麼?

"除了許多政府已提出的減碳目標外,不管是讓各國NDC跟國家發展計畫的減碳目標一致,或採自然氣候解決方案,還是採行其他的減碳方式, 有更多減碳的潛力尚未開發。"
Image: BUND Bundesverband
文/Richard Black(英國 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主任);2017年11月15日寫於波昂;林綉娟譯

 兩年前在巴黎的氣候大會上,各國政府為了抑制氣候變遷許下兩個承諾。其中之一是讓工業化前就開始的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遠低於」2ºC,並且以1.5ºC為目標。另一個承諾則帶我們走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各國自訂的減碳計畫在這個世紀末前,會把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3ºC左右。

 這就是為什麼在波昂聯合國氣候大會現場的走廊跟咖啡吧,動不動就聽到有人在講「壓低(碳排)曲線」跟「雄心再加碼」。

 態勢很明顯,現在盛行的說法是,許多政府還是不信可以既不傷害國內經濟,又達到升溫遠低於攝氏2度的減碳成效。這些政府對願景喜歡歸喜歡,但是對達成願景需採取的路徑還生不出好感。

 但是據最近的兩篇研究顯示,還有另一個可能同等重要的答案:這些國家根本就還未詳細檢視自己國內現況,還沒看過他們在其他場域許下的承諾,或是還沒發現其他減碳的可能性。

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COP23系列十一】全球評比:減碳資優生從缺 台與美、俄並列後段班

"台灣在化石燃料補貼跟工業電價補貼政策均未調整,未來恐怕仍會持續維持在低段班。"
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15日發表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圖片提供:高思齊。
文/環境資訊中心:陳文姿、姜唯、蔡麗伶報導

 國際非營利組織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最新減碳評比,台灣今年依舊表現不佳,排名第54名。在56個國家和歐盟間是倒數第七。

 目前人在波昂參加COP23氣候大會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高思齊表示,台灣在化石燃料補貼跟工業電價補貼政策均未調整,未來恐怕仍會持續維持在低段班。

 德國波昂的第23屆氣候變遷會議 (COP 23)正接近尾聲,現場許多國家都發表了抗暖成功故事,但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氣候優等生?15日上午公布的最新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18)給出了答案。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COP23系列十】平穩曲線不復!2017年排碳量持續增加

"〈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發現今年很可能增加2%、來到368億噸,再創全球排碳量新高記錄。"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每一年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舉辦期間,各大研究機構都會搭上順風車,在會場公布與氣候議題相關的最新排名和調查數據,最近在波昂如火如荼進行的COP23也不例外,會議進行到第二周,「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便連續第12年發表了〈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7),指出許多全球碳排放趨勢潛藏的隱憂。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九】一個美國,三種聲音: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的美國論戰

"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新一代的美國角?
文、圖波昂特派員賴慧玲

消失的美國角

 今年6月1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角色顯得尷尬而分歧。正在德國波昂舉行的第23屆氣候變遷會議 (COP 23) 場上,美國官方展區「美國角」 (American Pavilion) 罕見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在談判區 Bula Zone 外頭數個充氣圓頂帳篷「U.S. Climate Action Dome」,由美國數個州政府、市長和企業人士組成的美國氣候聯盟 (United States Climate Alliance) 設立,高調宣示就算川普退巴,美國「仍與世界同在」 (We are still in)。

【COP23系列八】COP23能源日加碼轉型 讓電動車成為「新日常」

"Climate Group發起的EV100計畫是一個全球性的電動運輸計畫,計畫內容是開發全球電動車的購買力,加速電動車與相關基礎建設發展,最終目標是讓電動車成為「新的日常」。"
圖左為COP23主席,斐濟總理拜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圖右為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Photo by IISD/ENB | Kiara Worth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目前正在德國波昂進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3),會議焦點是預計於2020年全面啟動的巴黎協定。

 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是保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遠低於2°C,並儘可能接近1.5°C。不過目前1°C的升溫已經發生了,讓全球轉型乾淨能源更加急迫。

 上週五(10日)是大會的「能源日」,當天各國領導人和商業領袖承諾積極行動,並投資數百萬美元於再生能源發展。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七】COP23長怎樣?波昂會議第一週圖輯

"COP23在德國波昂熱烈召開,台灣新聞報導並不多。大家好奇這一屆氣候會議是何模樣嗎?以下公開第一週展場精彩圖輯,帶您親臨現場、一睹為快!"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團


今年首次由海島國家(斐濟)取得主辦權,會場處處可見洋溢太平洋南島風情的背板。
 



 
大會提供自行車降低與會者交通碳足跡,可惜因雨天很少看到人用,小編每天都利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火車跟接駁公車。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綠建築走訪--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

"這棟綠建築的特殊處在於觀念植入。剛入住的同學,宿舍管理的老師除了講解管理規定,還會發一本Oskar Von Miller書籍,在年輕幼苗的日常生活中植入概念,對建築節能的概念習以為常。"
左:Oskar Von Miller出版品,右: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攝影:唐于婷)
文/盧盈文(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來到慕尼黑,這裡是處可以短暫放鬆、休息的地方,因為有位學姊在這短期進修。抵達學姊宿舍時天快亮了,我們這次只在慕尼黑停留三天,必須盡快查清楚綠建築走訪方式,幸好老天爺很眷顧我們,她的住處正是棟綠建築。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COP23系列六】與國際NGO共辦邊會 台灣青年擬想巴黎協定對策

"TWYCC在會場與他國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邊會」,於正式會議外聚焦議題討論、增進資訊與技術交換,探討巴黎協定執行方案的跨世代對話。"
王暉絢代表台灣氣候青年聯盟(TWYCC),分享團隊今年開啟的三年研究計畫。圖片來源:TWYCC
文/環境資訊中心:林昕慧整理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於11月6日在德國波昂展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有7位青年代表進入談判現場,TWYCC於隔日下午,在會場與他國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邊會」,於正式會議外聚焦議題討論、增進資訊與技術交換,探討巴黎協定執行方案的跨世代對話。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COP23系列五】COP23場外 德反煤行動千人佔領森林、礦場

"RWE煤礦象徵了賺錢的公司可以破壞環境,地方居民和公民社會反抗卻得被逮捕的全球系統。"
萊茵集團的Tagebau Hambach露天煤礦場。圖片來源:markus jakobsCC BY 2.0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3在德國波昂舉行,然而距離議場不到一個小時車程處,就是德國環境成績單上的一大汙點——萊茵集團(RWE)的露天煤礦。這個礦場近漢巴赫森林,面積85平方公里、深400公尺,是歐陸地表最大洞,也是歐洲最大碳排來源。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COP23系列四】COP23 懶人包:波昂氣候大會怎樣才算成功?

"實務上,波昂會議將考驗全球國家(美國除外)能否團結一致,並維繫巴黎協定的精神。"
COP23今年於11月6日-17日在德國波昂舉辦。圖片來源:Max Thabiso Edkins/Connect4Climate (CC BY-NC-SA 2.0)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COP23到底在幹嘛?
 COP23全名叫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第23屆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旨在「避免人類以危險的方式干擾氣候系統」——也就是阻止全球暖化。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COP23系列三】 從島嶼、難民、建築、到交通,波昂會議探討面向更多元

"從能源、產業、交通、建築、水資源、移居、到土地使用等,今年都出現許多針對單一主題的周邊會議,讓與會者看到更多減量和調適行動的可能性,以及讓其他部門之間的關連性。"
COP23會場關於SDG的海報(顏東白攝)

文 /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您還記得的話,2016年是人類有氣象統計資訊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邁入2017年春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突破 410 ppm,再度寫下新高記錄。面對高燒不退的地球,國際社群無不引頸期盼加速《巴黎協定》的談判進程,讓各國盡快遵照一個國際通則來動員氣候行動、並檢視實施成效。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二】敘利亞加入《巴黎協定》!澳洲反覆態度遭環團酸

"若要達成《巴黎協定》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的長期目標,未來幾年之內,幾乎每個國家都得展現如「溜滑梯」般的減碳速度才夠。"
澳洲政府能源政策反覆不定,COP23第一天就被環團頒獎酸了一頓。 (PHILIPP GUELLAND / EPA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最新一屆的氣候會議COP23剛在德國波昂召開,現場立馬傳來好消息!過去五年受到內戰及ISIS侵擾的敘利亞,正式宣布將於近期加入《巴黎協定》,加入全球減碳競賽場內。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一】 Bula! Bonn! 新一輪氣候談判在波昂展開,「島國」話題成焦點

"今年COP23不妨觀察非政府角色是否掌握更多話語權、或提出更多可行方案?"
COP23為首次由島嶼國家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中立者為斐濟首相Frank Bainimarama。
source:  UNclimatechange on Flicker(CC BY-NC-SA 2.0)
文/Sipi·Ika(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台灣時間11月6日下午五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在德國波昂(Bonn)揭開序幕。這是第一次由島國(斐濟)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同時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後的首次氣候大會,具備獨特意義。COP23有何觀戰重點?以下統整知名智庫─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簡稱SEI)的專業分析,讓大家不用霧裡看花。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低碳交通」系列八:鼓勵單車上路,先營造友善停車空間吧!

"這份5年計畫的特色可歸納為三部分:適應高齡與少子化的社會型態、配合街道風格、發展公益事業,如增加大型停車格、配合老街城區紋路設計、捐助自行車給發展中國家、停車場自建太陽能板,都是相當新穎的嘗試。"
日本自行車服務站MARUNOUCHI Bike&Run,提供了寄物、更衣、交誼空間等許多服務。
文/宋瑞文

 本系列前幾篇文章提到日本環境省的「SMART MOVE」推廣活動,帶大家認識了日本政府推動綠色運輸的部分舉措。不過,常以自行車代步的朋友們一定很清楚,今天自行車專用道在台灣或許已非最大問題,「車子要停在哪?」恐怕才是更多人的擔憂之處,日本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呢?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低碳交通」系列七:日本身障者自行車運動,與「市民權」的倡議

"隨著使用者越來越多,自行車衍生的交通事故也隨之增加。如何改善道路環境、要求騎士遵守規則、甚至是相關交通禮儀的倡導等,便成為接下來的推廣重點。"
圖片來源
文/宋瑞文

 根據日本環境省提供的科學數據,「移動」產生的排放量,約占生活全體行為的1/4,因此日本政府推出了「SMART MOVE」措施,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和低碳交通工具,同時結合環保、健康、舒適等多重需求。

 然而,過去大部分關於綠色運輸的倡議運動裡,「自行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日本在這方面更結合了民間的市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