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林綉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林綉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COP23系列十二】英國能源氣候智庫:減碳就減碳 大家在客氣什麼?

"除了許多政府已提出的減碳目標外,不管是讓各國NDC跟國家發展計畫的減碳目標一致,或採自然氣候解決方案,還是採行其他的減碳方式, 有更多減碳的潛力尚未開發。"
Image: BUND Bundesverband
文/Richard Black(英國 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主任);2017年11月15日寫於波昂;林綉娟譯

 兩年前在巴黎的氣候大會上,各國政府為了抑制氣候變遷許下兩個承諾。其中之一是讓工業化前就開始的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遠低於」2ºC,並且以1.5ºC為目標。另一個承諾則帶我們走入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各國自訂的減碳計畫在這個世紀末前,會把全球暖化升溫控制在3ºC左右。

 這就是為什麼在波昂聯合國氣候大會現場的走廊跟咖啡吧,動不動就聽到有人在講「壓低(碳排)曲線」跟「雄心再加碼」。

 態勢很明顯,現在盛行的說法是,許多政府還是不信可以既不傷害國內經濟,又達到升溫遠低於攝氏2度的減碳成效。這些政府對願景喜歡歸喜歡,但是對達成願景需採取的路徑還生不出好感。

 但是據最近的兩篇研究顯示,還有另一個可能同等重要的答案:這些國家根本就還未詳細檢視自己國內現況,還沒看過他們在其他場域許下的承諾,或是還沒發現其他減碳的可能性。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歐盟如何迎戰「能源貧窮」?(下)四招改善能源貧窮

"歐盟各國改善能源貧窮問題的四種行動:財務補貼、權益保護、提升能效、自主節能。"
(Broken light bulb by duzernCC BY-NC 2.0)
文/林綉娟(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上一篇
提到歐盟如何監測日益嚴重的能源貧窮現象,現在看看他們想到了什麼解決方法?


 歐盟執委會資助的 Insight_E 研究計畫審視了280項相關措施,發現其中四成專門針對脆弱消費者與高風險族群,歸納出各國改善能源貧窮問題的四種行動: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歐盟如何迎戰「能源貧窮」?(上) 能源貧窮的三個成因:低收、高價、能效不足

"壓低電價不該是一國能源政策的目標,唯有電價合理化,才能提高民眾與企業的節能誘因。"
圖:Scottish Fuel Poverty Forum (2015)   資料來源:Energy Poverty Handbook

文/林綉娟(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牆壁散發著寒氣,沾滿汙漬的磁磚一碰就碎,在這斷電、又沒暖氣的老公寓裡,工匠布萊克用兩片發泡膠黏在窗戶充當雙層窗,向身旁好奇的小女孩解釋:「陽光會讓塑膠氣泡裡的空氣變暖,房間就不會那麼冷了。」

 上述場景,是2016年英國電影《我是布萊克》所呈現的「能源貧窮」樣貌。在冬季氣溫不時跌破零度的歐洲,能源貧窮現象會怎麼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歐盟各國有什麼解決方法?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市民如何參與能源轉型? 聽聽法國南特副市長的經驗談(下)

"能源轉型也是「社會轉型」,主事者必須注意是否在轉型過程中,反而加劇社會不平等,或忽略了某些族群。否則,徒具形式或不夠完整的公民對話,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圖:南特都會區的能源轉型大辯論Logo (來源: 能源轉型大辯論文件)

文/林綉娟(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續上篇
 十月中,法國在台協會跟開放文化基金會邀請法國南特(Nantes)副市長Bassem Asseh來台,分享南特市推動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的經驗,並以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大辯論」(Le Grand Débat)為例,解釋政府如何延伸溝通觸角,邀請更多市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市民如何參與能源轉型? 聽聽法國南特副市長的經驗談(上)

"儘管一般市民多從個人角度想像未來的能源解決方案,但只要集結所有努力,一樣具備降低氣候變遷衝擊的龐大潛力。"
圖:南特都會區的能源轉型大辯論Logo (來源: 能源轉型大辯論文件)

 文/林綉娟(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近年「公民參與」在台灣公共事務領域成為熱門名詞,從「公民咖啡館」、「參與式預算」到「公民憲改運動」,皆感受到民眾翻轉傳統由上而下決策系統與權力結構的強大動力,進而帶動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促成多方對話的可能性。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產官學談再生能源 饒舌歌手阿肯也同台

"法國郵政的社會環境責任主任芭根說明,他們是法國首先承諾要邁向100%再生能源的企業,目標是2020年前完成。雪梨市長摩爾表示,雪梨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減少七成碳排放;而Google 目前在全球有14個資料中心,目標是在2020年前全面使用再生能源。"
主持人伐克莉(Ghida Fakhry)專訪歌手阿肯AKON的點亮非洲計畫。攝影:林綉娟。
文/林綉娟 (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1特派員)

    全球有2/3碳排來自能源部門,因此再生能源被視為是最具成本效益跟永續潛力多元性的減碳選項。有鑒於此,數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利用12月6日巴黎氣候大會休會日,在巴黎前證交所聯合舉辦再生能源會議(RE-Energising the Future - Renewable Energy Track),討論能源市場加速轉型的契機與克服挑戰的策略。

    會議邀請政府與業界高層說明再生能源長期目標,會議主辦單位包括歐盟執委會,還有總部位在阿布達比,目前有144個會員國的跨政府組織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 IRENA),與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絡(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 REN21),法國再生能源協會(Syndicate for Renewable Energy of France, SER),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政府。受邀的講者包括政府代表與再生能源及新創科技業者。會議主持人由半島電視台英文頻道記者伐克莉(Ghida Fakhry)擔任。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公民社會參與氣候變遷問題契機 台日韓COP21經驗交流

“ 台灣何時能邁向脫碳時代?地方政府的減碳貢獻與計畫為何?能源市場如何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台灣逐漸擺脫對化石燃料補貼的可能性?如何讓再生能源佔有一席之地?放眼2050年,我們到底要的是什麼樣的社會?
大會現場的小型風力發電裝置 (謝雯凱攝)

文/林綉娟 (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1特派員)

本次氣候大會中四處可見公民團體的能量,有多場周邊會議著重討論公民社會參與,125日下午在會場公民區,由台日韓的各界代表,分別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及跨國合作及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談公民參與氣候變遷問題的角色與機會。會議由擔任國際氣候發展智庫理事長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主持。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主持周邊會議。林綉娟 攝影。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氣候方案大展首日遇抗議 被諷「漂綠大拜拜」

"歐盟氣候觀察組織針對COP21氣候方案大展攻擊,想藉此吸引民眾去思考資本主義與財團在造成溫室氣體排放上的角色。企業在氣候政策上的矛盾與曖昧身分,是本屆會議期間場內外的話題之一。"
氣候方案COP21大展巴黎大皇宮入口抗議人士爬上路燈。林綉娟 攝影。

文/林綉娟 (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1特派員)

    為期兩週的巴黎氣候大會已於上週正式展開,位於巴黎郊區的談判主會場受到全球矚目,另一方面,企業界則亟於向各界展示實用的氣候解決方案,證明自己扮演帶領社會擺脫溫室氣體的威脅,籌辦了COP21氣候方案大展(Solutions CO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