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十六】川普不在,我們還在!加州帶頭讓美國不缺席COP23

"20152016短短一年間,加州規範的產業排碳量減少5%,而且有效降低了火力發電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斷開發再生能源,但加州的綠電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經濟發展力道更未因此減弱,證明地方政府也有帶領氣候行動的資格。"
(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flickr
文/陳米蘭(波昂特派員、慕尼黑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今年在波昂舉行的COP23,會場大致分為兩個區域:Bula Zone(官方談判區)和Bonn Zone(民間活動和國家展示館)。然而,在往返兩個場館間的路上,卻有個貌似愛斯基摩雪包的帳棚群,在萊茵河畔安靜地依偎著,環繞周圍的美國國旗迎著冷冽寒風飄揚,鮮豔的紅藍白色彩在德國灰黑的冬天色調中,顯得有些突兀。

 這裡,就是代表美國民間力量參與COP23U.S. Climate Action Dome,也是COP23唯一一個非由國家政府贊助的國家館,裡頭展示大大小小的減碳計畫,來自美國各地的企業、學界、人民團體和州政府,也舉行了一系列的討論會議和公開演講,如同另類的「美國角」。

不甩川普!地方總動員對抗中央

 隨著川普在六月高調宣布退出《巴黎協定》,美國民間開始凝聚力量、展現繼續領導全球氣候行動的決心,在加州州長布朗 (Jerry Brown) 和前紐約市長彭博 (Michael Bloomberg) 兩人的帶領下,先有串連企業和政治團體的「America’s Pledge」, 之後則有民間組織帶起的「 We Are Still in」倡議,目前共集結了不分黨派、包含9個州政府、252個城市鄉鎮、1780家企業、339間大學及213個宗教團體,形成一個幾乎囊括四成美國人口的龐大氣候行動網絡。這些活動主要訴求只有一個:「美國的氣候行動不會受限於川普政府的決定,我們還會繼續為氣候變遷做出最大努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由加州州長布朗帶領的民間團體,表現得比COP23的美國官方代表團更搶眼。 (Getty Images)

 為期兩週的會議期間,加州州長布朗帶著大批非政府代表成員,有如明星般地來回穿梭、發表演說,記者也搶著問他對本次大會的看法,成為會場熱門話題。為什麼布朗代表的加州如此重要?

 2015年誕生的《巴黎協定》,雖被視為氣候變遷治理史上的一大勝利,但它僅訂下基本原則,如何執行、完成目標,仍須透過氣候會議進行真槍實彈的的談判與角力,COP23即背負如何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任務。隨著舉世震驚的「川普退巴」,本屆大會主席斐濟總理Frank Bainimarama便任命加州州長布朗為COP23的城市和區域特使,一來維持美國和全球氣候行動的連結,二來也強化「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指非政治實體,如地方政府、公民團體、私部門等)對於促進全球減碳的影響力。

 事實上,加州不是從COP23才開始為氣候變遷發聲,早在2015年,它就跟德國的巴登符騰堡邦 (Baden-Württemberg) 等205個地方政府,一起成立了橫跨六大洲的「Under2 Coalition」共同倡議,訂定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城市願景。
前加州州長、好萊塢明星阿諾,這次也現身波昂氣候會議。(圖片:UNclimatechange flickr

法令+市場,加州攜手民間拚減碳 
  
 加州在全球氣候變遷治理領域能具備如此影響力,主要有兩個原因:州政府的立法權,加上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約等同於法國)的市場規模。透過立法要求,加州不僅可藉由貿易和法定規範提高環保標準,配合其市場影響力,還能將標準擴展到鄰近地方與國家。比方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代的汽車廢氣排放標準,其他州政府之後便陸續跟進、制定相關環保法規,此一效應被學者Vogel稱為「加州效應」(California Effect),形容藉由區域間的自由經濟貿易,在兩個環境規範較低的A、和較高的B區域之間,會影響並帶動A也制定與相當的環境規範。如今,加州效應不僅廣見於美國各州間的環境和能源政策,甚至還影響到加拿大、德國和歐盟等國。

 布朗接受「德國之聲」訪談時表示,在以國家為主要談判實體的國際氣候公約制度商,民間團體或許無法完全取代美國聯邦政府的角色,但即便川普無法接受全球暖化的事實,州政府卻不能在對抗氣候變遷上袖手旁觀,尤其針對「能源」和「交通」兩大排放部門(佔該州超過40%的排碳比重),近年加州已致力降低汙染,並推動零排碳運輸載具。「我們希望德國的汽車業能配合我們推動的低碳措施,加州要買零排碳的車,中國也是,我們代表的是最大的市場需求、而且未來將成為主流!」
官方國家館首次缺席,地方團體卻在COP23會場外自組了另類的「美國角」。(拍攝:王振益)
 儘管美國國家館缺席了COP23,不過多數人都認為布朗代表的民間力量,光環完全蓋過正式官方代表團,甚至被冠上打倒川普氣候懷疑論陣營的「復仇者聯盟」封號。從該州能源轉型和減碳成就來看,加州的確配得上,光2015~2016的短短一年間,加州規範的產業排碳量就減少了5%,而且透過提升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有效降低了火力發電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即使不斷開發再生能源,但加州的綠電價格卻越來越便宜,經濟發展力道更未因此減弱,證明地方政府也有帶領氣候行動的資格。

 或許明年的COP24,我們可以見到更多來自美國地方的「加州館」、「紐約館」和「維吉尼亞館」,在不同角落揮舞著同一面國旗。

※ 本系列與環境資訊協會遠見雜誌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1. Cullenward D., California’s Foreign Climate Policy, Global Summitry, 2017
Vogel D., Trading Up: Consume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a Global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2. Harrison. K., 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American Influence on Canadian Climate Policy: The California Effect vs. the Washington Effect, Zeitschrift für Kanada-Studien 32,2 (2012) 45-64
3. Schreurs M. and Tiberghien Y., Multi-Level Reinforcement: Explaining European Union Leadership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7,4 (2007) 19-46
4. California's Jerry Brown on how to beat Trump on climate change
5. Under2 Coalition
6. Jerry Brown講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米蘭,慕尼黑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包括全球環境治理、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政治和政策,最近的研究主題是利用大數據來檢視社交媒體上氣候變遷的話語權。進入博士研究前曾在UNFCCC實習,熟悉國際氣候談判現場的氛圍。
  

【延伸閱讀】
COP23系列十三】No USA, no problem!德、法兩國領袖hold住《巴黎協定》 詹詒絜 2017/11/19
COP23系列九】一個美國,三種聲音: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的美國論戰 賴慧玲 2017/11/1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