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綠建築的特殊處在於觀念植入。剛入住的同學,宿舍管理的老師除了講解管理規定,還會發一本Oskar Von Miller書籍,在年輕幼苗的日常生活中植入概念,對建築節能的概念習以為常。"
左:Oskar Von Miller出版品,右: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攝影:唐于婷) |
來到慕尼黑,這裡是處可以短暫放鬆、休息的地方,因為有位學姊在這短期進修。抵達學姊宿舍時天快亮了,我們這次只在慕尼黑停留三天,必須盡快查清楚綠建築走訪方式,幸好老天爺很眷顧我們,她的住處正是棟綠建築。
佇立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Oskar Von Miller Forum)前,我們不免先是職業病很重地審視一番,差點忘了放行李、先吃頓早餐、跟學姐敘敘舊。
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出自德國建築大師Thomas Herzog之手,完成於2009年,除了標榜節能,也將許多建築語彙隱藏在設計手法中。Oskar Von Mille位於老城區、大學、博物館的交匯處,是慕尼黑工業大學培養建築學子及促進學術交流而設立。由於地處建築密集的市中心,須滿足高容積率要求,共在1,286平方公尺的土地做出7,540平方公尺的建築面積,有7層樓高。整棟分成南、東、西三部分,以U型量體分布,中間圍出庭院。
慕尼黑工業大學國際交流中心出自享有盛譽的德國建築師Thomas Herzog之手。 |
中層2~6樓為宿舍與交誼廳,為促進交流,交誼空間(包括飯廳和廚房)占很大部分。由於建築南向面對交通要道,所以宿舍臥室都設計為北向,較安靜舒適,南向牆面安裝雙層立面帷幕,遮陽又可遮蔽噪音。頂層有比較完整的大空間,設計為四面通透的玻璃廳,用於小規模聚會和研討活動,除能欣賞城內景色與天際線,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遠眺阿爾卑斯山。
上:一樓多功能會議場所和中庭戶外庭園相連,增加空間通透感。 下:屋頂植栽上方設有熱泵,頂樓是一間間會議室 ,白天靠自然採光即可。(唐于婷攝) |
整棟採預鑄混凝土,構件都是灰色、無特別粉刷,南面屋頂是獨立鋼,形成類似「琴弦」狀的懸掛結構,組成一系列垂直杆件固定在北側逃生陽台。南立面大面積玻璃幕牆還安裝太陽能光電板。外殼採用德國「被動式房舍」(Passivhaus)常用的雙層外殻,建物外表裝設太陽能板,利用垂直立面收集電力。
被動式房舍(Passivhaus)的地熱空調系統。(資料:Viessman Fachreihe Warmepumpen,2008) |
整體來說,這棟綠建築的特殊處在於觀念植入。剛入住的同學,宿舍管理的老師除了講解管理規定,還會發一本Oskar Von Miller書籍,解釋建築的來龍去脈和設計原理,在年輕幼苗的日常生活中植入概念,對建築節能的概念習以為常,或許,這才是Oskar Von Miller最厲害的地方。
建物內側圍廊利用廊道空間的緩衝手法,使陽光照射間接進入。 (攝影:唐于婷) |
- The Oskar von Miller Forum 官網、介紹影片
- http://sustainable2010.blogspot.tw/2010/06/oscar-von-miller-forum.html
盧盈文,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參與生態校園復育、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等計畫,繼2011年走訪日本、歐洲、美國等地綠建築,關注與自然環境共生之建設,更在乎台灣未來對於生態景觀的建設與發展,持續對國內外綠建築走訪做文章撰稿。
【延伸閱讀】
- 綠領工作坊設計班 培育建築節能「綠頭腦」 王振益 2017/8/3
- 坐擁生態保育區全景的單車集合住宅 哥本哈根THE 8 HOUSE 盧盈文、唐于婷 2014/1/27
- 吸取德國低碳經驗 建構台灣永續城市 陳雯甄 2013/3/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