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建築節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節能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複製節能宅 「阿乾的家」全年電費5千有找

"持續抄電表的好處之一每一步都能驗證家裡採用的節能法,看看究竟能提升多少能源使用效率,好處之二隨時間演進,檢視這些節能法有無更精進的空間,或招式已老,可有更新的技術節能。"
                              圖說╱「阿乾的家」將前屋主留下的雨棚拆除後,客廳變得更
                              圖片提供╱張楊乾

撰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阿乾簡介〉
張楊乾,大多數人叫他阿乾(ㄍㄢ),曾在歐洲修習氣候變遷相關學位,回國後身體力行,每年給自己減碳目標去挑戰。他常揣摩在20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這一代人又是如何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每天的工作,就是讓更多人體認節能減碳的重要性。

          大約從10年前開始,為了將自己工作上接觸到的節能理念,落實到生活之中,我盡可能每天都會關注自家的能源使用狀況。我認為邁出節能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抄電表」。

          從早期每天手抄電表度數、到女兒4歲後也開始教她們看電表、接著自己裝了無線微型節能電表就可以用手機APP查電表、到最後申請住商時間電價,直接裝上智慧電表,抄電表也抄了10年。

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建築以醫學為本 好空間也有健康身心靈!

"健康建築的標準,包含空氣、水、光,甚至是建築物裡頭提供的食物營養成分、如何鼓勵人在建築裡頭去運動,還有你的熱舒適度、人在建築裡的精神狀態,都是這十個指標裡面琢磨的面向。"
                                       (圖片來源Giorgos~ on flickrCC BY-NC-ND 2.0)

整理:劉憶玟、張榮惠

      建築物的風、光、水的管理和能源息息相關,更直接影響到使用者的身心靈層面的健康,美國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 Institute (IWBI) 2014年發佈WELL Building Standard,提出全球不同類別的健康建築設計準則,以醫學研究為準則,從人的健康系統需求對應建築物設計來提升空間舒適感。
       「氣候戰役在台灣」邀請易境永續設計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何宗翰,談談建築和健康的關聯性。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建築節能非夢事,瞧瞧德國40多年的演進和累積

"德國並不是一味地用「因為要環保,所以要節能」這種手法去推,而是經過計算,這樣可以省多少電費?並且讓建築更堅固、更健康?整體利益比較起來是值得的。"

(Poby繪)

整理/楊詠而、林柏任、劉憶玟(本文內容來自2018/10/29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被喻為綠能標竿的德國,如何記取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教訓,一步一腳印地打造建築節能政策?並且設計一系列輔導措施和鼓勵制度?
 「氣候戰役在台灣」邀請環境資訊電子報記者陳文姿小姐,分享她在2018年中走訪德國三個月催生的專題報導「節能好宅 德國進行式」,仔細拆解該國推動建築節能的獨特秘訣與寶貴經驗。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有涼有亮的日本窗戶節能


"早前日本能源產業界已意識到,「抑制能源消費的智慧及技術,今後將在全球創造20兆美元的財富」。日本東麗集團在今年1月發表,能夠降低空調電力39%的隔熱薄膜,在保持窗戶的透明程度的同時,遮熱程度達世界最高水準。"

*大日本印刷公司的採光薄膜。(出處:官網

文/宋瑞文


 從自家住屋、交通工具,到公共建築,窗戶是我們日常熟悉的裝潢物件;就像太陽大時,咖啡廳會拉下遮陽簾一樣,窗戶會透熱、消耗空調,做好窗戶隔熱,是節能對策的要點。

 據日本窗扇協會的數據,在冬天,屋內的熱能會有50%從窗戶逸出;在夏天,屋內有7成的熱能從窗戶進來。顯然,窗戶隔熱,是建築節能裡的關鍵之一,也成為日本相關廠商各擅勝場的領域。


 日本東麗集團在今年1月發表,能夠降低空調電力39%的隔熱薄膜,在保持窗戶的透明程度的同時,遮熱程度達世界最高水準。過去,隔熱薄膜為了反射紅外線,薄膜會有顏色而不透明,影響窗戶的美觀,並成為廠商的難題。


 過去東麗自己的產品也是如此,但透過奈米積層技術,以新的堆疊方式,疊合奈米規格的數百數千薄膜,維持高透明度,並且隔熱程度超出現有產品水準。東麗的新隔熱薄膜,和普通透明玻璃相比,可以降低39%的空調電力,若和市售一般薄膜相比,能再降低11%的空調負荷。

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看不見的空調」 漢堡環境能源署大樓 降溫三大良方

"搭配這套系統的是德國建築很重視的外牆隔熱與氣密,如此才能留住冷空氣。夏天可以開窗,但在寒冷的冬天或是沒有對外窗戶的空間就需要靠通風系統。頂樓的熱交換系統可以讓室、內外空氣交換,同時讓暖(冷)溫度保留在室內。"
漢堡邦都市發展暨住宅署、環境與能源署行政大樓。不同於紅色外觀,內部中庭是以黃綠色系為主色調。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從漢堡中央火車站出發,捷運三站的距離就可以抵達Wilhelmsburg站。漢堡邦政府「都市發展暨住宅署」(BSW)與「環境與能源署」(BUE)合署辦公的大樓就在眼前,紅色的曲線建築在藍色天際舞動,為這塊新城區帶來年輕的活力。 

 這棟大樓在漢堡邦組織改造前,是規劃作為「都市發展暨環境署」(BSU)辦公大樓[註1],也以BSU大樓之名成為漢堡國際建築博覽會(IBA)最大規模的高樓建築。BSU大樓佔地2.3萬平方公尺,不僅外型耀眼,更企圖在能效與永續指標上,成為未來都市建築的新典範。大樓每年每平方公尺初級能源耗能僅70度,約一般房屋的1/4,這包含了熱水、冷暖氣、電燈、甚至從電廠到建築傳送過程中流失的電力。

 漢堡夏季白天平均20-22度,高溫達30度。曾有台灣官員到德訪問,表示幾乎看不到冷氣,也有人認為德國並不需要冷氣,事實真是如此?在sol·id·ar 規劃事務所建築師、BSU計畫的專案管理勒納爾特(Günter Löhnert)與BSW技術工程師威瑟(Sören Wieser)帶領下,筆者深入地下室與頂樓機房,一窺這棟大樓空調與節能的秘密。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綠建築高貴不貴 德國第二代標準DGNB辦到了

"DGNB也強調社會文化面向,保留更多的空間讓人們到戶外走動、休息,而不是整天待在辦公室裡工作,這也很重要。畢竟,建築的初衷,是為「人」而設計。"
德國DGNB永續建築委員會執行長勒美特爾(Christine Lemaitre)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綠建築能不能做到「高貴不貴」?德國「被動式節能建築」逐漸為人所知,事實上,德國還有一個新的永續建築體系DGNB(German Sustainable Building Council,德國永續建築委員會),正在往世界擴展中。

 DGNB成立於2007年,和知名綠建築標準相比,還非常年輕。全球已有3600多處建案取得DGNB認證與預認證,以德國與歐洲為主,逐漸跨足中國、加拿大、俄羅斯、泰國等地。它自許為第二代綠建築標準,重視環境,也重視經濟與社會文化面的平衡。比起結果評比,更重視設計過程與在地化。

 DGNB有什麼創新理念與突破、如何從德國進展到全世界的過程、適合在台灣發展嗎?面對這些問題,DGNB執行長勒美特爾(Christine Lemaitre)無疑是解題的最佳人選。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入住「被動節能住宅」 住戶初體驗「好多了,簡直無法比較!」

"建築師量身打造,蓋的又是高建築節能標準的建築,問及開發費用,Rudolf說,市府有對有小孩的家庭提供優惠,另一方面,住戶聯合建房少了開發商費用,其實不會更貴。"
太陽船The Sun Ship是棟正能源建築,也是Vauban 社區內的指標建築之一。 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被動節能建築(passive house)是德國常見的建築標準。在酷寒的冬天,以最少的暖氣達到舒適標準,主要是靠絕佳的保溫層、氣密門窗與通風系統。藉著到西南部綠色城市弗萊堡(Freiburg)採訪的機會,筆者住進以永續社區聞名的弗班區(Vauban)[註1],親身體驗被動房有什麼不一樣。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專訪PHI】除溼、遮蔭做好 被動式「節能建築」也適用台灣

"建築外殼的隔熱跟氣密功能好,就可以減少室外環境對室內的影響,這時候,只要使用很少的能源就可以創造室內的舒適度。"
PHI建築認證部門負責人巴斯提安。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日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談赴德訪問,激賞德國節能建築之餘,意外引發德國建築論戰,德國普遍使用的節能建築標準「被動式建築」也成為焦點話題。

 被動式建築的原則是加強建築外殼的隔熱斷熱,以減少室內冷暖氣的使用。但也有人質疑,如果在台灣,被動式建築反而會把熱鎖定在建築內,讓室內更熱,增加冷氣使用量。類似的說法正確嗎?「移植」或「複製」被動房建築是對的嗎?

 在第一棟被動式建築所在地的德國達姆斯特(Darmstadt),筆者專訪1996年成立,推動、認證、並研究被動式建築超過20年的民間組織「被動式建築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PHI)。由建築認證部門負責人巴斯提安(Zeno Bastian)親自解釋,適合台灣的被動房建築會跟德國建築有什麼差異。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用最少的能源重新定義舒適 Transsolar用氣候改寫建築

"經常在高溫與冷房間進出對人體也不健康。一種可能的做法是──讓溫度像洋蔥一層層改變狀況,入口處較冷,進到辦公區後維持正常溫度,而不同區域間溫度不要有太大變化。"
泰國曼谷機場。圖片來源:​Nomad YCCC BY-NC-ND 2.0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承接上篇)很難簡單解釋Transsolar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許多知名建築或是都市計畫都有他們的蹤跡,例如泰國曼谷機場、漢堡的易北愛樂廳,但他們的名字卻鮮少出現在介紹裡。他們擅長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例如為2022年卡達世界盃足球賽場地,在沙漠高熱下打造環境友善開放式冷卻系統,或是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打造零碳排的馬斯達城(Masdar City)。

 他們自創單字KlimaEngineer,由德文的氣候Klima與英文的工程Engineer所組成,代表他們的核心工作。他們不是建築師,你可以稱他們為「氣候工程師」,他們是一群善用氣候知識與現代科技,與建築師合作打造節能又舒適空間的人。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建築節能先做好 開冷氣不是問題──智能綠塔建築師專訪

"弗萊說,我們都要向我們的曾祖父、曾曾祖父學習。過去的年代人們因為貧窮,想要省錢、想要節約,這就是節能。對每一分資源都很珍惜,這就是永續。"
智能綠塔建築師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後方警察局為他的作品,照片為垂直的木頭外牆及空調設備。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承接上篇)「如果冷氣只開一小時就能達到開24小時的效果,開冷氣會有問題嗎?」

 跟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的對話很有意思,這位正在德國綠色城市弗萊堡(Freiburg)打造新一代建築,配備百萬瓦儲能技術的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建築師,一開場談的不是智慧電網、不是儲能技術,而是「我的曾曾祖父」。

不忘傳統建築智慧 高科技更升級


 弗萊父親、祖父都是建築師,家族在弗萊堡土生土長。他從電腦裡翻出一張德國南部黑森林地區木造老屋的照片,指著傳統房舍的共同語言──屋簷、迴廊、陽台,「這是我曾曾祖父留下來的房子,你看,150年來還是保存良好,而且遮陽與通風效果絕佳。」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配備百萬瓦級儲能 尖峰用電自給自足 智能綠塔住商大樓2019完工

"尖峰用電需求雖高,時間卻很短,總電量需求其實不多,但電力公司卻要建置很多的發電設備去滿足這短暫期間的用電需求。太陽能板產生的電力或許不多,但一點一滴累積下來,還是足夠,這比一般時間的供電意義更重大。"
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完成後示意圖。圖片提供:Frey Group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承接上篇)德國南部城市弗萊堡(Freiburg)新都市計畫的一處工地上,預計2019年底完成、16層樓的住商大樓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正在加緊施工,這裡將是下一代的智慧建築的起點嗎?

 在這個極具野心的計畫裡,節能建築、太陽能光電與智慧管理系統只是基本配備,挾著百萬瓦等級的儲能電池,在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的計畫裡,這裡將扮演削弱尖峰用電需求的角色,並與附近大樓整合,成為區域智慧綠電網的中心。

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舊大樓整修成「被動房」 節能40% 德國十年前做到了

"系列報導緣起:從2019年起,歐盟近零能耗建築標準即將上路,所有新建公共建築達都要達到近零耗能,二年後擴大至所有新建建築。建築節能是什麼?冷氣如何裝、換燈泡等,固然是課題,卻不僅止於此;本報2017年進行「建築節能在台灣」系列報導,發現台灣政策願景不明,社會對建築節能缺乏想像。如何讓政府與民眾共同規畫未來建築低耗能的路線圖,對現今台灣格外迫切。德國從1976 年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規「節約能源法」(EnEG),這40年的經驗對台灣有何意義?記者為此實際走訪德國各城市,探討德國如何面對障礙、如何進行社會溝通、實施後的具體效益等等。這些,都將是台灣未來推動建築節能政策時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德國弗萊堡(Freiburg)改造50年老房子 Bugginger Strasse 50,省下80%暖氣。攝影:陳文姿

文/環境資訊中心 陳文姿

 搭著電車抵達布更格路(Bugginger Strasse),一回頭,Bugginger Strasse 50就在眼前。這裡是德國西南部的大學城弗萊堡市(Freiburg)的西威尼格藤區(Weingarten West),這一帶房子大多建於1965-1968年間二次大戰結束後,特色是連接相通的陽台。16層樓高的Bugginger Strasse 50少了這項特色,而是以世界首棟翻修後達「被動式節能標準」(passive house)的大樓聞名。

 被動式節能建築指的是透過被動式結構,例如絕佳的隔熱層,減少建築能源損耗與需求的一套技術,其中一項規定就是每年每平方公尺暖氣能耗不得超過15度。Bugginger Strasse 50簡稱Buggi 50,建於1968年,在41年後的2009年進行大翻修。改造後暖氣能耗從每年每平方公尺68度減至15度,少了近八成,初級能源的需求(包括暖氣、熱水、通風、燈光、設備等)則降了四成。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ACEEE年會系列二】建築指令三步驟,搞定耗能怪獸

"加州城市柏克萊設計一套「住宅能源評分表」,讓房子的節能績效成為不動產市場交易指標。越高分的房子代表越節能,可吸引更多買主。"
    Source: Pixabay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近年極端氣候( 如熱浪、寒流)頻繁出現,經常造成瞬間用電負載大增、提高電力系統癱瘓的風險,迫使政府和電力公司不斷想方設法,端出節能誘因或需量反應等機制,希望建築部門這頭怪獸少吃點電。每當政府喊出「碳中和」「100%綠電」等氣候目標時,建築部門更常被列為頭號整治對象。

 對此,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 提出一套建築指令演化建議步驟,幫助地方政府逐步誘導建築脫離排「碳」巨獸之列。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碳棄世代十:不用常開冷氣,也能維持最佳室溫:被動式房屋為住戶省下 7 成空調電力

"被動式建築強調在不犧牲舒適的狀況下,以極少的能源與簡單的系統,維持建築物的能源服務,不僅門檻較低,更能讓消費者有感。"

文/社企流-黃思敏 核稿編輯/李沂霖、郭潔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全球最耗能的 3 大產業分別為:建築、交通及工業。在已開發國家當中,建築產業就消耗了 35% 以上的能源,而其中有 60% 以上的能耗來自空調用電。

 然而,近年來面對逐漸加劇的氣候變遷,當全球能源的技術及產業,都快速地朝向綠色環保、永續發展的趨勢改變時,建築產業卻沒有太大的變動,普遍維持著耗能的現狀。

 空調系統的出現,使建築物邁入耗能的時代。「18、19 世紀時期的傳統房屋,其實很在乎建築的物理環境,因為那個年代沒有空調系統,房子的冷與熱會直接反應到使用者身上。

 21 世紀的建築節能技術理當已經提升許多,偏偏這時候發明了空調系統,所以當一棟建築物因設計不良而導致過熱或過冷,人們會把責任轉嫁到空調機制上,而加裝更多、更大的空調。」台灣被動式房屋論壇主持人葉士傑表示。

 葉士傑本身為建築領域背景,他進一步分享台灣建築教育現況,以及建物常見的不良設計:「在歐美,建築物理與節能被視為最基本的訓練;反觀台灣,甚至是日本,多半還是專注於造型美學或文化設計。我們會去模仿歐美建築物的外觀,歐洲建物立面上會希望能將陽光引進室內,然而台灣應該要先做好遮陽,否則將導致非常高的空調能耗;又或者台灣經常為了爭取更大的室內使用面積,而把外牆的斷熱材料拿掉,導致使用者必須開空調降溫,而在室內外溫差大的情況下,就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建築物的能耗有 6 成來自於空調系統。來源:Tinou Bao (CC BY 2.0))(建築物的能耗有 6 成來自於空調系統。來源:Tinou Bao flickrCC BY 2.0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低碳生活實踐家:張楊乾的節能主張與行動

"一張警示因溫室效應導致海水上升,恐將淹沒我國友邦吐瓦魯的照片,讓人稱阿乾的張楊乾決定赴英國念全球暖化碩士,回台後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任職,推廣節能省碳生活。他曾舉辦低碳婚禮,讓冷氣與照明都較其他新人減半;也曾拿著水桶在洗衣機旁等著接廢水,持續研究如何善用中水 [備註1] 回收減少對自來水的消耗。透過十年來節能減碳生活的實踐,最佳曾達成一家四口全年電費不到五千元 [備註2] ,用水費不到二百七十元。"
文/曾怡陵(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阿春

靠著水撲滿、熱泵熱水器及節能洗衣機,阿乾省了不少水費和電費。

 在颱風剛走的濕熱午後,走進阿乾位於台北士林的三十年老華廈,微風透過紗窗徐徐吹送,為室內帶來涼意,阿乾笑著說:「警衛問過我怎麼不關上另一扇鐵門,我說通風呀!」這不是第一個感到困惑的警衛,阿乾曾經住過管理較嚴格的集合式住宅,但一回到家,便跟警衛索取電表室鑰匙,以抄下自家整日用電量,「我家小朋友也常幫我借電表鑰匙、跟著我一起複誦電表的度數。後來我們搬家在找房子的時候,她們第一件事情就是問:『電表在哪裡?』房仲都覺得這家人很奇怪。」接著拿出手機,展示與智慧型電表連網APP的用電數據,「現在不用抄表了,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個時段的用電量。」

2018年8月29日 星期三

【節能好宅德國進行式】之五:建築能源護照有用?資料公開、可靠是關鍵

"一般人常從簡單、便宜的改造項目做起,或先換掉故障的老舊設備,殊不知,建築在不同階段的翻修動作環環相扣,例如做了隔熱,便可減少冷暖氣設備。"
(Poby繪)

文/ 陳文姿低碳生活部落格德國特派員)

在台灣,許多家電都有彩虹標示貼紙,用顏色代表電器的節能績效等級,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產品。在德國,房屋節能也有類似的標示系統--「建築能源護照」(Energy Performance Certificate,簡稱EPC,原始德文為Energieausweis,透過資訊揭露,讓能效表現佳的房子更好賣。

 事實上,EPC並非德國獨有,荷蘭、丹麥等國也有類似制度,歐盟早更在2002年的「建築能效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簡稱EPBD)開始推廣,並就要求會員國於2009年前實施EPC,如今十年過後,各國執行成果大相逕庭,德國就因為隱私顧慮、審核方式、房屋市場需求等多重因素,削減了建築能源護照的影響力。

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節能好宅德國進行式】之四:老屋翻修慢,成德國建築節能絆腳石

"許多德國民眾都有聘請家庭稅務顧問,倘若老屋翻修的投資額可以抵稅,稅務顧問便會建議客戶:「想節稅?那就去整修房子!」"
 
(Poby繪)

文/ 陳文姿低碳生活部落格德國特派員)

 「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是冷戰時期進出柏林圍牆的檢查點,平日總聚集許多觀光客。可是,在地人知道不遠處還有另一個檢查站,但查的不是個人身份或證件資料,而是提供各種節能諮詢,從電燈、家電、隔熱建材,甚至還能到府服務,這就是「能源檢查站」(Checkpoint Energie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節能好宅德國進行式】之三:德國建築節能的「影武者」,倡議&金援 雙管齊下

"所有的情境分析都指向同一點,能源耗用模式若不改變,單靠增加再生能源,無法達成能源轉型。"
(Poby繪)

文/陳文姿低碳生活部落格德國特派員)

 想做好建築節能,光靠法規和政策是不夠的,還必須搭配很多輔助措施和協助力量,德國在這方面便受到不少來自企業端的幫忙。

 企業!有沒有聽錯?這群人不是最反對節能的嗎?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節能好宅德國進行式】之二:德國建築節能怎麼練成的?法規&技術雙軌並進

"德國政府透過「復興信貸銀行」(KfW)提供建築節能貸款與補助,但KfW只支持「高於」法規標準的建物。在這套補貼政策的誘導下,目前將近1/2的新建住宅都已超過國家標準,代表民眾可接受更嚴標準,市場普及也讓建造成本降低。"
(Poby繪)

文/ 陳文姿低碳生活部落格德國特派員)

 從立法層面設定能源效率標準、要求從業者和使用方遵守,是最直接的建築節能推動手法。可是,法令加嚴人人嫌,德國卻從1977年就開始設定建築節能標準,而且每隔幾年就把標準拉高,難道他們不怕惹惱民眾跟廠商嗎?

 事實上,德國是有策略地運用政策工具,讓民眾、廠商、技術都走在政府前面,目前該國新建的房子有一半超越法定節能標準,即便政府經常提高標準,遇到的困難也少很多。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節能好宅德國進行式】之一:EPBD新制上路,「近零耗能」建築將成常態

"歐洲議會今年稍早通過的《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PBD)修正案,明確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在2020年三月十日前,制定或修正國內法規、並提出明確的政策實施路徑,以符合2050年前全部建築達到低排放或零排放溫室氣體的標準。"
(Poby繪)

文/ 陳文姿低碳生活部落格德國特派員)

 六月初,正被炎夏高溫燒烤的台灣,被赴德參訪的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一席話語:「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屋內卻不會熱」,瞬間挑動敏感神經。有人直言兩地氣候差太多,難以類比,也有人認為因為德國電價高,才迫使老百姓節能,更有人覺得台灣能源情勢的癥結根本不在於此,而是電不夠用!

 可是,提到建築節能,歐洲的確位居領先地位,德國也不遑多讓。歐洲議會今年稍早通過的《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EPBD修正案,從76日起正式生效,諸如加強能源管理與監測系統、建立「建築智慧指標」(smart readiness indicator)、規定建築得配置電動車充電設備或管線等內容,都是最新加入的內容之一。

 然而,這次修法最大影響在於,它明確要求歐盟會員國必須在2020年三月十日前,制定或修正國內法規、並提出明確的政策實施路徑,以符合2050年前全部建築達到低排放或零排放(low and zero-emission)溫室氣體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