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楊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楊乾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複製節能宅 「阿乾的家」全年電費5千有找

"持續抄電表的好處之一每一步都能驗證家裡採用的節能法,看看究竟能提升多少能源使用效率,好處之二隨時間演進,檢視這些節能法有無更精進的空間,或招式已老,可有更新的技術節能。"
                              圖說╱「阿乾的家」將前屋主留下的雨棚拆除後,客廳變得更
                              圖片提供╱張楊乾

撰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阿乾簡介〉
張楊乾,大多數人叫他阿乾(ㄍㄢ),曾在歐洲修習氣候變遷相關學位,回國後身體力行,每年給自己減碳目標去挑戰。他常揣摩在20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這一代人又是如何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每天的工作,就是讓更多人體認節能減碳的重要性。

          大約從10年前開始,為了將自己工作上接觸到的節能理念,落實到生活之中,我盡可能每天都會關注自家的能源使用狀況。我認為邁出節能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抄電表」。

          從早期每天手抄電表度數、到女兒4歲後也開始教她們看電表、接著自己裝了無線微型節能電表就可以用手機APP查電表、到最後申請住商時間電價,直接裝上智慧電表,抄電表也抄了10年。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低碳生活實踐家:張楊乾的節能主張與行動

"一張警示因溫室效應導致海水上升,恐將淹沒我國友邦吐瓦魯的照片,讓人稱阿乾的張楊乾決定赴英國念全球暖化碩士,回台後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任職,推廣節能省碳生活。他曾舉辦低碳婚禮,讓冷氣與照明都較其他新人減半;也曾拿著水桶在洗衣機旁等著接廢水,持續研究如何善用中水 [備註1] 回收減少對自來水的消耗。透過十年來節能減碳生活的實踐,最佳曾達成一家四口全年電費不到五千元 [備註2] ,用水費不到二百七十元。"
文/曾怡陵(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阿春

靠著水撲滿、熱泵熱水器及節能洗衣機,阿乾省了不少水費和電費。

 在颱風剛走的濕熱午後,走進阿乾位於台北士林的三十年老華廈,微風透過紗窗徐徐吹送,為室內帶來涼意,阿乾笑著說:「警衛問過我怎麼不關上另一扇鐵門,我說通風呀!」這不是第一個感到困惑的警衛,阿乾曾經住過管理較嚴格的集合式住宅,但一回到家,便跟警衛索取電表室鑰匙,以抄下自家整日用電量,「我家小朋友也常幫我借電表鑰匙、跟著我一起複誦電表的度數。後來我們搬家在找房子的時候,她們第一件事情就是問:『電表在哪裡?』房仲都覺得這家人很奇怪。」接著拿出手機,展示與智慧型電表連網APP的用電數據,「現在不用抄表了,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個時段的用電量。」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涼感建築小實驗

"在城市暖化的趨勢之下,如何將既有建築改造,升級成低能耗的涼感建築,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必要施政課題。"
利用推門可讓空調更有效率,空間使用也更有彈性。(本文圖片提供:立可居家設計)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七月的早晨,人坐在30年老宅的客廳裡,沒開冷氣,卻也沒預期的一身胖汗。通風的大門帶來陣陣微風,直流風扇巧妙順著風向,悄然運作當中。

 室內溫度只要不突破29℃,冷氣在老宅客廳的功能,就只是偵測溫度用。天光已足以用電腦讀書打字,不需要另外點燈補充照明。

 這是我剛換中古屋的日常,在夏天,室內即使不開空調,仍可維持在自覺涼感的程度下工作,並將每小時耗電控制在0.03度電以下。然而,這一切不是從天而降,當初為降低建築降溫的成本,從有需求換屋時,就刻意針對座向、通風、遮蔭來作挑選,即使大半年過去,也持續針對每日的建築使用,尋求最有效率方式。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缺電之夏系列七:「節能宅」再升級!建築綠能技術更普及

"比起前次老屋改造,這次新家另一個新設備是「電池」!只要將「離峰時段」(晚間22:30~清晨07:30)電力存進電池,等尖峰時段再拿來用,配合之後申請「時間電價」,每度電最低只要1.65元(夏月為1.71元),不但節省電費,也能降低對尖峰用電的依賴。"
圖為2016年台達綠築跡展所展示的家用儲能系統。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前一篇提到綠建築的節能績效,經過自動化科技及控制軟體的加持,如今還可進一步升級為「智慧綠建築」。但實際在台推廣多年來,綠建築還是常被誤以為是大企業蓋廠房、或政府興建公共建案時,才需要應付、拿個標章交差了事。可是對多數建築皆屬既有老舊建物,且大多數人都住在傳統住宅的台灣來說,如何讓為數眾多的民宅變綠,才是降低建築部門耗能的最大挑戰。

台灣的房子到底有多老?根據主計處最新發表的「國情統計通報」,台灣現存的共有844.7萬戶住宅,平均屋齡高達28.9年。從縣市別觀察,以桃園市的23.9年最年輕,澎湖縣的39.4年最為老舊,至於鄉民口中的「天龍國」台北市,則以32.3年的平均屋齡高居六都之首。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低碳生活部落格》十年有感

"低碳部落格仍將秉持一貫的立場,在不須對日常生活作徹底革命的前提下,對減碳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並仍將時時提醒讀者,我們離升溫2℃的大限,還剩下多少的時間。"
過去10年,台達不斷嘗試新的傳播和溝通倡議手法和社會溝通管道,甚至辦起展覽。(圖為2016年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綠築跡展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十年前四月,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創立的《低碳生活部落格》,開始嘗試利用網路書寫,減緩地球暖化發生的速度。

 那一年是2007年,是趨勢大師湯瑪士.佛里曼所認定的科技轉折年。當年沒有推特、沒有LINE、臉書在台灣還不流行、小編挺小編的風氣也還未成形、更沒有上萬人看別人直播吃晚餐。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購屋保障服務 何妨納入節能

"政府提供低廉的能源價格,等同是以全民補貼的方式,鼓勵民眾不用去思考能源取得的代價。"
一般人大概不會去思考,浪費電背後帶來的環境衝擊,卻是全世界人共同承受。 圖/shutterstock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趁著房價跌回四年前水準,這兩、三個月我只要周末有空,就會帶著家人去看房。幾周下來,遇到好幾個服務不錯的房仲,面對我兩個不斷出難題的女兒,都能秉持專業的精神逐一解決。

 其中,最令帶看房仲不能理解的,就是為什麼這對姊妹,只要一進樓梯間,就會像尋寶一樣找東找西,然後問出一個可能十組帶看客人裏、有十一組不會問的問題:「請問電表在哪裏?」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挑戰租屋節能 兩月電費只要117元

"對於租屋而言,從更換燈具開始,應該是最立竿見影的節能方式。這樣的模式也能擴及到許多的舊建築。"
對於租屋而言,從更換燈具開始,應該是最立竿見影的節能方式。 圖/shutters...
對於租屋而言,從更換燈具開始,應該是最立竿見影的節能方式。 圖/Shutterstock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成為租屋一族後,讓我每兩個月最期待的一件事,莫過於在等電費帳單寄過來。

 曾聽租房仲介提過,前任房客也是四口之家,小朋友與我家兩位公主年紀也相仿,因此牆上的迪士尼城堡和閃電麥坤壁貼,當時很快擄獲公主們的芳心決定住下。但在聽到仲介這麼說以後,我心裏打的主意,卻是想終於有機會可以在相同坪數條件下,對照前任房客的用電度數,看看自己到底能省多少電。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節能宅的市場挑戰

"若政府不願逐步降低對化石燃料的補貼,使水電價格能符合實際成本,讓房屋的日常的能源費用佔比,足以影響交易的決定,否則要讓節能省水的改造意識,成為房屋交易市場的顯學,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作者家中的全熱交換機開孔(左邊方孔)(張楊乾攝)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因為小孩就學的考量,我幾個月前從盆地的南邊搬到了北邊。住了好些年的節能改造宅,則委託仲介公司尋求好買主。

 過去曾讀過一篇報導,分析在美國加州,如果家裡有裝太陽能板,房屋在銷售市場上的價值,會比家裡作過廚房改裝還要更高。雖然我的舊宅沒有裝太陽能的條件,但不論是熱泵熱水器、全熱交換機、洗衣回收水系統、直流變頻換氣扇、LED節能燈泡、Low-E玻璃等,相關節能設備零零總總也接近十項,心想應該可以吸引到特別的買主。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 巴黎協定》如何影響你未來的每一天?

"如果有正確政策作後盾,當換下一顆傳統白熾燈泡,民眾新買的燈泡一定會更節能。同樣情況接下來也會發生在冷氣與冰箱的舊冷媒HFC、電視的待機電力等等。"
《巴黎協定》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多,即使美國換了一位不相信暖化的總統;但全世界從11月4日起,真的有可能不一樣。(圖片來源:Evoque Arte/Shutterstock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2016年11月4日,這是《巴黎協定》生效第一天,生活中似乎一切未有改變。上班途中,路上依舊塞滿了汽油車;走進超商前,還是會先被空調室外機熱風吹拂;回到家中,兩個女兒正在看動畫片,客廳的燈卻是全開,燈光的亮度超過實際的需求……如果不是多讀了幾頁研究報告,工作之便認識了幾位專家,我大概也會覺得這樣的日子,再過十幾年也沒有什麼不同,國際協定只是天邊一朵雲。

    然而,從這一天起,觸目所及一切的一切,或許都將會有天翻地覆的改變。地球暖化危機,既真實又迫切,《巴黎協定》正是集結全人類的力量,盼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甚至是1.5℃以內。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COP22系列報導之七】川普陰影下,《巴黎協定》仍將存活!

" 明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可預期會有許多政策上的衝撞與民間抗爭,但科學真相絕非個人直觀或黨派立場所能決定,延宕行動的苦果,仍將由全體人類共同承擔。"
美國總統大選後出版的德國明鏡週刊封面(圖片來源:Der Spiegel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11月4日,全球197國通過的《巴黎協定》跨過批准門檻後生效,美國也在其中。

 但如同《京都議定書》的命運,不到一個禮拜,可能是全球最知名的暖化懷疑論者、地產商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在11月8日當選美國總統,將在未來四年領導第二大排碳國,無疑為全球抗暖行動投下震撼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時間電價上路 挑戰「移峰填谷」

"如果沒有從源頭把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扣除、推動電價合理化、加計能源稅或碳稅等,以台灣的現行電價而言,建築設置儲能設施的可能性並不高。" 
如果家裡電器的使用習慣,可以從白天的尖峰時段,移轉到夜間十點半後的離峰時段使用,則每度電將僅須負擔新台幣1.71元。 圖/cherezoff/shutterstock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元氣周報)

 如果家裡電器的使用習慣,可以從白天的尖峰時段,移轉到夜間十點半後的離峰時段使用,則每度電將僅須負擔新台幣1.71元。相反地,家戶如果申請了時間電價,卻未能降低白天尖峰時段用電,則每度電的電價,最高可達新台幣5.84元。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愛心舊電器 弱勢戶新負擔

"許多換下來的耗能家電,並沒有進到家電回收體系內,而是捐進了弱勢家庭裡;結果是耗能產品繼續耗電,弱勢家庭的能源支出持續增加,反而排擠到有助階層流動的其他預算。
冷氣示意圖   來源:Shutterstock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元氣周報)

 今年三月前,有許多家戶拿到了政府的補助,換購節能節水的冷氣、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等。在進到夏月電價實施的月份,節能所帶來的紅利,在電費單裡格外有感,長期來看,節能家電更可以降低家戶整體能源支出,轉而投入在像教育等其他項目上。

 然而,政府這套節能美意,有時反而因為民眾的「愛心」,被打了折扣。因為許多換下來的耗能家電,並沒有進到家電回收體系內,而是捐進了弱勢家庭裡;結果是耗能產品繼續耗電,弱勢家庭的能源支出持續增加,反而排擠到有助階層流動的其他預算。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留著永續血液的韌性建築

"這兩座再利用的建築,不但代表著建築的永續性,只要在設計之初略加想法,就能大幅減少在建築生命周期裏,對於資源的濫用,同樣在面對極端氣候時,也是很好的機會能重新詮釋韌性,與益加狂暴的自然共生。"
台達永續之環燈體的鋼構組件,在燈會結束後捐給台東大溪國小,成為操場的頂棚。(來源:台達基金會)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元氣周報)

    今年首颱尼伯特,不但為台灣帶來嚴重的災情,在福建登陸後更奪走近90條人命,受災人數接近百萬。首當其衝的颱風登陸點台東縣,不但測得破表的十七級陣風,最低氣壓更一度低於900百帕,每秒風速達65公尺以上的最大陣風,讓尼伯特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首颱。

    只比高鐵略慢一點的風速,登陸後讓許多房舍的屋頂都不保。即使目前台東的大街已大略恢復,但仍有許多的屋頂,散落在鄉間等待修復。然而,也有幾棟指標性的建築,度過了這次強颱的考驗,也證明了綠色設計的新意,同樣也能具有防災的強度。

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一台大到可以住進去的電腦

理論上用了這麼多的電器,家戶裏的耗電量應該是會要增加,但若換個方式想,若是電器間彼此能計算出最具效率的能源使用方式,再加上一些適當的能源管理軟體,其實是有可能讓人整天待著的建築,表現地更加節能。
物聯網可應用在建築物的許多領域,增進工作效率,也能用在節能上。(圖:台達基金會)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聯合報元氣周報)

    走一趟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很難不發現電腦的定義,已從我小時候的坐在特別的小桌前、等開機要等半天、開機要插開機片的昂貴設備,具體而微深入到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一早起床觸目所及,除了以開與關操作電器外,各種的訊號輸入與處理,從時間、溫度、濕度,一直到使用習慣等,都開始在各台小電腦裡發生。

    這些小電腦們,最早可能是裝在電視機、冷氣機、除濕機、電冰箱等,現在則連燈光、熱水器、電熱水瓶等都被控制著。這幾年才橫空出世的電器需求,如空氣清淨機、霧化扇、涼風扇、全熱交換器、數位機上盒、掃地機器人等等,每一台電器裡所處理的訊號數,或許都比我小時候那台十餘公斤的電腦主機要來得多。

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讓陽光 為頤養增色

"在建築使用上,熟齡長者已快速成為建築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建築究竟應該要怎麼設計,才最適合長者們居住;其中又能否透過新能源的導入,讓使用建築的長輩,既節能且仍在其中過著健康舒適的生活?"

圖:雙連安養中心是台灣少數在作長者空間使用研究的單位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綠雜誌42期)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2017台達盃國際太陽能建築競賽」已起跑,徵圖競賽主題是「陽光.頤養」,主要是針對熟齡社會的來臨,透過優化的建築設計,整合主、被動再生能源規劃,為長者創造安全、健康、舒適、便利、綠色的居住環境。競賽正向全球大專院校及設計單位徵圖,截止日在明年三月一日。

    不過,光是以上這幾句文案,恐怕表達不了我在參與這樣的專案時,心中對少子化海嘯的恐懼。不論是老年社會、銀齡社會、熟齡社會,哪一個名詞,都代表著我接下來的人生,必然會面對的外在環境。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社區腦力發電機 蘆荻社大談「節電參與式預算」

阿乾在「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訪問了蘆荻社區大學社區中心的莊妙慈執行長,2015年下旬開始執行的新北市「節電參與式預算」,以蘆洲地區為示範區,便是由蘆荻社大團隊受委託規劃與執行,莊執行長在節目中分享了許多有趣的觀察與經驗。

播出時間:2016年7月25日,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
主題:參與式預算如何節電?
受訪者:蘆荻社大社區中心執行長莊妙慈
主持人:張楊乾,「氣候戰役在台灣」主持人。(以下簡稱阿乾)
訪問謄打:謝雯凱。

圖:將投票辦成園遊會 (新北電癮節粉絲頁)

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

社區公民電廠 逐步在台開展

"公民發電自發自用,這個從美國西部大墾荒時代,就已存在的發電方式,在電網普及後一度式微。但隨著地球暖化益加嚴峻,在歐洲早已有許多公民團體不待政府行動,自行決定斷絕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挺身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圖:日本下北澤太陽能板教堂是將公民電廠與社會運動結合的範例之一。(主婦聯盟基金會提供)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綠雜誌41期)

    在桃園市,一間收容受虐兒童的中途之家,屋頂裝上了太陽能板後,不但房子變得涼爽,未來二十年的部份收入,還可依靠政府所保證的售電所得。在新北市,一家蓋有鐵皮屋頂的家戶,本來每年都要煩惱高額的夏季電費,卻因緣際會出租屋頂鋪上光電板,不但能當二十年的包租公,夏天的鐵皮屋也不再只能靠冷氣對抗酷暑。

     愈來愈多與太陽能相關的故事,開始在台灣城市的天際線上演,即使《電業法》還沒修正、即便太陽能躉購費率對業者來說亦趨嚴格、或是綠色信貸只在少數縣市推行順利,仍有許多有理想的團體前仆後繼,推動「公民電廠」的設置。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拼經濟 不再靠污染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研究全球六十七個主要經濟體,從西元2000年至2014年,發現包括像英國、德國、西班牙等二十一個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都持續成長,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大幅降低"
過去經濟與碳排放增加快速的中國,目前碳排放進入平穩期。 
Source:  Li Lou / World Bank (2012) FlickrCC BY-NC-ND 2.0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登載於4月10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始終被傳統學究劃上等號。終於,這樣的立論,隨著綠色經濟的起飛,現已逐漸有了改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剛發佈的資料,全球已連續兩年,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持平控制在321億噸CO2e,但經濟仍持續以3%的速度增長。這種現象,似乎符合學者們經常在嘴邊提出的「碳排放峰值」,也就是全人類減碳已讓排碳不再增長,接下來就要看各國攜手往下減碳的斜率,可以有多陡。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綠色投資與氣候援助 期程雙加速

"不論是強調氣候正義的「綠色氣候基金」、或是對綠色投資決心加大力道的工業國組織,都可以看到巴黎氣候峰會後,相關對抗暖化的進程並沒有停滯。"
(圖片來源:Green Climate Fund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國去年底達成簽署《巴黎氣候協議》的共識後,全球針對綠色投資與氣候援助的資金規劃,也逐漸加溫。暨二十大工業國(G20)財長會議在上個月底,承諾要在2030年前投入90 兆美元進行綠色投資後,聯合國氣候公約組織下設的「綠色氣候基金(GCF)」,三月八日起一連三天在韓國松島市總部召開董事會,討論今年要如何加速進行相關投資與援助策略。到三月為止,各界今年所提出的專案總額,已達64億美元以上。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一度電0.6元,買不買?!

"以新北市政府的資料來看,過去一年執行「智慧節電計畫」時,每省一度電,平均的成本控制在新台幣0.6元左右。"
(圖片提供: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登載於3月6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如果有一種發電方式,不但安全無污染,而且成本比現行電價便宜50-80%,如此夢幻的組合,國家應會傾全力來發展,民眾亦樂於接受吧!

    這樣的假設,可能還真的存在,如果決策者能把「節能」也當成是一種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