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座再利用的建築,不但代表著建築的永續性,只要在設計之初略加想法,就能大幅減少在建築生命周期裏,對於資源的濫用,同樣在面對極端氣候時,也是很好的機會能重新詮釋韌性,與益加狂暴的自然共生。"
台達永續之環燈體的鋼構組件,在燈會結束後捐給台東大溪國小,成為操場的頂棚。(來源:台達基金會) |
今年首颱尼伯特,不但為台灣帶來嚴重的災情,在福建登陸後更奪走近90條人命,受災人數接近百萬。首當其衝的颱風登陸點台東縣,不但測得破表的十七級陣風,最低氣壓更一度低於900百帕,每秒風速達65公尺以上的最大陣風,讓尼伯特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首颱。
只比高鐵略慢一點的風速,登陸後讓許多房舍的屋頂都不保。即使目前台東的大街已大略恢復,但仍有許多的屋頂,散落在鄉間等待修復。然而,也有幾棟指標性的建築,度過了這次強颱的考驗,也證明了綠色設計的新意,同樣也能具有防災的強度。
在2013年新竹台灣燈會中,曾吸引千萬人次觀賞的燈體「台達永續之環」,在燈會結束後,所有構件均再次利用,其中,撐起燈體的鋼構組件,拆除後被送往台東大溪國小重新組立,途中雖受到冗長的行政流程拖延,但終在今年成為學校風雨操場的頂棚。這次的颱風登陸的中心位置在太麻里鄉,離大溪國小只有十餘公里的距離,再利用的風雨球場也通過強風考驗,可以繼續為國小師生服務。
而另一個更令人驚豔的結構,則是「台達永續之環」的竹構造。當時鎖在環體外牆的五百餘根桂竹,燈會後同樣送往台東,由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接手,作為樸門農園自然建築的建材之一。這次颱風在台東登陸,這棟運用回收的自然建材、完全沒有用一點水泥的自然建物,居然比鐵皮屋更耐得住強風考驗,風災後建物大致良好,僅受到一點皮肉傷。
「原本真的以為撐不住了。」一手打造樸門農園的江慧儀,重述當晚的情況仍心有餘悸,她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強的颱風。她記得風聲是當晚的唯一的聲響,半夢半醒之間都已經有了要重建手工屋的體悟。
隔天早上起來,江慧儀卻驚訝的發現,採自然建築構建的農舍不但安然無恙,包括太陽能板與雨水回收系統,也都能正常運作。也就是說,樸門農園不但建物受損輕微,在災後斷水斷電的期間,農園還有自給自足的電力與乾淨的飲水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分享給村人。
江慧儀分析其中的關鍵,認為當時挑選建築基地時,就選在北面有矮丘屏蔽的環境,並種上竹子與芒果樹等作屏障。此外,她在建築物與農園四周,也都種下喬木作為防風林,這次或許也都保護了建築物與周圍的食物森林。
燈體的竹構造,則由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接手,作為樸門農園自然建築的建材之一。(來源:台達基金會) |
手工屋竹造的屋頂,沒有像市區的鐵皮被吹掀,江慧儀則歸功於本身的通風設計,使得風能快速穿越建築體。而採用石灰與黏土構築的土牆,在一夜大雨後難免吸濕,但居然能夠快速恢復乾燥也讓她驚豔。她說,當初石灰是花半年的時間,由生石灰養到熟石灰,傳統建材對於環境的容忍度之高,也讓她學了一課。
這兩座再利用的建築,不但代表著建築的永續性,只要在設計之初略加想法,就能大幅減少在建築生命周期裏,對於資源的濫用,同樣在面對極端氣候時,也是很好的機會能重新詮釋韌性,與益加狂暴的自然共生。反過來說,重建工作開始後,如果只是將舊有鐵皮焊回、把橫躺在路上的招牌重新掛起,則足已埋下另一場災損的起點。
兩座自「台達永續之環」再利用的建築,面對氣候變遷的考驗才過第一關,也都要持續靠人的智慧,不斷地學習與調適,才能真正永續生存。這或許才是韌性建築的關鍵所在,讓人與自然繼續成為建築的主體。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從球賽到繞境 都需編本碳預算》 張楊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