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COP22系列報導之七】川普陰影下,《巴黎協定》仍將存活!

" 明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可預期會有許多政策上的衝撞與民間抗爭,但科學真相絕非個人直觀或黨派立場所能決定,延宕行動的苦果,仍將由全體人類共同承擔。"
美國總統大選後出版的德國明鏡週刊封面(圖片來源:Der Spiegel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11月4日,全球197國通過的《巴黎協定》跨過批准門檻後生效,美國也在其中。

 但如同《京都議定書》的命運,不到一個禮拜,可能是全球最知名的暖化懷疑論者、地產商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在11月8日當選美國總統,將在未來四年領導第二大排碳國,無疑為全球抗暖行動投下震撼彈。

美若退《巴黎協定》,恐引發貿易制裁

 川普對於暖化科學鄙視,一直以來為人所知;他曾多次公開指出地球暖化論調是「中國的陰謀」,目的在限制美國經濟成長。

 他主要的環保策士埃貝爾 (Myron Ebell),曾被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列舉為「氣候罪犯」,也曾公開指責現任總統歐巴馬批准《巴黎協定》是違憲之舉。川普當選後,埃貝爾目前負責美國環境保護局 (EPA) 的交接工作,也是呼聲極高的局長接任人選。另一位川普好友、石油大亨哈姆 (Harold Hamm),則一直被川普視為能源部 (DOE) 部長的口袋名單。哈姆目前擔任董事主席的大陸資源公司 (Continental Resources),全美油田蘊藏量約有10億桶,對未來美國本土化石燃料的開採態度,預期將大幅鬆綁。

 若再加上內政部長可能人選,目前盛傳是當初極力反對將北極熊列為瀕危動物的前阿拉斯加州長裴林 (Sarah Palin),要川普執政團隊改變意願,與國際攜手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恐怕難上加難。

 假使川普真的如競選時所宣稱,在上任100天內就撤簽《巴黎協定》,世界會如何發展?

 首先,根據《巴黎協定》規範,各國的確可選擇退出,但從撤簽到生效,必須經歷四年時間。這部份被認為是當初歐巴馬政府留下的伏筆,希望讓這份國際協議受到各國內政干擾因素愈少愈好。

 不過,由於《巴黎協定》並未明訂罰責,因此就算不撤簽,川普仍可以不理會前朝政府訂下的減碳目標,開始大舉復興煤礦與石油業,國際上似乎也對美國沒有罰責。所以在川普當選後不到一周,正在競選法國領導人的前總統薩克奇,就呼籲歐盟認真考慮倘若美國沒有履行減碳承諾,應該針對美國產品課徵碳稅,讓汙染者必須付費,用環境稅制迫使美國就範。

 中國大陸的態度亦為關鍵,作為全球最大的綠能投資國,中國大陸派往聯合國氣候大會的代表解振華,近來持續表明中國大陸仍將會盡自己力量,力阻全球升溫悲劇發生。連川普最欣賞的俄羅斯政府,也表態將持續與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在摩洛哥召開的COP22氣候會議,各國領袖極力呼籲美國回頭是岸。(攝影:詹詒絜)

沒有美國,《巴黎協定》仍將存活

 事實上,在川普當選後,包括澳洲、英國等國,仍不受影響陸續批准了《巴黎協定》,日本、印度也在美國大選前批准,目前全球批准國已達110國,受管制的排碳總量也突破70%。即便美國執意退出,未來《巴黎協定》仍將存活,美國若要與之抗衡,或會選擇如小布希主政時代,另外成立與聯合國氣候公約組織抗衡的聯盟,如瓦解《京都議定書》般與《巴黎協定》周旋。

 在過去緩慢的氣候談判歷史中,除了產出如《巴黎協定》這種以國家為單位律定排碳量的國際條約,其他包括地方政府、城市、企業、非政府組織等參與角色的減碳承諾,也持續在綠色競爭氛圍下進行。因此許多專家與研究人員皆表示,固然川普當選對國際氣候談判具有殺傷力,卻也不全然保持悲觀。

 如國際能源署需求端能源效率合作計畫 (IEA-DSM) 榮譽董事長尼爾松 (Hans Nilsson),即在川普當選後發表一篇 "Thank you Mr Trump!" 的短文,認為美國正將大好發展綠能與節能產業的機會,拱手讓給歐洲與亞洲廠商。歐巴馬政府現任能源部長莫尼茲 (Ernest Moniz) 也在聯合國氣候談判會場發言:「你無法把海浪留在海灘上…我們已朝向低碳的未來前進!」

 持平而論,美國撤簽《巴黎協定》、甚至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目前看來只是戰略跟時程問題;但在歐巴馬主政時,由左翼群眾發起的「堵路運動」,可以想見接下來將不再綁手綁腳,無論阻擋油管、佔領礦場、滋擾大型石化工業的相關集會,往後可能成為街頭常態。與氣候議題相關的環境訴訟,也是另一個短兵相接的戰場。

 在此同時,極端氣候持續對美國帶來衝擊,恐怕也是不分政黨顏色,不論是乾旱、熱浪、或是驟冷與極端降雨。

 全球排碳量難得出現連續三年的持平發展,顯示低碳經濟正逐步茁壯中,但要讓氣候變遷狀態維持在安全範圍,各國仍有很大努力空間。《巴黎協定》目前仍是全人類能共同合作,延續族群生存的最大善意表現;明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可預期會有許多政策上的衝撞與民間抗爭,但科學真相絕非個人直觀或黨派立場所能決定,延宕行動的苦果,仍將由全體人類共同承擔。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延伸閱讀】
【巴黎氣候協議】 從京都到巴黎》 張楊乾
未來美國總統二選一 希拉蕊vs.川普 環境政策比一比 王一方
迎接川普總統的,恐怕是愈來愈多的環境抗爭 王一方
COP22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