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斐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斐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氣候變遷影響小島水資源怎麼辦?綠色氣候基金來救援

"氣候變遷也加劇了水危機,因此調適政策一大重點就是「水資源」運用。此政策不光只有飲用水與民生用水,更包含所有排水與汙水淨化系統等循環利用、資源永續概念的措施。綠色氣候基金通過金援的第一個案子就是「斐濟的城市用水供應與廢水處理管理計畫」(Fiji Urban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roject"
                        (圖片來源: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on Flickr, CC BY-NC-ND 2.0)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成為人類不可不面對的挑戰,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暴風、水災、乾旱、熱浪……等極端氣候,不論是頻率或強度都增加,國際社會在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時,也需要開始適應這越來越詭譎的天氣。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COP23系列二十三】斐濟主席國,COP23的焦點議題——人類移動

"人類移動(human mobility)的詞彙正式確立並納入人權、氣候調適的談判脈絡與過程。"
由左至右為諾魯撒拉、李河清、諾魯撒拉的母親。圖片來源:李河清、林佳儀提供。
文/李河清(中央大學營建管理所教授)、林佳儀(政治大學外交碩士班學生)

 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峰會首次由小島國家——斐濟擔任主席國。COP23承載著小島國家聯盟、最低開發國家、弱勢族群的期許,針對往常不受重視的議題嘹亮發聲。

 非洲塞席爾共和國(Seychelles)常駐聯合國大使Ronald Juneau認為:小島國家不再是受害者,而將成為氣候應變的育成者。斐濟受災男童,12 歲來自斐濟泰萊武省(Tailevu)的諾魯撒拉(Timoci Naulusala)也在大會上談起太平洋五級熱帶颶風溫士頓於2016年2月重襲斐濟的情況,近4萬間房舍毀損。

 「我的家,我的學校,食物,飲水,和錢財全部摧毀殆盡,我的生活也變得一團糟。」 他對著國際政治領袖梅克爾及馬克宏大聲疾呼: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二十一】 未來領袖齊發聲!我們需要更有氣候觀的教育體系

"來自加州15歲女孩   Zuriel Oduwole 質疑:「只會傳授舊知識的課堂,如何讓孩子們培養出面對極端氣候威脅的生存能力呢?」"
斐濟男孩Timoci Naulusala在波昂會議登台演說,成為COP23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之一。(來源)
/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除了官方談判,這次COP23也有不少針對教育面的探討,企圖讓氣候變遷的知識更深化到教育體系。不僅如此,這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出現最多兒童和青少年面孔的氣候會議,吸引鎂光燈的程度,甚至超越許多西裝筆挺的談判代表。


          首先,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第二週高階會議開幕日那天,跟歐盟兩大領導人一同登台的小男孩Timoci Naulusla!他生動地描述了斐濟在2016年遭遇南半球史上最強熱帶氣旋「溫斯頓」(Winston,如何摧毀了自己的家鄉跟周遭環境,立刻讓人對身處極端氣候第一線的島國人民處境感同身受。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十五】將極端氣候搬到眼前!影視科技入侵波昂氣候會議

"在德國波昂舉辦的COP23,討論的是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氣候變遷,會場可見許多有趣的互動科技,從火紅的VR到每天滑不停的社交媒體,在這裡都看得到。" 

文&圖/邱姿蓉(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台達基金會今年十月移展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綠築跡 台達綠建築展」,曾運用當前最先進的8K投影機,將台灣好水的美麗和清澈,近距離地帶到觀眾眼前,不但堪稱是整個展場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區域,也讓許多訪客在驚嘆細緻美景之餘,開始產生珍惜環境生態的想法,顯見影像科技和智慧裝置對環境議題的傳播,有愈來愈重大的影響力。

一秒到斐濟,體驗南洋島嶼的風情與哀愁

    正在德國波昂舉辦的COP23,討論的是當代人類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氣候變遷,會場同樣可見到許多有趣的互動科技,從時下火紅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技術,到每天滑不停的社交媒體工具,在這裡都看得到。

斐濟館設有VR互動裝置,讓當地年輕人現身演繹面對極端氣候的日常生活。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COP23系列十】平穩曲線不復!2017年排碳量持續增加

"〈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發現今年很可能增加2%、來到368億噸,再創全球排碳量新高記錄。"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每一年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舉辦期間,各大研究機構都會搭上順風車,在會場公布與氣候議題相關的最新排名和調查數據,最近在波昂如火如荼進行的COP23也不例外,會議進行到第二周,「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便連續第12年發表了〈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7),指出許多全球碳排放趨勢潛藏的隱憂。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九】一個美國,三種聲音:波昂氣候變遷會議裡的美國論戰

"不管代表美國的聲音多麼分歧、川普政府擁護化石燃料產業和利益的行動讓多少人嗤之以鼻,「川普的所作所為將影響地球上的每一個人」。"
新一代的美國角?
文、圖波昂特派員賴慧玲

消失的美國角

 今年6月1日川普總統宣布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角色顯得尷尬而分歧。正在德國波昂舉行的第23屆氣候變遷會議 (COP 23) 場上,美國官方展區「美國角」 (American Pavilion) 罕見缺席。取而代之的是在談判區 Bula Zone 外頭數個充氣圓頂帳篷「U.S. Climate Action Dome」,由美國數個州政府、市長和企業人士組成的美國氣候聯盟 (United States Climate Alliance) 設立,高調宣示就算川普退巴,美國「仍與世界同在」 (We are still in)。

【COP23系列八】COP23能源日加碼轉型 讓電動車成為「新日常」

"Climate Group發起的EV100計畫是一個全球性的電動運輸計畫,計畫內容是開發全球電動車的購買力,加速電動車與相關基礎建設發展,最終目標是讓電動車成為「新的日常」。"
圖左為COP23主席,斐濟總理拜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圖右為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Patricia Espinosa)。Photo by IISD/ENB | Kiara Worth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目前正在德國波昂進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3),會議焦點是預計於2020年全面啟動的巴黎協定。

 2015年巴黎協定的目標是保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遠低於2°C,並儘可能接近1.5°C。不過目前1°C的升溫已經發生了,讓全球轉型乾淨能源更加急迫。

 上週五(10日)是大會的「能源日」,當天各國領導人和商業領袖承諾積極行動,並投資數百萬美元於再生能源發展。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七】COP23長怎樣?波昂會議第一週圖輯

"COP23在德國波昂熱烈召開,台灣新聞報導並不多。大家好奇這一屆氣候會議是何模樣嗎?以下公開第一週展場精彩圖輯,帶您親臨現場、一睹為快!"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團


今年首次由海島國家(斐濟)取得主辦權,會場處處可見洋溢太平洋南島風情的背板。
 



 
大會提供自行車降低與會者交通碳足跡,可惜因雨天很少看到人用,小編每天都利用大眾運輸系統的火車跟接駁公車。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COP23系列六】與國際NGO共辦邊會 台灣青年擬想巴黎協定對策

"TWYCC在會場與他國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邊會」,於正式會議外聚焦議題討論、增進資訊與技術交換,探討巴黎協定執行方案的跨世代對話。"
王暉絢代表台灣氣候青年聯盟(TWYCC),分享團隊今年開啟的三年研究計畫。圖片來源:TWYCC
文/環境資訊中心:林昕慧整理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於11月6日在德國波昂展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有7位青年代表進入談判現場,TWYCC於隔日下午,在會場與他國非政府組織共同舉辦「邊會」,於正式會議外聚焦議題討論、增進資訊與技術交換,探討巴黎協定執行方案的跨世代對話。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COP23系列五】COP23場外 德反煤行動千人佔領森林、礦場

"RWE煤礦象徵了賺錢的公司可以破壞環境,地方居民和公民社會反抗卻得被逮捕的全球系統。"
萊茵集團的Tagebau Hambach露天煤礦場。圖片來源:markus jakobsCC BY 2.0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3在德國波昂舉行,然而距離議場不到一個小時車程處,就是德國環境成績單上的一大汙點——萊茵集團(RWE)的露天煤礦。這個礦場近漢巴赫森林,面積85平方公里、深400公尺,是歐陸地表最大洞,也是歐洲最大碳排來源。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COP23系列四】COP23 懶人包:波昂氣候大會怎樣才算成功?

"實務上,波昂會議將考驗全球國家(美國除外)能否團結一致,並維繫巴黎協定的精神。"
COP23今年於11月6日-17日在德國波昂舉辦。圖片來源:Max Thabiso Edkins/Connect4Climate (CC BY-NC-SA 2.0)
文/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COP23到底在幹嘛?
 COP23全名叫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第23屆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旨在「避免人類以危險的方式干擾氣候系統」——也就是阻止全球暖化。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COP23系列三】 從島嶼、難民、建築、到交通,波昂會議探討面向更多元

"從能源、產業、交通、建築、水資源、移居、到土地使用等,今年都出現許多針對單一主題的周邊會議,讓與會者看到更多減量和調適行動的可能性,以及讓其他部門之間的關連性。"
COP23會場關於SDG的海報(顏東白攝)

文 /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您還記得的話,2016年是人類有氣象統計資訊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一年,邁入2017年春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突破 410 ppm,再度寫下新高記錄。面對高燒不退的地球,國際社群無不引頸期盼加速《巴黎協定》的談判進程,讓各國盡快遵照一個國際通則來動員氣候行動、並檢視實施成效。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COP23系列二】敘利亞加入《巴黎協定》!澳洲反覆態度遭環團酸

"若要達成《巴黎協定》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的長期目標,未來幾年之內,幾乎每個國家都得展現如「溜滑梯」般的減碳速度才夠。"
澳洲政府能源政策反覆不定,COP23第一天就被環團頒獎酸了一頓。 (PHILIPP GUELLAND / EPA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最新一屆的氣候會議COP23剛在德國波昂召開,現場立馬傳來好消息!過去五年受到內戰及ISIS侵擾的敘利亞,正式宣布將於近期加入《巴黎協定》,加入全球減碳競賽場內。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COP23系列一】 Bula! Bonn! 新一輪氣候談判在波昂展開,「島國」話題成焦點

"今年COP23不妨觀察非政府角色是否掌握更多話語權、或提出更多可行方案?"
COP23為首次由島嶼國家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中立者為斐濟首相Frank Bainimarama。
source:  UNclimatechange on Flicker(CC BY-NC-SA 2.0)
文/Sipi·Ika(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台灣時間11月6日下午五點,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屆締約方大會(COP23)在德國波昂(Bonn)揭開序幕。這是第一次由島國(斐濟)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同時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後的首次氣候大會,具備獨特意義。COP23有何觀戰重點?以下統整知名智庫─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簡稱SEI)的專業分析,讓大家不用霧裡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