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小島國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小島國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9月23日 星期一

氣候變遷影響小島水資源怎麼辦?綠色氣候基金來救援

"氣候變遷也加劇了水危機,因此調適政策一大重點就是「水資源」運用。此政策不光只有飲用水與民生用水,更包含所有排水與汙水淨化系統等循環利用、資源永續概念的措施。綠色氣候基金通過金援的第一個案子就是「斐濟的城市用水供應與廢水處理管理計畫」(Fiji Urban Water Supply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 project"
                        (圖片來源: World Bank Photo Collection on Flickr, CC BY-NC-ND 2.0)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已成為人類不可不面對的挑戰,隨著氣溫逐漸上升,暴風、水災、乾旱、熱浪……等極端氣候,不論是頻率或強度都增加,國際社會在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時,也需要開始適應這越來越詭譎的天氣。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COP23「斐」常觀點:聚焦《巴黎協定》實作細則

"台灣時間2017年11月6日下午5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3屆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3)在德國波昂(Bonn)揭開序幕。這不僅是第1次由島嶼國家斐濟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的首次大會,可說具備多重意義。"
COP23為首次由島嶼國家取得主辦權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圖中為本屆大會主席、斐濟總理貝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CC BY-NC-SA 2.0)
/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2007年開始追蹤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這次也前往波昂,第11度實地參與氣候會議。

 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COP21,催生出萬眾期盼的《巴黎協定》,成為自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來,另一部被各界寄予厚望、希望藉此加強各國減碳行動的全球協議。《巴黎協定》是有史以來最快通過生效門檻的國際環境公約,連近年一直處於戰亂的敘利亞,也在COP23期間宣布加入。在它加入後,不僅所有來自中東、北非的22個阿拉伯世界國家都一起響應,如今放眼所有聯合國會員,只剩美國還自外於此、處於一種「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孤立狀態。

2016年5月25日 星期三

值得追蹤的氣候變遷主題 Instagram 帳號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一般人在 IG - Instagram上,應該都是追蹤名人動態、品牌,和朋友的生活與旅行吧!我自己則是追蹤了許多隻貓咪與插畫家。這個以圖像為主的社群平台,有非常強烈的生活感,與分享人生的社會意涵,逐漸吸引許多攝影師加入,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中不乏是環境主題攝影師,利用影像傳達各地與土地、氣候變遷與風土人文有關的故事。

    國家地理雜誌 @natgeo 目前有5千萬追隨者,位居全球最受歡迎的 IG 帳號前20名的榜單內,而榜單內的其他帳號都是知名影歌星與運動明星。國家地理雜誌原本就與世界各地關注不同議題的攝影師簽約,這個 IG帳號每天更新的精彩照片中,也因此呈現相當多元的視角,從海洋生態、極地風貌,到攀岩、叢林冒險,令人目不暇給。這其中,更不乏與環境議題密切相關的照片,攝影師更加入滿是人文關懷的註解。

Photo by @edkashi @viiphoto  Workers load recently cut sugarcane onto a truck near the town of Viejo in Chinandega, Nicaragua on Jan. 6, 2015. Climate change is making the lives of sugarcane workers in Central America more perilous as temperatures rise and droughts increase. Over 20,000 men and women who worked in the cane fields have died from Chronic Kidney Disease of unknown origin (CKDu) in the past 10 years alone. Dehydration and severe heat exposure are believed to be the leading causes of CKDu, so the changing climate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any already-bad situation worse. This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how the world’s most vulnerable people are also the most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climatchange #everydayclimatechange #climatechangeisreal #climate #globalwarming
National Geographic(@natgeo)張貼的相片 於 張貼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島國觀點:升溫1.5度跟2度到底有什麼影響?

島國強力捍衛這份巴黎協議必須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島國不是像美國、歐洲等國,任何食物都可以仰賴進口
文/吳郁娟(作家、COP21特約記者)

為期兩週的巴黎氣候峰會,除了大會現場每天幾千人來來往往外,巴黎市塞納河沿岸也相當熱鬧。河岸兩旁有許多環境展覽,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氣候峰會期間,開放大眾親臨船上參觀,了解塔拉號的旅程。

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吳郁娟 攝影。

塔拉號是一艘雙軌帆船,自2006年開始執行海洋科研計畫,足跡遍布南北極、五大洋。這十年來,塔拉號上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約150萬種新物種。但發現區域主要在南北極,赤道附近海域的新物種佔極少數,且近年調查發現,太平洋海域酸化情況愈趨嚴重。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爭氣候正義 島國串聯策略連FB都顧到了

“太平洋島國不分國家團結一致,抗暖化,期待在巴黎爭取應得的氣候正義。”

文/吳郁娟 (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1特派員)

聯合國氣候峰會近200個締約國聚集,要如何談出一份具有共識決的文件呢?各國組成不同的集團,比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還複雜。太平洋島嶼國家的環境團體甚至印製口袋書,提供為小國爭取空間的談判策略和論述指導,甚至擬好臉書與推特文案,在網路上也要同氣連枝、串聯發聲。

讓太平洋島嶼國家代表隨時可用的氣候正義論述口袋書。吳郁娟 攝影。

太平洋諸多島國組成小島發展中國家聯盟(Small Islands Developing State,簡稱SIDS),成員有吐瓦魯、諾魯、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以上皆為台灣邦交國)、薩摩亞、東加王國與密克羅尼西亞等數十國。這些我們在台灣不甚熟悉的島國,每年都在氣候會議上團結一致,爭奪中國、美國與印度等大國手中的國際政治話語權。

吐瓦魯總理:為何人們懼怕恐攻 卻不怕氣候災難?

"索波亞加總理重申,「我們對恐怖份子戒慎恐懼,但對於眼前的氣候災難卻不立即採取行動,吐瓦魯人無法理解,無法接受。」"
吐瓦魯總理索波亞加,憂心談判進展緩慢,無助緩解小國蒙受的氣候災難。攝影:吳郁娟。

文/吳郁娟(作家、COP21特約記者)

    氣候峰會進行第四天,吐瓦魯總理索波亞加(Enele Sopoaga)向世人疾呼氣候變遷對低海拔島國的危害,呼籲加快氣候談判進展。他強調,「我們對恐怖份子戒慎恐懼,但對於眼前的氣候災難卻不立即採取行動,吐瓦魯人無法理解。」

    索波亞加是在3日獨自召開一場記者會,發表上述談話。他點評這三天以來德班平台(ADP)談判進展,認為仍不夠快,若以這樣進度發展,有可能陷入談判僵局,過去幾屆的氣候峰會一樣,最後幾天草草結束。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利馬氣候大會:不打悲情牌 小島國家實踐減碳方案

小島國家大多只被視為調適計畫的主角,小島國的人均排碳量只佔全球碳排放的0.03%,但其實在小島國家減碳也十分重要,關係著能源安全。
圖:藍天椰影下的吐瓦魯足球場,屋頂上鋪有太陽能板。(作者攝)
文/吳郁娟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20特派員)

    在氣候談判的會場上,代表團對太平洋島國的既定印象多是疾呼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對於島民的生存權是如何急迫。多數的國際合作計畫也多圍繞在如何幫助島國發展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方案。

    面對氣候變遷的兩種處方:調適與減緩,不管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必須努力規劃落實。但過去幾年,小島國家大多只被視為調適計畫的主角,小島國的人均排碳量只佔全球碳排放的0.03%,在這裡談減碳,似乎沒甚麼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