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海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海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島國觀點:升溫1.5度跟2度到底有什麼影響?

島國強力捍衛這份巴黎協議必須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內。島國不是像美國、歐洲等國,任何食物都可以仰賴進口
文/吳郁娟(作家、COP21特約記者)

為期兩週的巴黎氣候峰會,除了大會現場每天幾千人來來往往外,巴黎市塞納河沿岸也相當熱鬧。河岸兩旁有許多環境展覽,其中最吸睛的莫過於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氣候峰會期間,開放大眾親臨船上參觀,了解塔拉號的旅程。

法國籍的探險船塔拉探險號(Tara Expenditure)。吳郁娟 攝影。

塔拉號是一艘雙軌帆船,自2006年開始執行海洋科研計畫,足跡遍布南北極、五大洋。這十年來,塔拉號上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約150萬種新物種。但發現區域主要在南北極,赤道附近海域的新物種佔極少數,且近年調查發現,太平洋海域酸化情況愈趨嚴重。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浪濤間看氣候變遷 ─ Tides of Change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氣候變遷小影展系列  01】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 成立於1916年,今年98歲;而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成立於 1872年,則有140多年歷史。但獨特珍貴的自然地景與野生環境,並不易保存,特別是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Tides of Change」是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2014年發表的12分鐘短片,追隨海洋生態學家Steve Fradkin團隊到美西太平洋畔的奧林匹亞國家公園海岸,跟著潮汐時間,進行潮間帶的長期生物相調查研究。


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要真的省錢 買東西請自備環保袋

"平價超市以塑膠購物袋做為品牌廣告的主角,「拿塑膠袋好俗氣、一點都不時尚啊」,看來意圖用時尚氛圍抓住草莓群注意的廣告風格似乎在細節露出破綻,重點是對年輕人來說拿塑膠袋看起來「不好看」,而不是我以為的「不環保」。"
(Source: Surfrider.fr)

文/邱姿蓉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平價超市集中火力對收入不豐精打細算的草莓族心戰喊話,企圖形塑節儉美學是時尚流行,類似不同品牌廣告元素畫面不斷輪播,正妹型男雖各有不同省錢理由,卻通通都拎著一只超市LOGO的塑膠袋,讓從事環保工作的我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沖刷入海的土壤 為何也成了地球暖化的幫兇?

"被沖刷到水體裡的土壤,它們也是促成N2O形成的推手之一。當這些懸浮顆粒進入優養化的水體時,便有可能促進N2O的生成。"
圖片一,藻類大量生長的現象。 Photo Credit: Alejandro Díaz | WikiMedia Commons

作者:馮加伶、楊姍樺
校對:蕭淞云

    如果你跟我一樣住在城市,是個朝九晚五的標準上班族,每天光是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與休假太少而傷透腦筋,很少會再去想到圍繞在這座島嶼四周的海洋裡,因人類的活動而有了甚麼樣的衝擊。儘管,最近海洋中的懸浮顆粒議題越來越吸引人們的關注,但是大部分的人的注意力多半著重在「塑膠微粒的汙染上」,而不是每逢豪大雨來襲,沖刷至海水中的土石。

    土石沖刷,只要不是打在自己的屋子上,流放到海水之後,等著沉澱不就好了嗎?沒這麼簡單,這些沖刷至海水中的土石,除了會造成優養化現象之外,也與溫室效應氣體的生成有關聯。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氣候變遷下的海洋生物變化

氣候研究已經表明全球海洋上層暖化和氣候有顯著的相關,一份最新的綜合研究也已經顯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同時也全面性的影響著全球的海洋生物。
文/柯佳吟 (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大多數的魚類屬於硬骨魚類,在暖化的海洋中,分布範圍每10年擴散277.5±76.9公里。(吳郁娟攝)

    洋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扮演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角色,且可能遭受較低度的氣候變遷威脅,因其具有強大的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且海洋的熱容量能夠使得海水表面水溫升溫較空氣中的溫度慢約三倍。然而,過去的五十年來已經發現,海洋表面的等溫線正以相當的速度變化中,也就是說,不論是春季或是冬季,不論海水表面或陸地溫度,都顯著地加速升溫。而這樣的升溫在科學家不斷的研究下,提出預期將影響生物物候 (biological phenology) 的變化,如生長季或繁殖季開始時間的改變。在海洋中,這些人為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將改變海水的碳酸鹽化學組成,而這將減少海水中的鈣化率,並從而影響部分海洋生物的生理過程。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多梅多颱,海溫是關鍵

 圖/今年梅雨季6月11日單日累積雨量圖(照片擷取自氣象局)
 文/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人在2012年5月14日於聯合報民意論壇,依據台灣近海的高海溫特徵,指出:「過去很少發生的多梅、多颱,非常可能發生」。當時提出:「屆時脆弱的台灣山區,必將遭受嚴重摧殘」。沒想到才不到一個月,豪雨災難就已於6月12日降臨,全台各地土石流、山崩、撤村、停班、停課,比比皆是。因此,個人不斷呼籲,希望各界積極準備因應今年可能多梅多颱的氣候特徵,到颱風季末,台灣非常可能是柔腸寸斷,慘不忍睹。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德班場外花絮:藍碳政策 減緩氣候變遷要角

 圖/布萊恩.莫瑞在另一場邊會中解釋藍碳的碳匯潛力與經濟價值。(謝雯凱攝)
 文/梁守道(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林育賜(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生)

 前在南非德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UNFCCC,以下簡稱「公約」)第17次締約國大會(COP17)之邊會上,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議題發展-「藍碳」(Blue Carbon)。「藍碳」是指「海岸生態系統(如潮澤、紅樹林、海草生態系)中儲存、捕捉與釋放的碳」,但目前,「開放性海域、以及相互關聯生態系與生物體所儲存、捕捉與釋放的碳」還尚未包含在討論範圍中。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的新課題 海洋酸化

NOAA
圖/珊瑚礁是海中的熱帶雨林(照片由NOAA上傳Flickr共享)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著氣候變遷成為顯學,許多相關的議題已經獲得充分討論,例如:極端氣候、熱帶性疾病蔓延、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但也有一些議題是近年才逐漸躍上檯面,有賴科學家持續蒐集更多科學證據並思考對策,「海洋酸化」即是這樣的一個課題。然而不幸的是,海洋酸化的影響可能極為嚴重,目前的熱帶珊瑚會失去造礁能力,而海洋生態系也將有劇烈改變。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坎昆場外花絮:海洋日 籲全球減碳救大海

Heads in the sand in Cancun 圖/海洋受到暖化的威脅甚深,但國際社會仍不願正視 (圖片來源: 350.org Flickr, CC BY-NC-SA 2.0)
文/洪小涵(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團, 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

 聯合國氣候會議(COP16)今年選在墨西哥坎昆如火如荼的召開,全世界關心氣候變遷未來的官員、專家與媒體,都暫時聚焦在這一個擁有陽光、沙灘與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期待著各國政府的協商成果,可以將此美景保存下來。而再次修正的談判草案,也在八日交由各國代表團審議,不過在會場之外,許多專家學者與非政府組織,卻因海洋問題遲未納入聯合國氣候會議的談判議程,站在坎昆的海灘不住地焦慮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