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旱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旱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梅雨不來!水去那裡了?

"光是台中市市區,因為建案興建時排掉的地下水估計每年起碼排掉9000萬公噸,幾乎是半座德基水庫的蓄水量。大量抽出的地下水平白流掉,在全台枯等梅雨的這個時刻,如此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格外諷刺。"

Penlock

 周末由於學長的邀約,帶了家中三隻迅猛龍去溪邊摸蜆,他們一向愛吃雙枚貝類,也曾經去海邊耙過文蛤,我想該是時候讓他們認識一下,其實這些小貝殼不只有在海邊而已。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拒絕反覆受災 以韌性思維迎接氣候變遷挑戰

"氣候變遷或災害帶來的衝擊,不僅是一次性農損,藏在背後的那些長期復元過程中對於生計,乃至於社會經濟結構的影響,才是最不堪的部分。受災的弱勢民眾,往往會反覆受災,直到他們陷入崩潰境地。"
尼泊爾 Palung山谷的農民 (UN Photo/John Isaac,1986 Flickr,CC BY-NC-ND 2.0)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印度半島的季風已經變得跟不太一樣,雨量集中,降雨帶也挪移,有的說法是氣候變遷,有的研究則指向空氣汙染。總之,喜馬拉雅山脈春天融雪的時間提早,錯開了需要水的稻作播種期,看天吃飯的農民必須重新修改調整他們的耕作方式,與老祖宗傳下來的農事曆,這不是一年兩年可以調整得來的。

    倘若某個區域的降雨長年減少,被迫由水稻轉作旱稻或雜糧時,農民也還需要時間去學習轉作的知識,需要資金去把田地整理成適合新作物的狀態。祖先建造上百年的水圳與灌溉水路,如果沒有被極端降雨的洪鋒所沖毀,也需要改善圳路,以因應新作物的需求。農民放棄自己育種多年的水稻,購買新作物種子,第一年種植不一定可以結穗留種,也就必須要連續購買種子多年,再花個幾年找到穩定的銷售通路。一旦借了錢,勢必要背債多年才能返還。

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中產階級崩壞的臨界點何在?

"中產階級是大經濟體的主要貢獻者,天災襲擊城市時自然會傷及中產階級的生計。若一個城市對氣候變遷衝擊較沒有韌性、較為脆弱,那麼居住其中的中產階級 也會面臨到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不穩定性。"
2012年10月底侵襲美國紐約州的珊迪颶風造成許多城鎮受損。(Source:The National Guard via Flickr )

文/葉怡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2015年,世界各國因為各種天災而蒙受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高額損失 ─ 乾旱、洪災、暴風雪、颶風,可說俯拾皆是。根據瑞銀 (UBS) 最新出版的報告《氣候變遷:全球中產階級面對的風險》,指出有5千萬人,相當於英格蘭的人口數量,在2015年時因為天災而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從加州到台灣 ─ 乾旱會成為新的常態嗎

"加州仰賴洛磯山脈山頂的積雪,作為河川、湖泊最主要的水源。然而,加州的積雪已經連續第四年低於正常值。上週加州州長傑里•布朗親自宣布了 25% 的限水令。"
Source:Oreg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via Flickr


文/葉怡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過去幾個禮拜,美國加州與台灣數個城市,都開始了限水措施。快速Google一下,你也會發現不只有這兩個地方在跟乾旱搏鬥─事實上,非洲與南美洲有些地方正面臨嚴峻的水資源匱乏,並且威脅著民眾基本生活生計。巴西的經濟中心─聖保羅,甚至出現「水難民」這個字眼,來形容因為乾旱而導致的遷徙現象。

    雖然乾旱在一定程度上,可歸因於氣象週期,然而旱情延長、嚴重程度,並遍及全球範圍,無疑地與人為氣候變遷拖不了干係。此外,各國境內的某些既有問題,也可能因而雪上加霜。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從適性規劃及傳統智慧尋求旱災解答

"對水資源觀念而言,路徑和總量是兩個重要主軸。台灣長年的雨量足夠,一旦有適當路徑將總量導引或分散到適當地點‧‧‧讓降下的雨水能停留、儲存、使用,水就會是資源而非破壞。"
圖一:桃園台地上的埤塘零星遍布。(擷取自Google Maps)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黃瑞明(黃瑞明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府很忙,絞盡腦汁在因應旱災的狀況。然而,這是最近才發生的危機嗎?旱澇交替在台灣已是常態。

    台灣在缺水國家排名為第18名,這份排名是依據「每人平均可重複利用的水資源」,明顯的原因包括:(1)先天環境山高水急,河川太陡,未能有效留水;(2)上游濫墾濫伐嚴重,崩坍加劇,水庫淤積嚴重;平地開發過度,人口、工廠激增(尤其是科技廠),耗水需求增加,原蓄水效率差之水庫水位下降更迅速,無法存水;(3)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未能有效利用水資源;(4)水價過低,嚴重耗費水資源。這樣的結果讓平均年降雨量達2500毫米(約全球平均值2.6倍)的台灣有了缺水危機,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僅4000立方米(約全球平均值1∕5)。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用 Google Map 看見台灣 ─災難篇

1997年8月的溫妮颱風侵襲下,汐止的林肯大郡因鄰近的順向坡滑動,造成28人死亡。13年後的2010年底,政府才通過了地質法,而地質敏感區最快要等在2014年上半年發布。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圖/霧台鄉通往阿禮部落的道路,會遇到大規模的崩塌地。

    灣每年有颱風、地震,甚至造山運動還很旺盛,地貌持續改變中,災難本來就是我們的宿命。若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端降雨事件與乾旱發生頻率增加、沿岸地區也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海岸侵蝕,遑論又有人為破壞的加值。在Google Maps上便可以看到許多災難現場,看著天災與自然力的衝擊程度,你會發現台灣社會與災難早已共存。

看見小林


https://goo.gl/maps/mFEjw

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帶來的極端降雨,使小林村上方的獻肚山走山,大量土石埋葬了這個原本清幽的山村,近500人因而喪生。小林村原本重新振興地平埔族文化與祭祀活動,也淹埋其中,所幸在重建期間,能在村民自覺的過程中,把生活場域與文化設施都一併重建回來。

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省水,可以不用等到沒水那天

若沒有結構性地以價制量、投資新生水系統與整頓老舊管線,所有人只是假裝看不到問題,實際上卻是坐以待斃。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提供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同步刊登於2013.8出刊的綠雜誌第24) 
圖:泰北恩惠中學的學生

    因為工作的需要,每年入夏後,我都有機會來到泰國北部,進入由中緬邊境難民組成的村落裏,與當地的華文學校師生有若干的互動。

    走在每戶月平均收入約四千台幣的村落裏,其實很輕易就能發現,如何能取得乾淨的飲水,正深深困擾著泰北難民村裏的華人後裔。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準備充分 原鄉社區自主避災

「但是我們山上什麼都有啊,我們都有準備,如果下山了,政府還要花資源來照顧我們,那是不是才是浪費社會資源。」
文/劉瑋婷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
圖:2012年六月的豪大雨,軍方出動直升機撤離霧台鄉民 (劉瑋婷攝)

    於台灣尾端的屏東,在莫拉克風災時也捱盡了風雨的肆虐,霧台鄉正是屏東災區之一,人口組成以魯凱、排灣族為主,災後的霧台鄉大武村,是少數在莫拉克風災後,經政府與專家學者認定為安全的部落,因此部落得以避免大規模搬遷下山的命運,仍在原鄉保有部落的完整性。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打破悶經濟 莫忘綠成長

「我拒絕宣告,當地球交付給你們這一代以後,是一顆難以修復的行星」─ 歐巴馬 
 文/張楊乾 (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同步刊登於2013.6.23出刊的聯合報元氣周報) 
2011年索馬利亞嚴重旱災,避難營的婦女孩童正準備領取食物飲水。(Source: United Nations Photo)

    今年台北市的酷夏,著實令人難以忍受,走幾步路到室外吃個午餐,都很難不是一身濕汗回辦公室。走路都如此,何況是跑步,所以像台灣極限長跑健將林義傑,選在這個時節,挑戰戈壁灘3,200公里的路程,除了表示他的體力有過人之處外,也顯示他對喚起民眾珍惜水資源一事,真的很執著。

    林義傑若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順利由蒙古貝爾湖,穿越戈壁跑到長城西端嘉裕關的話,則連同之前穿越撒哈拉沙漠與中亞絲路,或將是以徒步穿越全球三大缺水區的第一人。畢竟當年旭烈兀所率蒙古大軍到達敘利亞後,面對埃及時吃了敗仗,沒能進入非洲,而為了水資源而跑的台灣極限運動員,反為人類寫下了歷史。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氣候適應城市」在台灣 誰先創造海綿城市誰先贏

"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氣候的變化已無法再依據過去經驗來判斷。關鍵還是:該地區是否能夠提出:氣候變遷下,因應無法預測的極端氣象災難的策略!"
文/柳中明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2008年美國中西部水患時,小鎮Cedar Rapids的街景。圖片出處:U.S. Geological Survey Flickr相簿,依照創用原則(CC BY 2.0)分享
    美國UCLA經濟系的教授馬修•肯恩,在2010年撰寫了一本有趣的書《CLIMATOPOLIS》,可翻譯為「氣候都會」,但我將其翻譯為「氣候城市」。其主要探討未來氣候暖化,美國與第三世界的城市,將如何在未來更炎熱的氣候中茁壯。沒錯,就是要在氣候暖化的趨勢中,讓城市仍然成長茁壯。

    肯恩教授以「人才會以腳來選擇」作為思維主軸,定義城市的成長為宜居、人口增加與當代優秀人才聚集,作為評估的依據。而他排出的美國未來五大「氣候適應城市」,為鹽湖城 (Salt Lake City)、密爾瓦基 (Milwaukee)、水牛城 (Buffalo)、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與底特律 (Detroit),均是遠離海岸,不會受海平面上升威脅,且都位於美國北部地區,夏天時雖然氣溫會上升,但預期不會出現如亞歷桑納州鳳凰城般高溫煎烤狀況。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杜哈氣候會議: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台灣小退兩名


      圖/看守德國協會發布2013氣候變遷績效指數記者會現場,接受氣象達人彭啟明的提問。(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看守德國協會 (Germanwatch) 照例在聯合國第氣候變遷大會 (COP18) 其間,發布各國的氣候風險指數 (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 與氣候變遷績效指數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前者是提醒各國儘快研擬氣候調適政策,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預防性措施;後者則檢視各國減碳政策,往往被國內媒體與公民團體引用,以鞭策政府積極作為。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杜哈氣候會議:COY8青年工作坊 關注健康與氣候變遷

    圖/左為英國Health Planet的代表Johnny,右為紐西蘭IFMSA的代表Rennie 
    文/張良伊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代表團團長)

    康一直是民眾切身關係的議題,許多人可能並未意識到,「氣候變遷」其實正在影響著我們的公共衛生、疾病風險與死亡率。國際青年會議COY8第二天的氣候變遷工作坊中 (),便有一場特別討論氣候變遷與公眾健康。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掃到颱風尾? 天災如何影響選民意向

  圖/歐巴馬在10月31日訪問紐澤西州Sandy颶風影響的受災戶。(照片引用自白宮The White House的Flickr帳戶,攝影者為Pete Souza)
  文/施琮仁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國總統大選剛於台灣時間十一月七日結束,歐巴馬連任成功。但在選前幾天,美國東岸遭受颶風Sandy的侵襲,我們都從電視上看到了紐約市淹水、交通停擺的慘狀,兩黨候選人還因此暫停選舉活動。

  由於此颶風到來的時機相當巧妙,在選前就已經有人開始討論本次的選舉結果是否會受到風災的影響。在美國更有一項出口民調顯示 (註1),約有40%的選民認為,歐巴馬在處理Sandy颶風時的表現,是影響他們投票的重要因素。究竟自然災害的影響力是否有大到能夠左右選舉結果?我們可以從三個觀點來分析。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2012 破記錄的夏


 圖/NSIDC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文章同步發表於2012年8月26日出版的聯合報《元氣周報》)

 事,或許可以由對岸的一位市長說起。

 肖紅梅,現任湖北省應城市市長,原今年八月中旬會來台灣,主持一場關於兩岸企業界節能減碳的座談會,我也是與會的代表之一。很可惜,這位市長後來沒能成行,因為湖北應城正逢六十年一遇的大旱,市長得留城裏指揮抗旱事務。

 這個夏天,同樣遭遇旱災的,並不僅止於湖北。太平洋岸的另一端,美利堅合眾國的廣大土地,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面臨苦旱已長達半年。美國兩大糧食作物玉米與大豆,至今被美國農業部認定受旱的比例,分佔87%與85%,美國農民今年光是因水源不足,被迫放棄種植的玉米田總面積,就快跟台灣本島一樣大。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北京暴雨反思:低碳生活離我們有多遠


 文/宋李娜(台達環境與教育基金會中達環境法學者計劃專項秘書)
 影/香港無線電視新聞報導Youtube畫面

 月二十一日,一場自北京有氣象資料以來,有記錄最大的暴雨,肆虐北京近20小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路段積水、公交中斷、航班停飛。大雨過後,北京市共發現因災死亡人數,達77人之多。

2012年7月23日 星期一

世界末日 從傳說到科學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原刊登於7月22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月中,我代表台達基金會和教育部的蔣偉寧部長、台中科博館的孫維新館長、台中市蔡炳坤副市長等人,在現場約兩、三百位群眾及數十家媒體的見證下,於科博館的中庭啟動了「末日時鐘」,預告今年12月21日下午兩點,將會是人類文明的末日。

如果下一個主宰地球的物種,像今日我們挖恐龍化石一樣,看到這則我們為了人類末日所辦活動的新聞,應會覺得人類是很奇怪的物種,怎會再過160幾天就要滅絕了,一群人還嘻嘻哈哈地準備了倒數器,甚至還策畫了一個推廣環境與科普知識的展覽。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今年首場暴雨 民權國小挺住了

 圖/那瑪夏民權國小的教室,在六月份這波豪大雨中,為當地居民提供避災的場域。(圖由民權國小提供)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原題為《今年第一場暴雨 那瑪夏民權國小挺住了》,刊登於6月24日出刊的聯合報元氣周報)

 氣象專家而言,六月初襲台的這場豪雨,即使來得又急又狠,但仍不能武斷地就說它和地球暖化有關。但對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這座原始設計,就是作為極端氣候避難中心的建築而言,下在颱風季來臨前的這場驟雨,卻也讓它提前通過近千毫米雨量的考驗。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多梅多颱,海溫是關鍵

 圖/今年梅雨季6月11日單日累積雨量圖(照片擷取自氣象局)
 文/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人在2012年5月14日於聯合報民意論壇,依據台灣近海的高海溫特徵,指出:「過去很少發生的多梅、多颱,非常可能發生」。當時提出:「屆時脆弱的台灣山區,必將遭受嚴重摧殘」。沒想到才不到一個月,豪雨災難就已於6月12日降臨,全台各地土石流、山崩、撤村、停班、停課,比比皆是。因此,個人不斷呼籲,希望各界積極準備因應今年可能多梅多颱的氣候特徵,到颱風季末,台灣非常可能是柔腸寸斷,慘不忍睹。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

 圖說:海綿城市示意圖:左側為大雨時,雨水全面進入城市之下,期以治洪儲水。右側為晴日,大面積水汽蒸發,冷卻都市,期以節能減碳。城市之下,則因為空氣與水流通,生命蓬勃發展,創造出地下濕地生態系統,稀釋與過濾污染物質,並捕捉汽機車排放二氧化碳,提供生態系統所需之無機碳。
作者:柳中明
1、陳瑞文2、陳起鳳3、劉銘龍4、陳明烈5、陳瑞成2、蕭香娟2、陳世勳2、陳庭豪2 (註)

(一) 問題與根絕理念

 本文提出打開水泥城市的氣孔,創造海綿城市,並提出建設所需工法之條件,且分別以建城3000年與200年的北京市與台北市為例,示範海綿城市的效益。海綿城市的構想,提供了人類未來永續的夢想,但一切起頭難,需要各界由建設海綿社區、海綿工業區著手,進行相關實驗,以強化本文所提出的效益,並進一步推廣建設海綿城市。

城市阻絕地球與大自然相接觸

 依據聯合國預估,現今人口已超過70億,其中約50%集中在城市,到2025年時,城市人口將再增加10億;那麼到2050年,若全球人口增加到90億,可能就約有至少70%集中在城市。城市不僅將持續成為政治與經濟中心,更會是災難損失的問題中心。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全球災連不斷 4℃升溫劇本依舊


影片/英國氣象局所模擬2100年前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升溫趨勢。(影片由Met Office於2009年底上傳至Youtube)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原發表於2011年八月綠雜誌第十二期)

 月中旬,為了支援一場學術研討會,我到中國大陸的武漢市走了一遭。我不確定我科學上素養,有沒有因這趟旅程而增長,但卻著實在這個長江中游的大城裏,體驗到了什麼叫作「強降雨」-這個常出現在我文章,卻鮮少能親身體驗的詞彙。

 當時是研討會進行的第二天,大雨從凌晨起就一路狂洩,清晨從飯店的窗戶看出去,武漢街道已有八成不見蹤影。泥巴水已從前晚水溝蓋旁的積水,完全漫開佔據了車道,並隨著時間挪移,漸漸地蓋過了分隔島,接著一吋吋吞沒了人行磚。而前方道路上的大水,若不仔細分別,早已不遠處的湖泊連成一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