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氣候適應城市」在台灣 誰先創造海綿城市誰先贏

"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氣候的變化已無法再依據過去經驗來判斷。關鍵還是:該地區是否能夠提出:氣候變遷下,因應無法預測的極端氣象災難的策略!"
文/柳中明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2008年美國中西部水患時,小鎮Cedar Rapids的街景。圖片出處:U.S. Geological Survey Flickr相簿,依照創用原則(CC BY 2.0)分享
    美國UCLA經濟系的教授馬修•肯恩,在2010年撰寫了一本有趣的書《CLIMATOPOLIS》,可翻譯為「氣候都會」,但我將其翻譯為「氣候城市」。其主要探討未來氣候暖化,美國與第三世界的城市,將如何在未來更炎熱的氣候中茁壯。沒錯,就是要在氣候暖化的趨勢中,讓城市仍然成長茁壯。

    肯恩教授以「人才會以腳來選擇」作為思維主軸,定義城市的成長為宜居、人口增加與當代優秀人才聚集,作為評估的依據。而他排出的美國未來五大「氣候適應城市」,為鹽湖城 (Salt Lake City)、密爾瓦基 (Milwaukee)、水牛城 (Buffalo)、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與底特律 (Detroit),均是遠離海岸,不會受海平面上升威脅,且都位於美國北部地區,夏天時雖然氣溫會上升,但預期不會出現如亞歷桑納州鳳凰城般高溫煎烤狀況。

    肯恩在書中特別提出「城市競爭」的概念,就是城市之間為了成長茁壯,需要推動各種策略,期以改善環境與設施,讓城市變得更為宜居,特別是要吸引與聚集那些如谷歌(Google)的新型創意公司與人才。書中,肯恩最敬佩的就是紐約市的彭博市長,其組織「紐約市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成立「紐約市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工作組」,規劃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提出野心勃勃的PlaNYC 2030 (紐約2030年計畫)。該計畫規劃到2030年時,當地人口將再增加一百萬人,且要吸引各類創新產業,以保持該市的全球領先地位;但也同時要因應氣候變遷,提出新的淹水面積圖,以期一方面降低異常天災的損失,另一方面保護當地的永續發展。

    肯恩不是氣象學家,也不是先知。他不知道鹽湖城在1980年代初,曾遭遇初春大量融雪導致的洪災;也沒有預測到,在他完稿之後,2010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明尼阿波利斯市也是一樣淹水;當然更無法預測到2012年珊蒂颶風對紐約市與紐澤西州的衝擊。

    在氣候變遷趨勢下,氣候的變化已無法再依據過去經驗來判斷。2010年美國中西部破紀錄洪災,但2012年同樣的地區卻是出現八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因此,肯恩認為未來高海拔與高緯度地區,會免於熱浪、乾旱、洪災、海平面上升等之頻繁衝擊,其看法是可以被尊重的,但非是絕對可以依賴的。關鍵還是:該地區是否能夠提出:氣候變遷下,因應無法預測的極端氣象災難的策略!

    在台灣,會因為氣候變遷趨勢,而出現「人才會以腳來選擇」的現象,而讓「氣候適應城市」最可能的前五排名: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出現意外變化嗎?

    美國962.9萬平方公里,跨越北緯20度到50度(忽略阿拉斯加)、西經65度到125度;而台灣僅占3.6萬平方公里,跨越北緯22度到25.8度、東經120度到122度。顯然,台灣南北與東西的氣候變化,絕對是不如美國南北與東西的變化大。因此,氣候變遷促成的高溫、熱浪、乾旱、豪雨等,對台灣的五大都市應該都是同步影響。

    譬如:若是未來夏季台北盆地頻繁出現40度以上高溫,且熱浪持續二個月,則必定面臨缺水危機。但發生時應是伴隨副熱帶高壓壟罩,與颱風過門不入,屆時台灣各地氣候差異應不大,均是非常難熬的旱象。又若是遭遇破紀錄暴雨洪災,雖可能每次僅在幾個城市造成災情,但多年後應該是每個城市都會出現災難。至於是否會出現超越城市所能承受的極限,而達到極端的災難規模,則屬無法預測。

    最大可能的差別,就是海水位上升的影響。中研院汪中和研究員認為台北盆地將受嚴重衝擊,需提早規劃遷都事宜。其次,則是高雄市與台南市的沿海人口密集區,會受影響。如此,則台中市的地理高度,就符合肯恩教授所認可的氣候調適城市標準。不過,海水位上升緩慢,絕對不如極端氣象災難的威脅,令入時刻擔憂。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治洪,每年各地的築堤、疏濬、排洪等工程做不完,且都按法定規範逐年擴大防治範圍。譬如接近高度水泥化的台北市,治水已進入精緻化,其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為全國最高的78.8mm/hr,但仍將設法提高到88.8mm/hr。預期各大都市都將以此為標竿。但是,各地均已出現過小時雨量超過100mm的案例,因此遭遇極端大的豪雨(如小時雨量達到150mm以上),注定是要發生淹水災情。而若過去山區才會出現的超越1,000mm以上累積雨量,是降落在五大都,則災情必定難以想像。

    治水必須兼顧防洪與抗旱,五大都或可強化前者,但卻無法掌控後者。譬如除了台北市翡翠水庫,其他各大水庫均屬中央管理,且每年淤積嚴重,蓄水量逐年下降。真逢大旱,台北市或許能夠自足,但還需支援桃園地區等,氣候暖化下的旱象風險,無法輕忽。

    以「城市競爭」的角度,來探討「氣候適應城市」,則各大城市必須有所作為。也即要在中央已經執行的策略之外,提出更能夠強化氣候適應的手段。譬如台北市雨水下水道標準為78.8mm/hr,其將努力提高到88.8mm/hr,就屬氣候適應作為,雖然仍不足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衝擊。

    上述的思維,在面積窄小的台灣,似乎很難令人接受。因為在公共設施的建設方面,中央與地方的分野,一向很難區隔。而且,幾乎多數民眾都認為:中央人才匯集,地方如何可能提出較中央更佳的策略,且如何可能徹底執行!

    南韓李明博在擔任首爾市長期間,就做出了中央也做不到的事。他經過二千多場次的公開溝通,奮鬥許久,將長期被高架道路封閉的清溪川打開。現在,清溪川變成首爾人的驕傲,而且儲水50萬噸,可作為滯洪池,也可補充當地水資源,更可降低當地氣溫、抑制城市熱島。當然,首爾作為首都,還是占盡優勢,而且也非每個城市都可能在平地上挖出一條溪流。那麼,是否還有其他手段,能夠讓各地城市都有機會適應氣候變遷,在「城市競爭」中,取得優勢。

    我國環保團體提出「創建海綿台灣」策略,就屬城市可以主導,且是加強中央現有措施的做法。「創建海綿台灣」的想法,源自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將城市改變為海綿,大雨時吸水防洪,大熱天時釋水降溫。其完全可與現有治洪設施相配合,且概念清楚、各地均可執行,主要強調改變所有人工鋪面如道路、人行道等,為高承載、高透水、高透氣鋪面;而且,並非主張一次性全面改變,而是以大拚圖的方式,逐步實施改變。相關資訊在 www.spongetaiwan.org 內,可以取得。預期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等,將會在地面之下各出現18、28、40、38、35條清溪川的蓄水量,其在滯洪、補充水資源、降溫等各方面,均能達到相當效益,更在氣候暖化趨勢中,強化城市防洪、抗旱、抗熱島等能力。

    以上分析指出:我國區域氣候變化不如美國大,中央也幾乎主導所有公共建設事務。各大城市要想強化現有城市適應氣候變遷能力,在城市競爭中取得優勢,最簡易有效與可行的辦法,就是推動建設海綿城市。其並不需要爭取中央專案補助,而是在必須鋪設人工鋪面之時,選擇鋪設高承載、高透水、高透氣鋪面,由建設海綿廣場、海綿鄰里、海綿社區、海綿校園、海綿道路等,逐步推廣,就可完成。

    「創建海綿台灣」特別訴求各大城市承諾「一人一坪、修復環境、為子孫留下一片淨土」。未來,台灣「氣候適應城市」的排名,將會是:誰先創造海綿城市誰先贏!

作者簡介
柳中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現為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專長於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等領域。


【延伸閱讀】
城市抗澇 蓄洪與排水應並重》柳中明 24-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因應氣候變遷,創造海綿城市》柳中明等 14-May-12 低碳生活部落格
海綿台灣聯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