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準備充分 原鄉社區自主避災

「但是我們山上什麼都有啊,我們都有準備,如果下山了,政府還要花資源來照顧我們,那是不是才是浪費社會資源。」
文/劉瑋婷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
圖:2012年六月的豪大雨,軍方出動直升機撤離霧台鄉民 (劉瑋婷攝)

    於台灣尾端的屏東,在莫拉克風災時也捱盡了風雨的肆虐,霧台鄉正是屏東災區之一,人口組成以魯凱、排灣族為主,災後的霧台鄉大武村,是少數在莫拉克風災後,經政府與專家學者認定為安全的部落,因此部落得以避免大規模搬遷下山的命運,仍在原鄉保有部落的完整性。 

    「瑋婷,我們的路斷掉了。」這是大武村彭玉花村長在颱風、汛期時常在電話中告訴我的,但當我問她:「山上還好嗎?」她是這麼說的,「涵管被沖走了,但是我們都有準備。」

    村長口中準備好了,是指糧食、飲用水、發電機用油……這些避難相關物品,與其他原鄉相同的是,居民也會自發性的在風雨來臨之前先將慢性病患者、老人家先送下山,「我們會分工,有人負責醫護、有人負責修路、有人負責巡視水源……這些我們部落都會先做好分組,等到發布颱風警報、豪雨特報的時候大家就會各自做好負責的事情。」彭玉花描述著部落在面對汛期時的應變作為。
 
圖:居民自發成立的部落防災應變中心,資料夾上記載著各項記錄 (鄭淳毅攝)
    去年 (2012 年),大武村在610豪大雨時,部落被強制撤離到屏東隘寮營區,當時,村長就提到,「如果我們下山待在營區,人的心很容易渙散,久了會失去部落的凝聚力,人也會變得容易死掉。」這段話說得不輕不重,但卻如實反映著許多面對遭到強制撤離時的居民心聲。

    「我們也知道如果我們說要在山上,外面的人會說那這樣是不是還要政府派直升機來救,但是我們山上什麼都有啊,我們都有準備,如果下山了,政府還要花資源來照顧我們,那是不是才是浪費社會資源。」幾次採訪過程中,彭玉花如是說著部落的想法,同時也透露出長期被冠上「浪費社會資源」罵名的無奈。
 
圖:多納部落防災應變組織分工 (鄭淳毅攝)
    另一個同樣與大武村有著細緻分組來應對汛期的,是高雄市茂林區的多納部落,多納里長江魯金雲同時也是多納防災應變中心的總指揮,在接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採訪時,她說,經歷過莫拉克風災之後,部落在防災應變的組織分工逐漸確立。

    而在霧台鄉的深處,有一個雲端上的部落名為阿禮,在災後被劃為特定區域,但仍有四戶堅守原鄉,平日與林務局、屏科大林業研究室合作進行生態監測,進而在非汛期時發展出生態旅遊的社區產業,面對雨季汛期可能帶來的道路中斷等問題,阿禮留居戶會在颱風警報發布前先行下山,等待雨勢緩和之後再回到山上,但平時,留居戶依然會做好避難準備,一路陪伴著阿禮留居戶走過風災的屏科大教授陳美惠提到,阿禮有追日型的太陽能板,在電力中斷時可提供七天的電力,讓留居戶在山上仍有電力可使用。

    面對天災,部落已逐漸習慣「極端氣候」這個名詞,同時也因為歷經風災、連續幾次的豪大雨的經驗,各部落逐漸發展出各自的防避災模式,模式雖各有差異,但相同的是,各部落都希望不再有浪費社會資源的情形發生。

作者簡介
劉瑋婷,現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七年級生,大學與研究所念的都是新聞相關,在災區工作三年多,聽了許多動人的故事、看見許多人的眼淚,卻總能被居民們的笑容鼓舞。出生於雲林農村,深知明白在台灣農業中,農民的弱勢以及求助無門,而在災後重建的採訪中則看見了上述各種情形的綜合體。

【延伸閱讀】
原鄉避災 與災難共存的學習歷程》劉瑋婷 2013.08.27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