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梅雨不來!水去那裡了?

"光是台中市市區,因為建案興建時排掉的地下水估計每年起碼排掉9000萬公噸,幾乎是半座德基水庫的蓄水量。大量抽出的地下水平白流掉,在全台枯等梅雨的這個時刻,如此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格外諷刺。"

Penlock

 周末由於學長的邀約,帶了家中三隻迅猛龍去溪邊摸蜆,他們一向愛吃雙枚貝類,也曾經去海邊耙過文蛤,我想該是時候讓他們認識一下,其實這些小貝殼不只有在海邊而已。


憂梅雨不來,卻浪費大量地下水

 記得小時候,外婆會在溪裡摸蜆,那是多數河川還很清澈的年代,小朋友會到岸邊跳水、游泳。可惜因為汙染速度太快,現在的孩子們很難體驗這種「野放」的戲水樂趣。當天學長也帶了小女兒一起來,我們來到一處農地旁的溝渠,附近也有湧泉的泉眼,位置距離台中市交通要道的附近。

 其實這個都市有很好的條件塑造成「生態城市」,只是很多作為明顯不往這方向走。以這處蜆仔的生長地為例,良好水質與穩定水量是必要條件,豐沛且穩定的湧泉也提供這個機會,只是附近建案一直沒斷過,興建時都會往下挖掘地下室與地基空間。因地下水層很淺,建商乾脆把地下水抽乾,以獲得更穩固、更大的可用空間與地基,畢竟對他們而言,空間就是金錢;「寸土」難比「寸金」啊!

台中市建案常見的「地下水資源利用」方式,多半只是給個取水口而已。

 光是台中市市區,因為建案興建時排掉的地下水估計每年起碼排掉9000萬公噸,幾乎是半座德基水庫(約1.7億公噸)的蓄水量。大量抽出的地下水平白流掉,在全台枯等梅雨的這個時刻,如此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格外諷刺。

 更麻煩的是,地下水層的補注很不容易,政府單位與建商除了在建案旁設立免費取水口,並無太多積極作為。事實上,在2013年4月13日的新聞中,都發局自已也坦承「在進行都市設計審議時,都發局會對建商道德勸說,不要挖這麼深,並希望地下水能二度利用,建議建商開挖時把地下水接管引到附近的滯洪公園或儲存在其他地方,或者開放民眾去工地載水,但目前沒有成功案例。」

缺水台灣,亟需「節流」和「保水」

 說到底,這樣一個寶貴的生物棲地具有多少價值呢?不管用農地、工地、還是建地評估,算出來的價值差異甚大。然而,對一個面臨極端氣候和自然災變威脅的島嶼來說,我們或許都低估了土地的生態價值和環境調適效益。

 就以我們當天看到的自然湧泉,其實正是一種最天然的保水方式,它是地下水層因地形變化關係,裸露出地表而湧出的水泉,除了供應人們取水,也是許多生物的庇護所(Refuge),台灣很多地名都有「泉」或「水」字,如:玉泉、清泉、龍井、龍水、烏龍、龍頭,都與當地湧泉和水源地有關。

當野溪、溝壑被水泥包圍,暴雨後的逕流無法入滲地下,大量雨水只好往外發展。

 可是,當愈來愈多透水層被柏油、水泥、建築物掩蓋,由雨水滲入而補注的水量變少,加上地下水被不當抽取,都一再削減台灣的可用水量。更麻煩的是,當原本該進入地下水層的降雨變成逕流,一旦超出都市的排水負荷量,就很容易變成淹水,到時候到底算是天災、還是人禍?耐人尋味。

 看到孩子們開心地戲水與摸蜆,我不禁懷疑,在水資源短缺的台灣,能取得多少水源已經得看老天爺臉色了,假使我們再不重視「節流」和「保水」,將來受害的會是誰呢?別跟我說你不知道答案。

【參考資料】
自由時報,2013-04-13,台中大樓挖地基 地下水白白浪費
【作者簡介】
Penlock,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畢,台灣水鳥研究群(Taiwan Wader Study Group)成員,俗稱企鵝,自認為鳥故事杜撰者,嘗試將研究者的視角以故事性的手法描述,寫出有所本的小鳥故事集。

【延伸閱讀】
從適性規劃及傳統智慧尋求旱災解答 王价巨、黃瑞明 2015/3/2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