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低碳交通」系列十四:雙管齊下!造就最強電動車推廣國度

"另一項買車必繳的註冊稅,北歐國家多採「隨碳徵收」,即車子每行駛一公里的排放量越多,車主繳的稅額就越高。"
(圖片來源:IEA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氣候與能源專員)
 除了傲人的收入(還有課稅)水平、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景、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和人民幸福感,北歐國家現在又多了一項新榮耀——全世界推廣電動車最成功的地方!
 愈來愈多國家加入禁售傳統燃油車、推廣電動車的交通革命行列,可是,當大家都還在抓破頭、苦思該如何提高電動車普及率的時候,北歐五國每賣出的100台新車,裡頭就有10台是電動車!動作最快的挪威,不但宣示 2025年(預定時程世界最早)便要禁止銷售燃油車,2017年電動車(包含插電式及混合動力電動車)市佔率更逼近四成大關。
 看到如此耀眼的推廣實績,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這些富有國家狂砸錢才撐起來的。但國際能源總署(IEA)發表的《2018北歐電動車展望》(Nordic EV Outlook 2018)報告卻分析,其實這得歸功於多元的政策工具,讓購買電動車在北歐成為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告別萬萬稅!提高「車主」購買誘因
 首先是從惱人的「稅制」下手。在北歐買一部新車,必須先繳「增值營業稅」(value-added tax, VAT)和「註冊稅」(registration tax),前面提過,當地優渥的社會福利來自超高稅率,光買車的增值營業稅就多達25%,比起歐洲(19~22%)、美國(僅11%),課徵水準可說是世界之最,幾乎等同於懲罰購車族的「奢侈稅」,讓人得在買車前多多三思。


比起燃油車(ICE)課徵的高稅率,北歐對純電動車(BEV)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採取減稅鼓勵,瑞典甚至提供財務補貼。 (圖片來源:IEA
 另一項買車必繳的註冊稅,北歐國家多採「隨碳徵收」,車子每行駛一公里的排放量越多,繳的稅額就越高。過去燃油車註冊稅率大多超過23%,課得最兇的丹麥甚至高達88%。各種稅賦累加起來,想在丹麥買台燃油車,稅後總價可能比車子原價還高50~150%,形成一種「稅比車貴」的奇特景象!
 有鑑於此,北歐諸國刻意針對電動車提供優惠,大幅調降車主的稅務負擔,挪威和冰島不但免除了增值營業稅,瑞典還主動提供財務補貼,一來拉近和燃油車的價格差距,同時也強化了民眾購買電動車的經濟誘因。
廣設充電樁,「屋主」不但減稅、還省電費
 電動車上路之後,許多駕駛經常面臨「里程焦慮」(Range anxiety),而提高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普及程度,正是北歐推廣電動車第二個成功秘訣。
 近年,歐盟大舉修改「替代燃料基礎設施」(alternative fuel infrastructure)和「建築能效」(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兩大指令,不僅明訂公共充電樁的裝設數量和時間表,還要求新建造、或整修中的非住宅建築,必須在停車空間安裝一定比例的充電樁,催促各國加快油門,擴大電動車的充電網絡和行駛範圍。
 除了上述法令,為鼓勵民間投入充電基礎設施,丹麥政府還提供許多財政優惠,一般家戶若主動裝置充電樁,不但可以少交一點所得稅;在家充電還享有每度電退稅0.14美元的優惠,整個換算下來,等於替屋主減少了將近一半的電費支出!
IEA估計北歐五國的電動車保有量,可望在2030年突破400萬台。 (圖片來源:IEA
 鏡頭拉回台灣,目前政府給電動車的優惠為「五免」:免燃料稅、牌照稅、貨物稅、停車費和充電費(部分公有區域),誘因仍然有限,尤其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置遲緩,常澆熄車主購買意願。如欲借鏡「北歐模式」,從「稅制」和「立法」兩大層面下手,才是正確的出發點。

繼續閱讀=>低碳交通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詹詒絜,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會議,擅解讀國際氣候和能源報告,並負責經營國際合作網絡、追蹤國際氣候談判進度和能源議題研究等。
【延伸閱讀】

--
低碳blog也有IG了喔~
https://www.instagram.com/lowestc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