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歐巴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歐巴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列強在非洲的能源外交

美國總統展開非洲能源之旅,歐盟也宣佈對奈及利亞的再生能源投資,加上中、印、日的投資合作,究竟列強在非洲的目的是什麼?
文/蔡松伯(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專欄作者)
歐巴馬7月2日參觀坦桑尼亞 Ubongo Power Plant時,當眾玩起 Soccket 球(動能足球),這種球是一個小發電裝置並能儲電。 (照片引自白宮部落格)

    國總統歐巴馬於上週開始他的非洲之旅,除了鞏固邦交外,最重要的是能源建設。無獨有偶,歐盟執委會於今年7/4,也宣佈開啟對奈及利亞的再生能源投資。然而,兩國積極對非洲伸出援手的背景,其實是亞洲國加在黑暗大陸上的布局。近年來中國與印度積極在非洲開發能源事業。甚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於今年向非洲投入巨資。究竟列強在非洲的目的是什麼?彼此之間的差距與影響又在哪裡?以下將分類敘述。




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

三個元首的能源之旅

不可諱言,元首出訪需要精心安排行程,自然是一場政治公關秀,不可能是單純的能源見學之旅。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馬總統率領媒體主管與編輯,參觀核三廠與其附屬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總統府Flickr,依創用原則CC BY-NC-ND 2.0 分享)

    623,總統府邀請各大媒體主管,與馬總統一起展開兩天一夜的能源之旅,除了參觀核三與核四廠兩大重點,也安排訪視高雄永安中油天然氣站、永安光電廠與興達火力電廠。行程看似全面,然而途中多次發言頌讚核電,質疑再生能源的可靠性。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美國碳交易立法為何失敗?

    圖/近年來美國國會兩黨對於環境立法的投票已走向兩極化,此表表示 Democartic 民主黨參議員、GOP共和黨參議員在國會中投票支持環境法案的人數,兩者差距極大。(Source: Theda Skocpol )
    文/劉仲恩  (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歐巴馬2008年勝選,民主黨同時掌握參眾兩院多數,美國環保人士都歡欣鼓舞,以為期待已久的黃金機會終於來臨,美國終於可以擺脫小布希時期對全球暖化議題的不聞不問。2009年中,碳交易法案 (Waxmen-Markey Act)正式上桌,在一番折衝之後,以219:212的些微差距在眾議院通過,可惜事與願違,民主黨無法在參議院取得60票的門檻,碳交易法案最後胎死腹中。

    接下來的兩年,美國在環境政治上惡耗連連,2010年期中選舉,保守的共和黨在眾議院取得多數,許多共和黨人甚至是極端的暖化懷疑論者,以至於2012年歐巴馬競選連任時,完全不願提及暖化相關的政策,抗暖化行動在選舉時成了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藥。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杜哈氣候會議:美國改燒天然氣 煤炭賣出國

     圖/近兩年美國煤炭出口快速飆高。 (美國能源資訊局EIA)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能源使用是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煤炭更是其中之最,占了燃料排放的43%。來自煤炭的碳排放已比1990年升高了57%,衍生的空氣污染、環境衝擊更是不在話下,綠色和平1127於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8屆締約國大會期間,召開一場週邊會議,呼籲各國政府應該慎重考慮減少使用煤炭發電,來達成大會所欲達成的減碳遠景。

    來自美國的綠色和平成員 Kyle Ash 在論壇中表示,美國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空污,各地方政府祭出總量管制,加上油頁岩開發技術精進,使得美國本土天然氣價格大幅下降,許多火力電廠改以燃燒天然氣,全國用來發電的煤炭逐年減少。然而,煤炭產業開始出口到別的國家,自2005年的2千萬噸,增至201185百噸,並正在港口大力擴建出口設施與容量,使得美國的煤炭生產量自2011年再度反彈回升。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掃到颱風尾? 天災如何影響選民意向

  圖/歐巴馬在10月31日訪問紐澤西州Sandy颶風影響的受災戶。(照片引用自白宮The White House的Flickr帳戶,攝影者為Pete Souza)
  文/施琮仁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國總統大選剛於台灣時間十一月七日結束,歐巴馬連任成功。但在選前幾天,美國東岸遭受颶風Sandy的侵襲,我們都從電視上看到了紐約市淹水、交通停擺的慘狀,兩黨候選人還因此暫停選舉活動。

  由於此颶風到來的時機相當巧妙,在選前就已經有人開始討論本次的選舉結果是否會受到風災的影響。在美國更有一項出口民調顯示 (註1),約有40%的選民認為,歐巴馬在處理Sandy颶風時的表現,是影響他們投票的重要因素。究竟自然災害的影響力是否有大到能夠左右選舉結果?我們可以從三個觀點來分析。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綠能革命 進行式


圖/聯合國秘書長2009年參訪中國西安的一處能源研發設施,中國在太陽能產業卓然有成,已躍居全球第一大輸出國。(照片由 United Nations Photo分享於Flickr,依CC BY-NC-ND 2.0創用原則使用)。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原發表於綠雜誌第十三期)

 名導演奧立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所執導的電影:《華爾街-金錢萬歲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將經典資本主義大片《華爾街》場景,帶進了正面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證券交易所中。片中由西亞李畢佛(Shia LaBeouf)飾演的角色,努力地四處為綠色能源找尋資金挹注,每當有人問起他的動機,想知道他是不是環保份子,他一律都是回答:「我是為了獲利。」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拚連任 歐巴馬再提能源藍圖


 文/劉仲恩(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著石油價格飛漲,能源安全再次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的話題。美國總統歐巴馬三月底在喬治城(Georgetown)大學演講時提出了新的能源藍圖,計畫在2025年之前減少美國3分之1的石油進口,他說美國僅僅擁有全世界百分之2的石油存量,卻使用了全世界百分之25的石油,為了增進能源安全,除了發展清潔能源別無選項。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美大選登場 氣候科學恐難敵石油獻金

P101110PS-0991
 圖/美總統歐巴馬正準備登上空軍一號,十一月二日舉行的期中選舉,對他的聲望將是嚴苛的考驗(照片來源: Obama White House Flickr)
 文/周盈成(自由新聞工作者)

 國期中選舉將在11月2日舉行,一般預料共和黨將大勝,這對於對抗全球暖化不是好消息。最近更有調查揭露,BP等多家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歐洲企業,「有系統地」資助阻擋氣候法案及否認人為氣候變遷的參議員參選人。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加州氣候公投 石油公司對決綠色經濟


 影像/由石油公司所贊助的加州公投廣告,他們希望在失業率降至5.5%前,能公投凍結加州已通過的《全球暖化解決法案(AB32)》
 
 文/劉仲恩(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團)

 國期中選舉將至,這場選舉攸關歐巴馬後半任期的施政,隨著全球暖化在美國成為壁壘分明的政治議題,大選結果自然也會影響到美國國內能源與氣候法案的進程。大選之外,加州的23號公投案(Prop 23)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環保風向球。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碳排三巨頭 現身丹麥角力

 文/張楊乾(低碳部落格哥本哈根特派員)

--離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結束倒數四個小時--

 國、美國及印度三國領袖,在聯合國氣候會議高峰會第一輪連番發言,三人都希望今天能產出一份協議。中美兩國領袖則更承諾,不論哥本哈根最後的決議為何,他們都會努力達成目前所承諾的目標。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中美無心減碳 台灣就繼續白搭車?

 文/王京明(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候變遷問題是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經濟上最大範圍的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也是環境上最大範圍的損害衝擊與品質劣化的嚴峻挑戰,事關人類生存和各國發展。溫室氣體排放具有全球性與「共同壞財」的性質(public bads),往往一個國家造成的碳排放,後果卻必須要相鄰國家甚至全球共同來承擔;本質上,在自然的情況下,個別國家本身不會也不願有效減量,因為若每一個國家從本身利益的觀點出發,當他愈能作為一個白搭車的乘客(free rider),讓別國先行減量,他就能獲得越多的利益。

 學理上,這是一個典型的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處境,而要突破這個困境,就必須通過事先溝通,達成相互合作利益共享的協議。因此,解決氣候危機,亟需國際社會攜手努力、共同合作應對。

 台灣作為一個島嶼國家,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特別脆弱,因此我們有強烈的誘因與利益,冀望哥本哈根能達成有效的全球性國際協議。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氣候會議歐巴馬要去 胡錦濤跟不跟?

 文/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國總統歐巴馬九日首度鬆口,指若他年底現身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能為全球各國達成新氣候協議補上臨門一腳的話,則他會親自參加年底的會議。算上歐巴馬,目前大約已有四十餘國領袖,承諾出席年底的高峰會;而如果歐巴馬真的成行,也將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各締約國集會以來,首度有全球碳污染累計排名第一的國家元首與會。

 歐巴馬既要出席,國際媒體現在也把焦點,轉到目前全球碳污染全球第一的中國,看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不會也選擇出席氣候峰會。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面對洪患 不能空談調適

 文/林鼎傑(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群)

 拉克颱風肆虐過後,中南部一片狼藉,天人永隔的場景讓人看了為之鼻酸。然而,這樣的悲慘場景,並不是只發生在台灣。

 根據國際人道組織樂施會(Oxfam), 針對1980年以來的6,500個氣候相關災害進行研究,發現至2008年為止,大型洪水發生次數成長了四倍;而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平均人口,也在三十年來成長了兩倍(*1)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美減碳新法 左右國際氣候談判


 文/李毓蓉(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國眾議院二十七日以219:212票,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American Clean Energy and Security Act, ACE Act)》;訂下要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依2005年排放量再減17%。雖然對沒有簽《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而言,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一步,但在離氣候危機愈來愈近當下,美國瞻前顧後的態度,恐正毀壞下一階段國際減碳談判的基石。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美版溫減法 闖過第一關

 文/張楊乾(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圖/WRI

 國眾議院21日晚間通過立法,全美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以2005年為標準,在2020年前減至標準排放量的83%。之後,減量目標將更加嚴苛,預計在2030年減至標準排放量的58%,到2050年時美國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更只能有2005年的17%(*1)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美中關係 阻止暖化關鍵



 撰文/李毓蓉(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影片/美國務卿希拉蕊在MEF大會上發表對暖化演說

 月底,八大工業國(G8)先是舉辦了環境部長會議、接著美國也舉辦了主要經濟體能源氣候論壇(Major Economies Forum on Energy and Climate, MEF),使得氣候談判在聯合國體制之外,開闢了新的戰場。這些世界上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除了一致希望能讓七月份在義大利舉辦的G8領袖高峰會上,聚焦訂定接續《京都議定書》的新氣候協議相關議題,更希望能持續為年底由聯合國所召開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增加談判動能。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減碳 要靠政治決心

 文/朱淑娟(自由撰稿記者)

 在周三(14日)全國能源會議舉辦前,民間團體連續兩天舉辦「民間能源會議」、「環境會議」,國內三位知名溫室氣體學者,包括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台北大學教授王塗發、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都一致表示,國家的減碳希望,唯有政治決心。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上談判桌前 先刮自己鬍子

 文/王茹涵(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2009年,全世界都等著要看,在年底的哥本哈根大會上,對於後京都時期的氣候協商會有甚麼樣突破性的發展。在此同時,不論是否有簽署京都議定書,世界上許多國家已不只被動地乾著急,也同時積極地採取因應作為。可以預見的是,從現在到年底短短的9個月間,國際間關於落實氣候公約的政策工具相關討論,勢必沸沸湯湯。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上兆綠色投資 拯救金融危機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圖/台達電子提供

 界期盼下,甫就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月17日簽署了《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未來,將會有7,870億美元(約26兆新台幣)投入市場,以刺激長久低迷的美國本土經濟。其中,將有數十億美元的預算,會挹注於潔淨能源、環境保護、節能車輛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等領域,而相關的減稅與刺激投資方案,也會陸續提出。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09年,是關鍵時刻,或是愚蠢年代?

 文/徐光蓉(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前會長、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圖/Flickr(downtown_boston_2004上傳)

 當閱讀歷史,不由想像:處在轉捩點的人們,知道他們的處境嗎?如果有能力改變,結果是否會不同? 假如我們活在當時,我們能否正確因應?或許,我們在事後懊惱不已:當時應該如何、如何…

 2009年,很可能就是這樣讓我們事後想起來懊惱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