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綠色復甦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綠色復甦計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向太陽要能源 台南陽光電城計畫

圖/位於南科的台達電廠房在頂樓裝置21.6kWp的太陽能板,未來太陽能電池將成為大台南到處可見的景觀。(基金會提供)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太陽照射在台南土地上,大家盡量要擷取!」台南市經濟發展局長葉惠青從這句話開始闡述他對「台南陽光電城」的願景。他在接受「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訪問時表示,這個計畫不但要將台南打造為綠能示範城市,還要透過擴大設置光電系統,提升當地綠能產業聚落。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邁向綠能 應重綠領人才培育

 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與荷蘭辦事處合作,每年提供環境獎學金名額,培育綠領人才。
 文/鄭崇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本文原刊於2011年10月24日經濟日報科技新觀專欄)

 對過去20世紀溫室氣體排放等環保問題,歐洲、日本等地區與國家,率先挺身因應;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也開始對於能源與環保政策積極推動。低碳經濟的規模正日益擴大,綠色產業的產值不斷上升,綠能工作的機會,也在近年低迷的景氣中,持續逆勢成長。

 根據聯合國環境發展署(UNEP)在今年五月公佈的報告,目前全球能源產業的從業人員,估計約有兩千萬人,其中仍有一半以上,與傳統的化石能源有關。但估計到了2050年,與化石能源相關從業人員佔比,將大幅驟降至20%以下,取而代之正是綠領就業機會,包括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提升相關產業,到時全球大約將有兩千萬人,從事廣義的綠能產業。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橘逾淮為枳 談台灣的綠領就業


 圖/能源局與1111已連續兩年合作綠能就業博覽會。(照片取自活動網站)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橘逾淮而北為枳」,是每當引進國際上新興環境治理概念時,最令人擔憂的狀況。而台灣「綠領就業」(Green Job/ Green-Collar Job)的推動,因著「將綠領就業窄化成綠能就業」、「欠缺綠能就業與能源政策的回饋」、「濫竽充數的綠能就業機會」等三重落差,正面臨此危機。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亞洲亟需發展再生能源


圖/亞銀近期於泰國貸款資助的Lopburi太陽能電廠,規模達73百萬瓦。(照片由Asian Development Bank上傳至Flickr共享)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與糧食水源銳減,持續威脅人口稠密的亞洲。「第六屆亞洲清潔能源論壇」日前在馬尼拉召開。來自60國的五百多名政策制訂者、能源業者、學者專家、金融單位及民間團體人士進行多方對話,尋求在亞洲提升再生能源發展的可行作法。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綠色王道 綠領就業新風潮(節錄)

 (本文節錄自《面對真相、即刻行動-台灣減碳紀事》,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出版)

 文/ 許心欣(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常務理事)

 麼叫做綠色工作?綠領又是什麼?

 簡單說,「綠色工作」就是從事跟環境保護、生態保育及有助於永續發展的工作,可以是環境相關的專業人員,也可以是企業機構雇用從事提升環境的工作的人力,過去這樣的工作被定位為藍領工人。廣義來說,任何能幫助生態永續的工作都可稱為綠色工作,而從事綠色工作的人稱之為「綠領」。也有人將綠色工作稱為綠色就業。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南韓官員:四十年內韓能源將完全自主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韓兩家國營企業KRC與KHNP近日紛紛宣佈,將開始大規興建再生能源電廠。KRC表示將於2016年前興建83座包括小型水力、風力與太陽能等發電廠(*1),總發電量達22.2億度電(2.22 million MWH),大約是台灣2008年再生能源發電量的一半;而KHNP則將打造全球最大的潮汐發電廠,發電容量達132萬瓩(1320 MW),將是現有全球最大潮汐能電廠發電容量的五倍(*2)

 不過,這只是個開始。南韓的官員近日訪台時就再度宣稱,韓國將追求在2050年時,能源供應達到完全地自給自足。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低碳經濟 不該只談綠能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大工業國會議(G8)七月中剛落幕,首次與會的美國總統歐巴馬,除盛讚各國所達成抑制全球增溫小於2℃的歷史性共識,更強調已開發國家有責任在氣候變遷問題上,負起帶頭作用(*1)。但根據世界自然保育基金會(WWF)以及安聯集團(Allianz SE),於G8會議前所公佈的氣候變遷評分表(G8 Climate Scorecard),八個國家中僅有德國的分數超過50分,而美國與加拿大更是敬陪末座,分數均低於30(*2)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減碳商機夯 綠領人才荒

 文/陳重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人期盼已久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終於在6月12日過關,不僅讓國內太陽能產業吃下一顆定心丸,也更加速節能減碳相關市場的發展。

 然而,整體而言,節能減碳在近兩年來雖喊得震天響,但往往只聞其「聲」-政府在媒體上喊出各式的口號;卻往往不見其「人」-市場上能作節能規劃的人才,至今仍等同於空白。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讓每份工作 都成為綠領工作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裏書房的內牆,染上壁癌已有好些個日子,近年甚至還連帶感染了靠牆的書櫃。一朵朵白色的菌蕈,如藤蔓般爬上了櫃皮及書扉,將知識載體轉化為再實際不過的養份。

今年,趁著梅雨季來臨之前,我找了室內設計師來研商防黴對策。我除了把整面牆都打掉重砌外,順便也把老舊的窗簾都給換了,好讓整個房間可以有新的氣味。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國波茲坦研究中心學者 Malte Meinshausen,四月底於享譽盛名的《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指若要避免全球於2100年增溫超過攝氏兩度,則釋出至大氣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該低於1兆噸。但是,從工業革命後到今日,人類釋出至大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就已經達到五千億噸。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減碳 要靠政治決心

 文/朱淑娟(自由撰稿記者)

 在周三(14日)全國能源會議舉辦前,民間團體連續兩天舉辦「民間能源會議」、「環境會議」,國內三位知名溫室氣體學者,包括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台北大學教授王塗發、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都一致表示,國家的減碳希望,唯有政治決心。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綠色經濟 台灣「能」不「能」?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十國集團金融高峰會議(G20)上周在倫敦落幕,會中所提『以能源革命創造綠色經濟』的訴求,已成為二十大經濟體的共識。未來,無論在一系列的波昂氣候變遷會談、八大工業國會議、還是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等,綠色經濟都將是個無法被忽視的聲浪。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上兆綠色投資 拯救金融危機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圖/台達電子提供

 界期盼下,甫就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月17日簽署了《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未來,將會有7,870億美元(約26兆新台幣)投入市場,以刺激長久低迷的美國本土經濟。其中,將有數十億美元的預算,會挹注於潔淨能源、環境保護、節能車輛以及提升能源效率等領域,而相關的減稅與刺激投資方案,也會陸續提出。

綠色振興在台灣 僅業餘水準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圖/Flickr創用分享

 各國紛紛從暖化危機中,尋找經濟契機的綠色新政潮流下,不難發現台灣最近所提出的振興經濟計畫中,嚴重缺乏打造未來低碳經濟的決心。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金融海嘯 掩不住氣候危機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圖/Flickr創用分享(World Economic Forum上傳)

 度洋海嘯於2004年12月26日發生,啟動機制是強烈地震,再經由海洋傳遞其威力,直接衝擊影響是連結於海洋內與海岸上的生態、人類與各類建設,間接影響則幾乎無所不在,包括許多人至今都看海色變。但是,海嘯的衝擊終究會過去,人們則由經驗教訓中學習如何面對災難。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潘基文:讓綠色新政拯救氣候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波茲南氣候會談特派員)

 美國渡過上次經濟大蕭條的「新政」,現在也成為全球解決氣候危機的新圖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十一日在波茲南氣候會談表示,全世界應共同投資綠色的未來,讓「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能夠成功,並同時解救全球凋敝的經濟及暖化的危機(影像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