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水資源觀念而言,路徑和總量是兩個重要主軸。台灣長年的雨量足夠,一旦有適當路徑將總量導引或分散到適當地點‧‧‧讓降下的雨水能停留、儲存、使用,水就會是資源而非破壞。"
![]() |
圖一:桃園台地上的埤塘零星遍布。(擷取自Google Maps) |
作者: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副教授)、黃瑞明(黃瑞明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政府很忙,絞盡腦汁在因應旱災的狀況。然而,這是最近才發生的危機嗎?旱澇交替在台灣已是常態。
台灣在缺水國家排名為第18名,這份排名是依據「每人平均可重複利用的水資源」,明顯的原因包括:(1)先天環境山高水急,河川太陡,未能有效留水;(2)上游濫墾濫伐嚴重,崩坍加劇,水庫淤積嚴重;平地開發過度,人口、工廠激增(尤其是科技廠),耗水需求增加,原蓄水效率差之水庫水位下降更迅速,無法存水;(3)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未能有效利用水資源;(4)水價過低,嚴重耗費水資源。這樣的結果讓平均年降雨量達2500毫米(約全球平均值2.6倍)的台灣有了缺水危機,每人每年可用水量僅4000立方米(約全球平均值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