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吐瓦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吐瓦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吐瓦魯總理:為何人們懼怕恐攻 卻不怕氣候災難?

"索波亞加總理重申,「我們對恐怖份子戒慎恐懼,但對於眼前的氣候災難卻不立即採取行動,吐瓦魯人無法理解,無法接受。」"
吐瓦魯總理索波亞加,憂心談判進展緩慢,無助緩解小國蒙受的氣候災難。攝影:吳郁娟。

文/吳郁娟(作家、COP21特約記者)

    氣候峰會進行第四天,吐瓦魯總理索波亞加(Enele Sopoaga)向世人疾呼氣候變遷對低海拔島國的危害,呼籲加快氣候談判進展。他強調,「我們對恐怖份子戒慎恐懼,但對於眼前的氣候災難卻不立即採取行動,吐瓦魯人無法理解。」

    索波亞加是在3日獨自召開一場記者會,發表上述談話。他點評這三天以來德班平台(ADP)談判進展,認為仍不夠快,若以這樣進度發展,有可能陷入談判僵局,過去幾屆的氣候峰會一樣,最後幾天草草結束。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海角天堂或是災難前線? 吐瓦魯與台灣的對話

"他想到,也許該到吐瓦魯去找找人民與災難共存的方式,而這是台灣人已經淡忘的能力。"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日本非營利組織在吐瓦魯復育紅樹林植物─紅海欖。(吳郁娟提供)

    月上旬,內湖的台達陽光能源教育基地很「吐瓦魯」,邀請了兩位踏上吐瓦魯並詳實紀錄的人,來談談這個遙遠南太平洋小島國家的故事。恰好,這兩位講者我都認識。
 
    原本和頭頭認識是透過她的部落格,當時她在吐瓦魯擔任環保志工,加入吐國代表團前進墨西哥主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沒日沒夜的鑽研談判文件,讓在台灣用網路旁觀的我不免留言替她加油。頭頭回國之後,因緣巧合之下成了我的同事,並負責策劃陽光能源教育基地的活動,第一棒就以自己的演講打頭陣。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杜哈氣候會議:動物談判代表 為小島生存發聲


(謝雯凱 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18特派員)

    企鵝與北極熊不會說話,卻是地球暖化下的第一批受害者,這也代表了在國際政治上聲音薄弱的小島國家,正面臨著生存困境。台灣環境藝術家黃瑞芳結合吐瓦魯政府,以這系列可愛帶點驚悚的裝置藝術「Animal Delegates」,於氣候變遷大會COP18期間在杜哈的永續展覽會場展出,為吐瓦魯在國際上發聲。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吐瓦魯:航向全球化與堅守低碳食物間的矛盾

 圖/大量罐裝飲料不斷進口到吐瓦魯,喝完的飲料罐卻無法出口到海外處理。(吳郁娟攝)
 文/吳郁娟(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吐瓦魯環保志工)

 低碳生活的概念被提起之後,許多生活用詞均冠上「碳」為形容詞,例如:碳足跡、低碳食物、減碳家電等。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城市上班族追求自給自足的田園低碳生活,其實在西方文化尚未登陸吐瓦魯之前,島民早已「引領流行」,力行了百年有餘。矛盾的是,越是貼近自然生活的地方,當地人民生活中所製造的碳足跡越少,然而這些地方卻常常是西方世界所定義的「低度開發、低收入國家」,例如:吐瓦魯。

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在吐瓦魯 嚐到來自天堂的滋味

 圖/吐瓦魯淡水資源缺乏,小朋友洗澡就是直接跳到海裏解決(藍之青攝)
 文/吳郁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吐瓦魯環保志工,原題「來自天堂的滋味-雨水」)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這首描繪農村風光的兒歌,幾乎每個台灣小孩都會哼唱。這幅景象,對於珊瑚礁島嶼地形的吐瓦魯人民來說,卻是非常難以想像的畫面。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吐瓦魯總理來台 為國家存亡發聲


 影片/吐瓦魯國王潮汐記錄片片段
 文/李小恬(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專員)

 二屆亞太綠人大會上周末在台北召開,我國友邦之一的吐瓦魯,其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Lelemia)也親自來台參與盛會。他在會中呼籲全球應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否則隨著海平面上升,吐瓦魯的末日將要到來。

 其實早在2009年底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期間,葉雷米亞總理就不斷對外表示,溫度上升1.5℃是深受暖化影響的島國聯盟的底線,而許多國家卻要求他們接受溫度上升2℃的底線。「但這些生存保障是不能談判、也不能妥協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