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排放差距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排放差距報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COP24系列二】 地球SOS!排放差距擴大中

"《排放差距報告》估算,即便各國都(按理想狀況)履行自己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NDCs)減碳計畫,地球均溫仍可能在本世紀末上升超過3°C!"
(圖片來源:UNEP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歷經2015年催生《巴黎協定》的高潮和喜悅,全球氣候行動在過去三年步入低檔,除了幾個國家選出質疑氣候變遷真實性的領導人,重挫環保陣營的士氣,權威機構觀測到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數據,也不斷釋放壞消息。

 COP24起跑前夕公布的聯合國環境署(UNEP)《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18),就是最新的例子。「假使之前IPCC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代表火警通知,那這份報告就是一起真實的縱火案!」UNEP副執行主任Joyce Msuya比喻。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COP23「斐」常觀點:聚焦《巴黎協定》實作細則

"台灣時間2017年11月6日下午5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23屆締約方大會(簡稱COP23)在德國波昂(Bonn)揭開序幕。這不僅是第1次由島嶼國家斐濟取得主辦權的氣候會議,也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後的首次大會,可說具備多重意義。"
COP23為首次由島嶼國家取得主辦權的聯合國氣候會議,圖中為本屆大會主席、斐濟總理貝尼馬拉馬(Frank Bainimarama)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CC BY-NC-SA 2.0)
/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2007年開始追蹤氣候會議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這次也前往波昂,第11度實地參與氣候會議。

 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COP21,催生出萬眾期盼的《巴黎協定》,成為自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來,另一部被各界寄予厚望、希望藉此加強各國減碳行動的全球協議。《巴黎協定》是有史以來最快通過生效門檻的國際環境公約,連近年一直處於戰亂的敘利亞,也在COP23期間宣布加入。在它加入後,不僅所有來自中東、北非的22個阿拉伯世界國家都一起響應,如今放眼所有聯合國會員,只剩美國還自外於此、處於一種「眾人皆醒我獨醉」的孤立狀態。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COP22系列報導之五】填補NDCs缺口,「能源效率」少不了!

"要判斷一國政府是否從法規面強制要求各領域的能源使用效率,就是判斷該國 NDCs 是否具備企圖心、是否真能創造實質效益的最佳觀察指標!"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and the emissions gap in 2030 (資料來源:The Emissions Gap Report 2016)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談到構成《巴黎協定》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答案通常非「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機制莫屬。這項創舉不但誘使各國邁開腳步,也造成國際間的競爭效應,一改過去自聯合國由上至下的要求方式,改由各國提報如何展開自主性的氣候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