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文本不外乎呈現三種內容:資料、邏輯論證、觀點,「媒體識讀」即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撰寫者隱藏、或忽略的邏輯和觀點。"
示意圖,修改自SARAH ROGERS/THE DAILY BEAST |
反思一:媒體的「身分」與「真實性」
事實上,早在能源產業發生變化前,媒體產業就遭遇了許多變革。近年社群媒體的興起,迫使傳統媒體工作者重新調整心態和工作方式,從單向的訊息傳遞者;轉變成可和閱聽人雙向互動的收發者。
COP23召開期間,德國當地有許多對應活動,比如這場要求「廢除煤炭」的示威活動。
反思二:分析比較、找出隱藏「偏誤」
我們必須區分媒體出現的「事實錯誤」和「觀點偏異」。一般說來,媒體文本不外乎呈現三種內容:資料、邏輯論證、觀點,媒體識讀即是針對文本分析,找出這些撰寫者隱藏或忽略的邏輯和觀點。台灣的報導常看到連事實都錯的低階偏誤(比方德國都靠鄰國核電支撐能源轉型這種說法),特別是能源轉型這類議題,明明大家拿的是同一筆資料,講出來的結論卻天差地遠。
高階偏誤又更難處理,因為雙方都覺得自己的認知才是對的、各持己見,形成更多討論上的阻礙。除此,問題意識、採訪對象、摘錄的語句、前後文排序等,也可能是報導產生偏誤的原因。
歐盟各國再生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耗量比例(資料來源:eurostat) 註:最終能源消耗量和初級能源消耗量差別在於扣除能源部門自身消耗能源 |
反思三:能源媒體的幾個選項
當天我特別留意幾家單位,比方筆者撰文常引用的Energy Transition、Clean Energy Wire、Clean Technica等知名能源媒體,來自開發中國家的China Dialogue(中外對話)、The Third Pole也受邀分享,得以稍微了解他們的運作模式。
- Energy Transition:除了圖表和資料庫,產出幾乎都由Craig Morris一人包辦,以幽默、獨特的觀點吸引一群固定讀者。缺點是除了Craig Morris專欄,幾乎沒有其他賣點,也缺乏長期規劃。
- Clean Energy Wire:以德國能源新聞為主,不定期跟隨時事(如大選和氣候會議),常發表高品質的資訊圖表和概念整理,可說是了解德國能源轉型議題的最佳入門管道。缺點是只聚焦在德國,期待未來做出更多跨界報導。
- Clean Technica:主要負責人之一的Benjamin Schulz說明,他們的經營模式比較像行銷網站、而非能源媒體,坦言就是為了推廣電動車,他們擁有眾多寫手、頻繁的發文密度、最廣的題材範圍,缺點是對某些讀者來說可能過度商業化,且過於頻繁的發文也影響內容品質。
Clean Energy Wire在COP23期間舉辦媒體交流會議,期待創造國際連結與經驗分享。(拍攝:顏東白) |
【參考資料】
Programme: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Is Journalism Ready?Meet #KeepitintheGround supporters
德國能源轉型現況2016–2017
【延伸閱讀】
台達媒體沙龍第二場:從風電、綠能車、到建築,台灣尚有極大進步空間 陳麒翔 2017/10/26台達媒體沙龍 引領高品質環境報導 詹詒絜 2017/7/10
質疑暖化 成媒體顯學 張楊乾 2013/9/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