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梅雨不來!水去那裡了?

"光是台中市市區,因為建案興建時排掉的地下水估計每年起碼排掉9000萬公噸,幾乎是半座德基水庫的蓄水量。大量抽出的地下水平白流掉,在全台枯等梅雨的這個時刻,如此浪費水資源的行為格外諷刺。"

Penlock

 周末由於學長的邀約,帶了家中三隻迅猛龍去溪邊摸蜆,他們一向愛吃雙枚貝類,也曾經去海邊耙過文蛤,我想該是時候讓他們認識一下,其實這些小貝殼不只有在海邊而已。


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沒錢也能開雙B轎車 德國共享汽車省錢又減少空汙

"共享風盛行,連汽車都可以共享。這不是Uber,而是德國的汽車共享服務,隨用隨停,以分計費,活像是汽車版的YouBike。德國人怎麼做?台灣可以嗎?"
(圖片來源:car2go官網

文/CSR@天下/顏和正

 四月的柏林,下著雨的深夜仍有點涼意。聽完音樂會的史蒂芬,不想搭地鐵回家,於是看了手機上的app,按下預約鍵,走到路邊,只約莫五分鐘的時間,就上車了。

 不過,他可不是搭Uber,而是找到一台停在路邊、但卻不屬於他的賓士A-Class,在app上輸入密碼後,就上了車。聽起來像是007的劇情,但卻是在柏林每天都真實上演的情境,這就是德國著名的car2go汽車共享服務。

 這個由戴姆勒賓士集團推出的服務,做法很簡單。消費者只要下載app,繳交會員費(9歐元,約324元台幣),輸入有效駕照經認證後,就能隨時用app找附近的空車(有Smart、A-Class、B-Class、CLA/GLA等車種),利用app預約,20分鐘內去取車,輸入自己的密碼與擋風板上的pin碼,就能開鎖上車開始使用。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矛盾與不明,解析日本「能源基本計劃綱要草案」

"綱要草案是一份要在2050年之前,讓日本完成能源轉型過程、並且達到零排碳的規劃方案,可是最關鍵的2030年(中程)發電結構組成,卻沒有任何改變,令人相當詫異。"
(圖片來源:NHK
文/宋瑞文
 這陣子,日本有兩份關於未來能源規劃的文件備受矚目,一個是從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一共舉辦了9回的能源情勢懇談會,另一則是經濟產業省(簡稱經產省)在4月27日發表的第5次能源基本計畫綱要草案(簡稱「綱要草案」)內容。
 前者蒐集到的大量意見,後來都成為綱要草案的主要內容。然而,該草案透露的日本未來能源結構,尤其是再生能源與核電的預定比例方面,卻引發不小的批評聲浪。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再生能源只能發電?三大智庫齊說:「錯啦!」

"〈轉型時期的再生能源政策〉提醒,再生能源的用途不僅只有發電,還可用於供暖、製冷,為一般家戶提供冷氣、熱水、暖氣等生活服務。"
(圖片來源:IRENA

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2018年四月,專門研究能源議題的國際三大權威智庫: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國際能源總署(IEA)、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21),聯手發表了一份新報告〈轉型時期的再生能源政策〉〈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in a Time of Transition〉,對於當前的全球綠能政策及推廣概況,進行了一次完整盤點。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高關稅攪局,美國太陽能市場還樂觀嗎?

"2012~16年,美國太陽能的能源產量暴增6倍,大量需求把太陽能的相關產業職缺數,拉抬到近26萬人之譜,受僱人數不但是2012年的兩倍,如今更是煤礦產業的5倍以上!"
文/王一方
 甫進入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就對太陽能貿易戰開出第一槍!貿易代表署(USTR)宣布將對進口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課徵高達30%的防衛性關稅。消息一出,產業界哀鴻遍野,相關類股更是倒成一片,慘狀也反映在GTM Research和太陽能產業協會(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 SEIA)的研究報告,預估2018~22年的太陽能裝設量恐下修13%!

2018年5月18日 星期五

《轉給你看》書摘:全球化石燃料補貼改革發展趨勢

"儘管各方認為化石燃料補貼有助減輕窮人負擔,但IMF研究全球燃料補貼43%由前1/4的富有階級享有,佔所得分配最後1/4的人僅享有7%。若能以「環境稅」取代所得稅,每1%的賦稅額度轉移,可增加0.6%至2.3%的GDP。"
(圖片來源:350 Taiwan
文/林子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暨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趙家緯(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龍吟欣(臺灣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生)
化石燃料補貼的移除或改革,被視為全球減碳與能源轉型的關鍵策略之一,可達成環境、財政、社會分配等三重紅利。IPCC(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2014年發布《氣候變遷的減緩策略》,指出欲達成減量目標,未來20年每年針對化石燃料電廠的投資額須較2010年減少20%,而對低碳電力的投資則需增加一倍,能源效率方面每年亦須投資3360億元以上。另據最新跨國研究,全球欲達到抑制增溫攝氏兩度以下的目標,每年潔淨能源投資須新增8000億美元,與當前全球一年於化石燃料投入5200億美元補貼的金額相當。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放著大好地熱!台灣為何不用?

"土耳其跟肯亞是目前全世界地熱發展最快的國家。他們就是先擬定了一個地熱專法,把地質調查資料公開分享,所以吸引非常多的國外投資團隊。"
(圖片來源:「地熱好棒棒」臉書粉絲團)
整理/林柏任 (本文內容來自2018/4/16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三月底,兩大國營事業台電、中油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宣布共同開發2MW的宜蘭仁澤地熱示範廠,包含國營會、能源局、中央地質調查所、工研院等其他專業單位的「地熱國家隊」於焉成形,預計下半年開鑿第一口地熱井,力拼2022年開始挹注清潔電力。具穩定輸出、不受天候影響優點的地熱,在台灣估計有多達27處、發電潛能730MW的充沛蘊藏量,政府規劃的2025綠能野望,也為地熱設定了200MW目標,年初公布的「地熱能發電系統示範獎勵辦法」,更設法降低開發限制和風險,希望提高民間投入度。
 然而,相較於廣受矚目、競爭者眾的太陽能、風力,長年來,台灣地熱發電始終處於「只聞樓梯響」的規劃階段,一般民眾最有記憶度的,多半是到清水地熱谷泡溫泉、煮雞蛋而已。到底台灣的地熱開發道路存在哪些路障?為何遲遲難有進展?又存有什麼風險?「氣候戰役在台灣」邀請兩位專家幫忙解惑,以下為當天對談精華: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給低碳車主的好康:台灣電動車&電動機車停車優惠整理~(持續更新)

"自2017年底行政院喊出「2040車輛全面電動化願景」後,電動車不僅成為輿論熱門話題,也進入許多人換購下一台車的考慮名單。低碳生活部落格彙整各縣市目前端出的電動車停車優惠,讓大家不必再為了區區一塊車位而找破頭~
(圖片提供:台達集團)

台北市:電動機車兩年停車免費 


交通局宣布2018年5月1日起提供電動機車停車免費優惠,為期兩年,往後包括 GOGORO、WeMo 等電動機車,在台北市合計約 2 萬格的路邊、路外停車格,兩年內都免繳停車費。自5月起,電動機車停放於台北市路邊停車格,開單人員將開立「0元」繳費單,並加註「電動機車於優惠期間免費停車」字樣。

若在停管處轄管的路外停車場,臨停車輛進場時抽取的票卡,得於離場前持電動機車行照至管理員室辦理停車優惠。停管處表示,為了統計和巡場人員作業方便,並顧及誤停和違規狀況,電動機車停車還是會開單,但若誤收到需繳費單據,可打電話到停管處處理。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除了「馬克宏」光環,法國氣候投資進展有多少?

"推動低碳經濟初期,政府主動投入、確保私人融資管道,是降低風險的不二法門。"

文/趙偉婷(巴黎政治學院博士生)
 身為歐盟核心成員的法國,在2015年舉辦聯合國第21屆氣候會議(COP21)前後陸續推出許多減碳政策,像是通過「能源轉型法案」(Energy Transition Law),計劃2030年前減少40%溫室氣體 (以1990年為基準),並同步減少使用30%的化石燃料,將再生能源使用率提高到32%(貢獻四成電力)。

 去年新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上任以來,更頻頻展現領導國際氣候政治的野心,曾在川普當選後表態大砍環保經費時,親自錄製一段影片吸引美國相關人才投靠。相對於川普充滿保守思維的競選標語「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馬克宏還依樣畫葫蘆地喊出「讓我們的地球再次偉大」(make our planet great again)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荷蘭直擊: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奈梅亨市【下】

"位於城區北方的ENGIE燃煤發電廠,未來將轉型為全新的「綠色能源三角洲」。第一階段目標是建立擁有8700片太陽能板的太陽能發電廠,下一階段還要建立生質能、液化天然氣、及三座風力發電機。"
由奈梅亨市民能源合作社開發的風力發電廠。(圖片來源:gnmf
文/張芸翠(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前文提到,奈梅亨在2008年制定的《氣候框架備忘錄》裡設定許多目標,後來又在2011年追加一項:2030年達到「能源中和」(energy neutral),成為當地投資綠能及強化節能的主要推力。市府先在2008年投資約250萬歐元,達到21%的照明節能,之後又在2013年投資200萬歐元,省下近三成建築能耗,並在公有建築屋頂裝設1300個太陽能板,預計所有住宅在2020年達到歐洲建築能源證書B級以上的能源效率。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荷蘭直擊: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奈梅亨市【上】

"目前荷蘭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僅需120公升,不僅低於全歐平均值(150公升),更只有台灣(276公升)的四成出頭。這番節水成績,可歸功於較高的水費和政策宣導。"
奈梅亨市鳥瞰圖(圖片來源:Sharing City Platform
文/張芸翠(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鄰近德國、擁有17萬多居民的奈梅亨(Nijmegen),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曾在21世紀初成功執行「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成為各國取經重點。最近,這個老城市又獲得一項殊榮--2018年「歐洲綠色首都」(European Green Capital),成為荷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城市。他們怎麼辦到的?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由「彈性」和「殘載」引發的全新電力調度思維

"在德國、丹麥、加州、澳州等能源轉型步伐領先的地區,漸漸不再使用基、中、尖載區分電力來源,改以「彈性」做為指標,依電網殘載曲線找出最適當的調度方式。"

文/顏東白(前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

 2017和2018年交接發生的兩件事,顯示傳統電力思維正面臨劇烈轉變,首先是特斯拉(Tesla)在澳洲落成的超大鋰電池廠,以破紀錄的140毫秒向當地電網輸送100 MW電力,化解了燃煤電廠跳機的意外。再來,是德國在一月初首次達到再生能源電力足以供應全日用電需求的里程碑。
 種種跡象都顯示:當再生能源成為供電主力,「彈性」「殘載」將成為未來電網運作的重要指標。
Tesla去年底在澳洲啟用的世界最大電池廠,成為一時話題。 (圖片來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