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城市綠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城市綠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談高雄都會生態~公園行道樹現況與建議

"要提高都會公園的生物多樣性,首要行動就是儘快提高原生植物的比例到五成,扭轉都會生態被外來植物佔據的既有局面。"

文、圖林昆海(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 總幹事)

 高雄是個亞熱帶城市,夏季炎熱、潮溼多雨,冬季乾旱長達半年、且空汙嚴重,近年來因公園的改建與行道樹過度修剪,導致樹冠覆蓋率出現減少趨勢.許多公園在改建後移除大樹,原本可供民眾遮蔽的綠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草皮和小樹,令人懷疑為何高雄市要走回頭路?

 本文檢視幾篇關於公園行道樹的調查,希望讓民眾了解我們的先天條件,作為高雄公園政策改善的參考,成為名符其實的宜居城市。

兩大觀測關鍵:本土樹種與鳥類

 1994年,「高雄鳥會」曾受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委託進行調查,發現市區的「行道樹」樹種約有70種,其中本土種與形成生態食物鏈關係的外來馴化種約20種(占28%),外來種約50種(72%)。此外,「公園」的本土樹種占29%,外來種高達71%。亦即,外來樹種和本土樹種的比例大約七比三,市民們放眼所見的多是外來植物,對本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嚴重警訊!

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推廣綠化已有相當難度,遭外來種入侵的狀況更令人頭痛。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荷蘭直擊:2018年「歐洲綠首都」得主—奈梅亨市【上】

"目前荷蘭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僅需120公升,不僅低於全歐平均值(150公升),更只有台灣(276公升)的四成出頭。這番節水成績,可歸功於較高的水費和政策宣導。"
奈梅亨市鳥瞰圖(圖片來源:Sharing City Platform
文/張芸翠(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鄰近德國、擁有17萬多居民的奈梅亨(Nijmegen),是荷蘭歷史最悠久的城市,曾在21世紀初成功執行「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成為各國取經重點。最近,這個老城市又獲得一項殊榮--2018年「歐洲綠色首都」(European Green Capital),成為荷蘭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城市。他們怎麼辦到的?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綠繪本推薦 (3) ─ 城市的面貌

「城鄉」的快速開發變化,是許多繪本作者偏愛的主題,有的關懷城市開發,有的則著重在城市中的綠色行動。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圖: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城鄉」的快速開發變化,是許多繪本作者偏愛的主題,老一輩的繪者關懷城市開發,新一代的作者則會著重在城市中的綠色行動。這類繪本中常見的主題是城市綠地,隨著現在新的環境課題興起,開始參雜環境正義、社區改造等與居民自覺相關的故事,讓繪本更顯得有趣。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不只滯洪 生態濕地的各種可能

南澳洲在許多城鎮旁推動生態溼地計畫,不僅著重滯洪功能,更解決當地水資源缺乏問題,又能創造生態棲地
文/張芸翠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博士生,台達環境獎學金得主)
Laratinga Wetlands 實景。(Source: the District Council of Mount Barker website)
    前因為蘇力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台中的秋紅谷濕地積水甚高,受到許多人的關注。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變化,都市中的濕地對於滯洪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事實上,都市中的濕地不只有滯洪的功能而已,還有其它許多好處,值得我們了解探討。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小村種樹誌》 種林人的美麗與煩憂

翻著《小村種樹誌》,不自主憂心著台灣各地樹林的未來。帳面上的造林成果數字,並無法反映出樹木保育遇到的困境。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女孩子在花蓮新城鄉海邊擁有一塊廢耕的農地,不領休耕補助、不蓋民宿、也不賣給財團,而拿來種下一千六百棵樹,把小時候記憶中的森林種回來。《小村種樹誌》的書頁裡,劉維茵透過平凡樸質的筆調,告訴了我們這個不凡的故事,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城市綠樹 如何替我們散熱節能?

內湖文德三號公園規模很小,但種植樹種具有良好遮蔭效果
(來源: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山櫻花的熱潮稍退,春天的腳步真正來到,樟樹長出新芽,小葉欖仁換上整樹青翠的嫩葉,而攝影同好們熱烈期待著溫州街加羅林魚木4月的花訊。城市中多種的樹木與植栽,不僅美化環境,豐富生活情趣,其實還有許多生態環保的好處。

    樹木與植栽可吸附空氣中的懸浮物質淨化空氣、阻絕噪音、吸收雨水以減少大雨時的地面淨流量,同時過濾水源。它們是城市生物的棲息與覓食地,彼此之間可連繫成為生態綠網,串聯郊區丘陵與城市公園、校園綠地,提升生態系的豐富度,讓更多生物得以把城市當作棲身之所。行道樹提供的遮蔭與防風效果,甚至能減少人行道鋪面因過度曝曬而毀損的頻率。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打造永續城市 需妥善規劃

 照片/Rio+20會議之周邊會議,討論永續城市之道(作者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特派員)

 世界居住在都市的人口數,已在2008年底越過半數,擁擠的都市該如何確保永續發展呢?聯合國人居署 (UN-Habitat) 20日上午在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的周邊會議中,邀請到新加坡、挪威的城市治理專家來談談,好的永續都市應該要如何做起。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向英國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看齊

 圖/台北近郊的關渡溼地具有舒緩暴雨量、生態保育、休閒娛樂、環境教育、降低熱島效應、農產等多重功能的服務,其價值難以用單純的土地價值衡量。(圖片來源: Winkai H Flickr, CC BY-NC-SA 2.0
 文/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

 幾年,除了爭議與討論不斷的氣候變遷議題,另一個引起國際焦點的就屬「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所謂的「生態系統服務」簡言之就是人類從生態系統(ecosystem)所獲取的好處,包括有配置的服務(如食物與水)、調節的服務(如洪水與疾病控制)、文化的服務(如娛樂與文化保存)與支持的服務(如養分循環)等,也因為氣候變遷的種種現象,生態系統服務同時產生了變化,預期其所導致的影響將擴及人類與地球整體。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環境藝術與早餐會 重塑低碳流域



圖/樹梅坑溪早餐會。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淡水竹圍密密麻麻的住宅樓房之間,「樹梅坑溪」低調的流淌而過,在竹圍捷運站附近匯入淡水河。她曾經是竹圍聚落的主要水源,現在卻因為建築大樓林立、水泥加蓋、家庭污水與上游養豬廢水,只剩下破碎的容貌,以外來住民為主的竹圍社區,許多人根本並不知道地底下有條河川,遑論親近她。

為了找回環境與人的關係,一群在地藝術家與行動者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希望利用藝術行動,把這個流域上、中、下游的民眾都拉近來一起學習與參與,並催生出實踐的行動能量。


藝術介入社區 以早餐會和民眾搏感情

這項國藝會贊助的計畫中,包括了不同且跨領域的子計畫:他們教導竹圍國中以流域中的水與植物製作植物染布、邀請藝術家帶領小學生以不同方式體驗河川與環境,並在社區間招募成員組織劇場,以「藝教寓樂」的方式,讓民眾參與到這個環境計畫裡頭。淡江大學建築系所的師生則在市場附近的大樓擺設廢棄家電、鞋子的修理站,突顯竹圍快速都市發展伴隨而來工業社會大量模具化製造的趨勢,並以逐漸失落的「手工」、回收再生的「手感」來找回更人性化也更環保的生活方式,形塑低碳流域。

(謝雯凱 攝)

他們還在每個月發起一次「樹梅坑溪早餐會」,各選擇一種在地食材,並選擇流域中不同的居民聚集地點,辦理免費早餐分享會,作為藝術行動計畫和居民交流的平台。偶爾還會進行流域的踏查活動,沿著河流觀察週遭事物,從上游天然的森林、中游郊野農地、古厝群,到下游的密集市街和加蓋,藉以拼貼出其完整樣貌。

衝著免費早餐,我在七月底到了竹圍馬偕醫院附近的一間土地公廟,享用南瓜料理早餐。看起來我是挑對場子,廟方召集附近人力義務協助,端出竹筍湯、南瓜炒飯、金瓜炒米粉、南瓜小麻糬、南瓜派、綠豆湯、檸檬冬瓜飲品等各種美味食物。

跨領域的環境藝術 鼓勵民眾思考與實踐

不同於關渡自然公園的那種藝術裝置節慶,策展人吳瑪?老師這幾年所主持的幾項以環境為主題的藝術行動計畫,都讓底下團隊去探索與創造更多更細緻的環境實踐行動。2009年台北雙年展中「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計畫,在美術館內打造了美術菜園,假日教導民眾種菜,甚至到市區發送菜苗,以強調台灣糧食仰賴進口且耕地日漸稀少的處境。2006-2009年的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節」邀請30多位藝術家進駐縣內20個村子裡,以藝術行動與展演作為媒介,與社區互動。2008年的「如果高雄只剩下一座壽山島」帶領高應大跨領域藝術所的學生以藝術介入,由海平面上升為切入點,想像城市未來面貌。

(謝雯凱 攝)

吳老師目前在高雄、台北兩地往返任教,而家人居住在竹圍附近。當她想以「河川流域」為概念,進行環境藝術計畫時,便想到樹梅坑溪,因為她的尺度並不像淡水河這樣龐大複雜,卻仍承載了都市發展的困境。竹圍近年來蓋了許多河岸景觀大樓,大量人口白天在台北市區工作,晚上回到淡水和竹圍的住房睡覺,讓這裡成了臥房城市,這種情況加重了交通、污染、建築密度等環境負荷,也使民眾對土地沒有情感。

藉由環境藝術行動來尋找一條河流的身世,或是每個月一次免費早餐,當然不能馬上改變環境,卻可以鼓勵在地住民思考與土地的關係,以及竹圍這個生活空間,然後逐漸投入實踐行動。或許大家這個月底到竹圍吃早餐時,也可以想想自家附近的環境、流域與生活空間。

【延伸閱讀】

樹梅坑溪早餐會網站》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網站

編織低碳都市村落的形狀—穿梭在田野、廢棄、手工與交換之間》24-Aug 11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 - 給台北明天的備忘錄

當音樂家重返大自然》15-Jun-07 低碳生活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