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談高雄都會生態~公園行道樹現況與建議

"要提高都會公園的生物多樣性,首要行動就是儘快提高原生植物的比例到五成,扭轉都會生態被外來植物佔據的既有局面。"

文、圖林昆海(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 總幹事)

 高雄是個亞熱帶城市,夏季炎熱、潮溼多雨,冬季乾旱長達半年、且空汙嚴重,近年來因公園的改建與行道樹過度修剪,導致樹冠覆蓋率出現減少趨勢.許多公園在改建後移除大樹,原本可供民眾遮蔽的綠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草皮和小樹,令人懷疑為何高雄市要走回頭路?

 本文檢視幾篇關於公園行道樹的調查,希望讓民眾了解我們的先天條件,作為高雄公園政策改善的參考,成為名符其實的宜居城市。

兩大觀測關鍵:本土樹種與鳥類

 1994年,「高雄鳥會」曾受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委託進行調查,發現市區的「行道樹」樹種約有70種,其中本土種與形成生態食物鏈關係的外來馴化種約20種(占28%),外來種約50種(72%)。此外,「公園」的本土樹種占29%,外來種高達71%。亦即,外來樹種和本土樹種的比例大約七比三,市民們放眼所見的多是外來植物,對本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嚴重警訊!

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推廣綠化已有相當難度,遭外來種入侵的狀況更令人頭痛。

 到了1999年,生態學者陳玉峰等針對87條街道、343路段調查發現高雄市的行道樹組成,發現原生本土種僅15%。前20種主要植物為:印度紫檀、黑板樹、斗六草、樟樹、黃心榕、大葉桃花心木、狗牙根、掌葉蘋婆、榕樹、印度橡膠樹、黃連木、鐵刀木、小葉欖仁、垂榕、南美蟛蜞菊、菩提樹、木棉、阿伯勒、艷紫荊、變葉木。相較於1994年的調查結果,原生植物比例竟持續降低。

 彙整上述兩份調查,發現高雄市行道樹潛藏四個問題:
  1. 「外來種」比例過高,
  2. 選種不當,未考量人行道寬度與植穴大小,
  3. 毀損比例高達31.82%,相當嚴重,
  4. 修剪不當,占毀損比例達57.1%。
 這樣下去,即使政府砸錢種了一堆行道樹,毀損比例卻超過三成,無異呈現養護能力的不足。尤有甚者,行道樹遭毀損原因,竟有近六成源自「修剪不當」,雖有部分案例屬於私人所為,但負責的主管與養護單位應負最大責任。

 樹木之外,鳥類也是都會公園生態的觀測指標。林利貞曾在1999年調查25座公園,發現「面積」是最重要的環境因子.公園的面積越大,鳥種的豐度、歧異度與豐度指數,均與其呈現正相關,反觀「活動人數」的多寡,則呈現負相關。為提高都會區鳥類多樣性,她提出以下建議:
  1. 增加公園面積,或公園面積應大於1.5公頃,
  2. 增加植被層次的歧異度與覆蓋度,尤其是灌叢的植栽,
  3. 種植本地種植物,吸引本地鳥種利用公園棲地,
  4. 增加水域環境,吸引親水性鳥種。
除了樹木,鳥類也是觀測公園生態健康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多管齊下,善用民間資源豐富生態

 時間快轉到2012年,高雄鳥會再次接受市府委託,進行了8座公園的生態調查,這次範圍涵蓋:鳥類、植物、蝴蝶與蜻蜓、蛙類與爬蟲等四大項,結果摘要如下:
  1. 8座公園的面積從2.36公頃到16.8公頃,
  2. 調查到的「植物」共有108372種,59%為栽培種或歸化種,僅41%為原生種。但原生植物園有79%為原生植物。
  3. 調查到的「鳥類」有3158種,保育類有鳳頭蒼鷹、紅隼、領角鴞、八哥、紅尾伯勞等5種。鱗翅目蝶類調查到551種,蜻蛉目418種,蛙類與爬蟲810種。原生植物園在本次的調查中生物多樣性最佳。
 歸納下來,這8座公園的面積皆大於1.5公頃,植物園的原生種比例接近8成,證明提高原生植物比例有助提高生物多樣性,跟林利貞的研究與建議相當吻合。對此,高雄鳥會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 執行長期而標準化的生態監測,
  2. 加強棲地營造,增加高草叢及灌叢面積,
  3. 公園設計可參考原生植物園,
  4. 移除外來種生物,
  5. 舉辦推廣活動,豐富市民生活,
  6. 鼓勵社區與NGO認養公園,協助經營和維護工作。
20189月,高雄市議會與20個民間團體一同召開「森林城市願景論壇」。

 總的來說,要提高都會公園的生物多樣性,首要行動就是儘快提高原生植物的比例到五成!扭轉都會生態被外來植物佔據的既有局面。如果高雄有意邁向生態城市或森林城市,市府便得提高公園和行道樹的管理層級,提撥更多人力與資源;同時尋求民間社團、學界與企業界的參與,如此多管齊下,才能在貧瘠的都會環境中尋求更多生機。

【參考資料】
林利貞。1999。高雄市公園環境與鳥類群聚之相關研究。
高雄市野鳥學會。1994。高雄市公園暨行道樹調查研究報告。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委託。
陳玉峰、張豐年、陳月霞。1999。高雄市行道樹之生態化研究。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委託。
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2012。高雄市公園綠地生態監測計畫。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委託。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Pinteres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