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林昆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林昆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談高雄都會生態~公園行道樹現況與建議

"要提高都會公園的生物多樣性,首要行動就是儘快提高原生植物的比例到五成,扭轉都會生態被外來植物佔據的既有局面。"

文、圖林昆海(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 總幹事)

 高雄是個亞熱帶城市,夏季炎熱、潮溼多雨,冬季乾旱長達半年、且空汙嚴重,近年來因公園的改建與行道樹過度修剪,導致樹冠覆蓋率出現減少趨勢.許多公園在改建後移除大樹,原本可供民眾遮蔽的綠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草皮和小樹,令人懷疑為何高雄市要走回頭路?

 本文檢視幾篇關於公園行道樹的調查,希望讓民眾了解我們的先天條件,作為高雄公園政策改善的參考,成為名符其實的宜居城市。

兩大觀測關鍵:本土樹種與鳥類

 1994年,「高雄鳥會」曾受高雄市建築師公會委託進行調查,發現市區的「行道樹」樹種約有70種,其中本土種與形成生態食物鏈關係的外來馴化種約20種(占28%),外來種約50種(72%)。此外,「公園」的本土樹種占29%,外來種高達71%。亦即,外來樹種和本土樹種的比例大約七比三,市民們放眼所見的多是外來植物,對本土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來說,是嚴重警訊!

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地區推廣綠化已有相當難度,遭外來種入侵的狀況更令人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