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全球災連不斷 4℃升溫劇本依舊


影片/英國氣象局所模擬2100年前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全球升溫趨勢。(影片由Met Office於2009年底上傳至Youtube)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原發表於2011年八月綠雜誌第十二期)

 月中旬,為了支援一場學術研討會,我到中國大陸的武漢市走了一遭。我不確定我科學上素養,有沒有因這趟旅程而增長,但卻著實在這個長江中游的大城裏,體驗到了什麼叫作「強降雨」-這個常出現在我文章,卻鮮少能親身體驗的詞彙。

 當時是研討會進行的第二天,大雨從凌晨起就一路狂洩,清晨從飯店的窗戶看出去,武漢街道已有八成不見蹤影。泥巴水已從前晚水溝蓋旁的積水,完全漫開佔據了車道,並隨著時間挪移,漸漸地蓋過了分隔島,接著一吋吋吞沒了人行磚。而前方道路上的大水,若不仔細分別,早已不遠處的湖泊連成一氣了。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綠建築走訪-日本合掌造村 傳承先人智慧的生態聚落

 圖/小唐和小文下塌的民宿─久松民宿,看起很有歷史味道,裡面很舒適乾淨喔!(盧盈文攝)
 文/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乘飛濃巴士我們從高山市再往五箇山區裡前進,在白雪退卻前,幽幽的山谷間,我們從巴士的窗戶向外望去,看見了心中嚮往的聚落—合掌村荻町聚落。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熟悉的陌生地球─氣候變遷如何影響生態系

 圖/澳洲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但因氣候變遷加劇與人類活動而承受極大威脅。圖為已滅絕的塔斯馬尼亞虎。(照片出自1896年出版之書籍,由BioDivLibrary分享於Flickr,本文依CC BY-NC-SA 2.0原則分享)
 文/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本文原題為《熟悉的陌生地球》)

 候變遷加劇和人類活動直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然成為兩項對陸域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數十年來,這兩大因素已經導致棲地縮減與物種滅絕,科學家甚至預估,二十一世紀內還會有更劇烈的環境變化。

 我所參與的耶魯大學生態與演化生物研究所團隊彙整分析長期生物分布數據資料,並根據多項研究得以觀察到,氣候變遷影響生物的遷移、繁殖、播種時間外,同時也改變了牠們生理上的變化,諸如對熱的容忍以及個體新陳代謝的變化,其中又以物種改變其地理位置最為受注目,也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生物受到氣候變遷下的衝擊。然而這樣的衝擊往往不只是單一性的,連續而全面性的整體生態系衝擊是現今生物學家們亟欲探討、了解並進一步提出解決之道的研究新方向。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德班場外花絮:藍碳政策 減緩氣候變遷要角

 圖/布萊恩.莫瑞在另一場邊會中解釋藍碳的碳匯潛力與經濟價值。(謝雯凱攝)
 文/梁守道(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林育賜(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生)

 前在南非德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UNFCCC,以下簡稱「公約」)第17次締約國大會(COP17)之邊會上,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議題發展-「藍碳」(Blue Carbon)。「藍碳」是指「海岸生態系統(如潮澤、紅樹林、海草生態系)中儲存、捕捉與釋放的碳」,但目前,「開放性海域、以及相互關聯生態系與生物體所儲存、捕捉與釋放的碳」還尚未包含在討論範圍中。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德班場外花絮:世界咖啡館,在德班

 圖/Kiara講解所有活動的流程。(沈軒宇攝)
 文/沈軒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行動事務長)、王景弘(台灣青年氣候聯盟設計事務長)

 管事先認不認識,一群人聚在一起喝咖啡輕鬆聊天,若能放開心胸,總能激盪出一些新觀點,或是交流一些新的資訊。因此每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期間,來自各國的青年們就會舉辦 World Café (世界咖啡館) 這種交流餐會方式,讓世界各地的青年聽見不同的聲音,激盪出未來憧憬的火花,並在此認識熟悉,形成一個交流網絡,一同討論共有的未來。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綠能革命 進行式


圖/聯合國秘書長2009年參訪中國西安的一處能源研發設施,中國在太陽能產業卓然有成,已躍居全球第一大輸出國。(照片由 United Nations Photo分享於Flickr,依CC BY-NC-ND 2.0創用原則使用)。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原發表於綠雜誌第十三期)

 名導演奧立佛史東(William Oliver Stone)所執導的電影:《華爾街-金錢萬歲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將經典資本主義大片《華爾街》場景,帶進了正面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證券交易所中。片中由西亞李畢佛(Shia LaBeouf)飾演的角色,努力地四處為綠色能源找尋資金挹注,每當有人問起他的動機,想知道他是不是環保份子,他一律都是回答:「我是為了獲利。」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活動公告】暴雨新紀元之城鎮治水研討會 12/16

債問題讓全球金融市場屏息關注,同時間,在南非德班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卻少獲媒體關注。

 面對如泰國洪災般的氣象災難,世界各國,除了在不堪負荷的國債之上,再集資,以提出類似我國「八年八百億」治水計畫外,是否還有其他經濟有效的辦法?

 讓城鎮變成吸水大海綿,直接將暴雨吸納入水泥都市之下,而非四處亂竄造成災難,正是可以在不增加國庫支出下,減緩淹水災情的策略。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德班會議評析:共同減碳責任 台灣的決心?

Final Consultation
圖/德班氣候會議的最後一晚,各國代表努力想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照片左上角是中國大陸會談代表解振華、中間紅衣女士為南非外交部長也是會議主席馬沙巴內,她左邊白髮男士是美國代表史登,她右下靠在椅子上的是歐盟代表康妮(照片由 adopt a negotiator 共享於Flickr相簿)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會議特派員,原文刊於十二日聯合報A15民意論壇版)

 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十一日凌晨五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二○一二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五至八年,以讓各國有足夠的時間討論一個新的氣候議定書。不過,《京都議定書》延長的詳細時程,以及延長後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德班氣候會議:各國決議 延長《京都議定書》期限

 圖/COP17大會主席南非外長Maite Nkoana-Mashabane在9日晚間宣告會議進度。(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延會兩天後,齊聚南非德班參與氣候會議的各國代表,於十一日凌晨五點達成協議,將原訂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延長法律效力五至八年,但詳細時程以及個別國家是否需有法定的減碳目標,將留待明年討論。各國也決議整合暨有的特別工作組談判框架,由新成立的「德班行動平台(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繼續執行協調談判工作,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也都將會參與此一平台的運作。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德班場外花絮:特派員觀察筆記

各位大家好。我是今年低碳生活部落格派到德班氣候變遷大會的特派員Michael。這篇是發自會場的觀察筆記。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德班氣候會議:最後關頭 德班路線圖衝票數


 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可能要無解了。(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在是南非時間下午四點,距離會議往年的結束時間─半夜,還有八個小時。然而,目前會場的氣氛並不火熱,僅有美國、加拿大的青年學生在會場內有高調的喊話與抗議行動。主要原因是會議誠如先前預期一樣,尚未產生積極的前景,另一點是目前的談判文件中各種選項並陳,不等到最後,誰都不知道哪些結果會端去結帳。

德班場外花絮:參與COP17 台灣分享低碳經濟經驗

 圖/楊日昌博士介紹台灣的綠能科技發展與成果。(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過細心籌備,工研院12月8日中午在COP17舉辦一場名為「動員企業邁向低碳經濟 ( Mobilizing Business for the Low Carbon Economy)」的周邊會議,會中由兩位學者分享我們透過科技與法律層面促進綠能經濟的台灣經驗。

德班會議評析:謊言與碳排 ─ 氣候變遷的國際談判與合作何以注定失敗?

 圖/青年團體成員的T恤上寫著「真愛需要承諾」,突顯各國對溫室氣體減量承諾的重要。(照片由 UNclimatechange 分享於Flickr,依CC BY 2.0創用原則使用)
 文/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系講師)(本文原撰寫於12月7日)

 去兩個星期每天大量與頻繁地蒐集和討論各種有關COP17會議的資訊,過程中令人產生絕望與希望的複雜混同情緒。絕望,是無奈於美國、加拿大這樣的北方工業國家始終沒有拿出誠意與責任心做出必要承諾,為全球抗暖盡一分心力,反而一心競逐眼前短期政治或經濟利益。希望,是欣慰於世人對於地球環境瀕危的關心程度逐漸增加,每年年底聯合國的氣候峰會上越來越多熱血青年在積極地宣導與倡議,希望各國派駐會場的決策者能改變僵化的思考與冷漠的態度。轉眼間,此次德班會議就要進入尾聲,談判桌上各國還處於立場僵峙。世人究竟應該抱持希望還是絕望?或是有其它的視角可以來思考這一個紛亂與爭議交錯的氣候談判?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德班氣候會議:台灣該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學到的五堂課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綠盟能源與氣候變遷小組召集人)

 彼得.杜拉克的名言:「If you can't measure it, you can't manage it!」被企管界奉為圭臬。同樣的,若欲試圖研擬一妥適的氣候變遷政策,亦須仰賴具有宏觀性的績效衡量指標,方能讓決策者走出許多公關式的減碳活動所創造的迷霧,檢視耗用大量公務人力以及人民稅金後,是否具有實質效益。而由看守德國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所提出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由於該指標涵蓋了氣候變遷政策各個層面,故具有檢核一國的政策成效之功能。(1)

德班氣候會議:護森林抗暖化 有何不對?

 圖/3日德班的反暖化遊行中反對REDD的團體。(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世界各國的官員與專家們為了對抗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想出了很多策略,包括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碳捕捉與封存、能源標準、促進低碳的再生能源等等,他們也想到了可以保護森林,利用森林來把碳貯存在木材、土壤與其生態系中。

 經過多年討論,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的峇里氣候大會(COP13) 中確立要擬出「REDD」這個機制,全文為「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實施的對象為發展中國家,談判工作小組這幾年來持續地研擬條文。而REDD在2009年延伸範圍,在氣候變遷公約的談判中正式進化為「REDD +」(讀作 REDD Plus) ,也就是再加上保育、永續森林管理與加強碳匯。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德班氣候會議:誰佔領了德班?

 圖/場外「佔領德班」活動會場一隅。(照片由 Friends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 分享於Flickr,依CC BY-NC-ND 2.0原則引用)
 文/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領華爾街的社會運動,方興未艾。99%對抗1%的怒火,從華爾街點燃,一路延燒。遠在非洲大陸的德班氣候會談也浸染了「佔領」氛圍。德班是非洲最忙碌的港口,也是目前正在召開COP17/CMP7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七次締約國大會的舉辦城市。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德班氣候會議:首周談判結束 京都前途未卜

 圖/非洲團體Oilwatch的成員在3日德班的反暖化遊行中,熱情的舞動身軀。(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大締約國大會已經結束第一周的議程,但首周的談判其實讓人憂心忡忡,若是各方歧見持續僵持無解,僅剩一周的德班會議可能無法在關鍵議題上取得實質成果。

德班氣候會議:小島與非洲國家 疾呼氣候正義

 圖/12月3日德班的反暖化大遊行中,示威者展示標語,希望延續京都議定書。(謝雯凱攝)
 文/梁守道(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

 期兩週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大會(COP17)將進入第二週的談判高峰期。各國首長和部長於下週一開始進行高層級會談,並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於大會最後一天簽署接替京都議定書的新法律文件。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德班場外花絮:潔淨的再生能源 人人有權享有

 圖/非洲與亞洲多國團體在COP17的周邊會議上,發表社區再生能源計畫成果。(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據國際能源總署2011年的一份報告統計,全世界有14億人口沒有電力可以使用,並有25億人仍在依賴傳統的生質燃料來取暖或烹煮,甚至直接燃燒廉價的低品質煤炭。沒有電力,使居民喪失了追求社會、經濟發展的機會,例如他們工作返家後沒有照明無法閱讀,也無法以電子設備接受資訊。使用骯髒的燃料,則會使得家人因室內空氣汙染而衍生疾病。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4年有200萬人因此而死亡。

 這些人多數集中在漠南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各國),以及南亞諸國,而這些國家又是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區域,也就是說,若此情況無法改善,無法享受到潔淨能源的人口數字只會持續攀升。然而,在全球致力減少溫室氣體的當下,如何讓這麼多人口能取用電力與乾淨燃料,而且確保他們負擔得起,而且對環境不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與壓力,這是非常龐大的挑戰。

德班場外花絮:參與UNFCCC 從青年培力做起

 圖/COP會議期間,青年代表每天上午召開會議。(陳柏蒼攝於COP17會場)
 文/陳柏蒼(COP17政大青年代表團)

 著我國外交政策方向及策略調整,以務實態度爭取參與聯合國專門組織,成為重要的階段性目標。其中又以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及「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為目前優先推動的目標。

 外交部在官方網頁上表示,選定UNFCCC作為下階段推案目標,是政府經過慎重評估後作成的決定。因為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重大衝擊,是目前國際社會共同關注且攸關國家及產業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但在尚未成為UNFCCC會員國,正式參與多邊談判前,筆者認為,可以從鼓勵台灣青年參與國際青年氣候會議(Conference of Youth,COY)的管道作起,讓青年學習、熟悉聯合國多邊談判的技巧與國際合作,從青年開始為未來人才培力。

德班場外花絮:挽救氣候基金 青年鼓吹羅賓漢稅

 圖/YOUNGO成員演出行動劇,鼓吹羅賓漢稅,左三為台灣青年蔡佳芸。(謝雯凱攝)
 文/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德班氣候大會特派員)

 兩天氣候大會正在談判綠色氣候基金,然而場內尚未有積極的聲音出現,於是守候在旁的國際青年聯盟組織YOUNGO成員2日下午於COP17會場外演出行動劇,建議各國能課徵「羅賓漢稅」(Robin Hood Tax)來挹注綠色氣候基金,不要以籌不出財源來塘塞。他們也發起了一系列的行動,確保綠色氣候基金能落實。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德班氣候會議:《京都議定書》墓誌銘 德班授權?

2
圖/德班氣候會議齊聚的各國代表,是否會一起為《京都議定書》刻上墓誌銘?(照片由 adopt a negotiator分享於 Flickr 相簿,依據 CC BY 2.0原則引用)
 文/梁守道(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關組碩士生,投稿原題『已開發國家不玩了?國際氣候建制恐進入無政府狀態』)

 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17次締約國大會(COP17)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國大會(CMP7),才剛在南非德班開幕,日本、俄羅斯和加拿大三個排放大國,目前都已表達了不打算繼續參與《京都議定書》2012到期後的第二承諾階段,身陷債務風暴的歐洲則自顧不暇,立場狀似袖手旁觀,也令推動國際氣候協議進展的非政府組織著急莫名,抨擊已開發國家玩兩手策略,一手好像是真的要談判,提出好些措施與遠景,另一手卻附帶很多前提條件拖延談判,並為退出京都議定書預留後路。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德班氣候會議:年度談判 聚焦四大議題

 圖/菲格雷斯曾於2011年2月拜訪巴基斯坦的洪水災民,不料今年夏末巴國再次遭受大規模洪患。(照片由UNclimatechange分享於Flickr,依據CC BY 2.0原則引用)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第17屆締約國大會,簡稱 COP17,已於11月28日在南非的海港城市德班(Durban)召開,並將於12月9日結束。會議最大的期望是延續京都議定書,邁向第二承諾期,畢竟這是目前國際上唯一約束溫室氣體排放的法律架構。

 接下來這兩週的氣候談判,重點會擺在四個主軸議題,這是公約組織秘書長克莉絲汀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九月中一場記者會中所揭示的內容,簡明精要:


德班氣候會議:加拿大 恐撤簽《京都議定書》

Fossil of the Day - Nov 29th
圖/加拿大恐撤簽《京都議定書》,此舉讓環保組織氣候行動聯盟(CAN)一連幾天都頒化石獎給該國,彰顯其對地球暖化的貢獻 (資料來源: Adopt A Negotiator FlickrCC BY-NC 2.0)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年即將過期的《京都議定書》,下檔時間還沒到,但恐將先少一個簽署國。根據加拿大媒體報導,目前執政的加拿大保守黨政府,打算在今年聖誔節前,宣佈撤簽《京都議定書》(*1)。目前加拿大政府未否認此項消息,而一旦加拿大決定撤簽,各國將更難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共識,恐導致各國明年即使未達議定書的減碳目標,也不會有任何罰責,使這份國際減碳協議形同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