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唐和小文下塌的民宿─久松民宿,看起很有歷史味道,裡面很舒適乾淨喔!(盧盈文攝)
文/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搭乘飛濃巴士我們從高山市再往五箇山區裡前進,在白雪退卻前,幽幽的山谷間,我們從巴士的窗戶向外望去,看見了心中嚮往的聚落—合掌村荻町聚落。
圖:進入合掌村前,山上白雪尚未退卻,山谷間的農村民居越漸古樸 (盧盈文攝)
圖:為預防火災的串連,每一戶人家的合掌屋彼此都有一定的距離,夏天也定期的集體噴水 (唐于婷攝)
圖:樸實的合掌屋與環山美景融合 (唐于婷攝)
位於歧阜縣白川鄉(Shirakawa-go)合掌村,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合掌村的著名,來自於其建築形式,此地的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冬季時有大量降雪,為避免積雪重量壓垮屋頂,採用傾斜60度較大的屋頂,以減少雪的堆積。呈人字形的屋頂如同兩手合掌,於是建築被稱為「合掌造リ」,也因雪融化後屋頂的修補作業由村民一起團結合力整修,而整個聚落就被稱為「合掌村」。
相傳合掌村起源於日本古時13世紀 (約西元1190年前後) 的「源平會戰」,戰役之後,戰敗的平氏遺族逃往這個海拔1500公尺的偏僻五箇山區,為躲避源氏的追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日本目前還存有三個合掌聚落,除了白川鄉的荻町聚落,還有五固山的菅沼、相倉聚落。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荻町聚落,是將附近已廢村加須良、馬狩、大窪、島等村的合掌式建築遷移過來加以保存,配合周邊環境重新設計的。聚落中還存有六百多民平氏遺族生活在此,過著一如祖先過往的樸實生活。
圖:白川鄉荻町合掌村落的導覽DM,就像來到是一座完整的環境戶外博物館 (白川鄉觀光協會)
觀光巴士和觀光客充斥著合掌村,這裡原生生活的居民只剩六百多人,他們除了過著與祖先相同的生活外,應該就是接待眾多觀光客的新工作;不過帶著學習的心情,我們真的可以透過這一次,完整的生活在這裡,徹底體驗零碳生活,合掌村的居民就是這麼過生活的喔!
圖:合掌村的地理環境(白川鄉觀光協會)
圖:以雙層牆作為抬高後的牆面,在冬天雪積的再高,也不會直接傷害到內牆,不僅達到室內保暖的效果還可以做為走道,夏秋之際即可成為房間延伸的平台,直接與外部清爽的環境做連結。(唐于婷攝)
合掌屋的歷史演化
在過去,合掌屋可是從貼近地面的住屋慢慢演化而來的喔!因為早期落地的三角屋貼近地面,遇雨或下雪時都較為不方便,室內較為潮濕,因此村民才將其改良,將屋頂抬高,不僅解決潮濕的問題,大雪來臨時也不會一下子就被雪淹沒, 兩面開窗也增加,是不是一舉多得呢!現在三角落地屋也只剩下一間囉,座落在「合掌村戶外環境博物館」中展示給大家看喔!
合掌造屋的建造過程
合掌村的住屋形式繼承當地古代的建築形式,建造方式及過程中不用任何一根釘子及水泥,材料完全是由當地的植物來供應,地基以較大的石頭做為基礎,以木頭作為主結構,結構與結構利用各式卡榫來完成連結,以茅草來做為屋頂的材料,用麻、枥木做為綁重要結構及編織的繩子等材料來完成一棟真正零碳的建築,並且堅固。
以下簡單介紹合掌造屋建造的過程 (翻拍自合掌村戶外環境博物館合掌造屋影片,盧盈文攝):
一樓則是生活起居的空間,吃喝拉撒睡都在這裡。仔細看,炕爐空間上部為隔柵的樓板,還有二樓、三樓的天花板也有隔柵,用意是為了要將一樓炕爐燃燒的煙排至最頂層的通風口,維持室內的空氣品質及通風,被煙燻黑黑的內部木頭也可防潮及防蟲蛀喔!
(以上圖片為唐于婷、盧盈文攝)
結語
來到傳說中極深谷的合掌村後,沒想到這裡來觀光的人潮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雖然人車多了些,卻不影響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進入了夜晚,街道上除了房子裡微弱的燈光,就一片烏漆麻黑了。我們所住的民宿裡,在晚上9點前盥洗完大家便一一就寢,村民們約5、6點便起床活動,準備早餐給旅客使用;這兩天一夜的合掌村之旅,真是有如來到另一個時代;終於體驗迷失在桃花源記的人,一出來都已經十幾年過去了,這種回到人原來簡單生活的面貌或許恬淡無奇,卻足以充實心靈,再不離開我們就忍不住住下來了。坐上飛濃巴士離去的時候,我們都忍不住再多看幾眼,想再跟老闆娘擁抱一下說聲再見,我們相信我們還會想再回來看看他們的。
這樣的環境、建築、與樸實的人民,真是給現代化的我們上了很扎實的一課,當地居民為了保存他們特有的重要傳統建築群,自治設立保護團體,每一戶都是會員,他們互相幫助的持續守護這寶貴的遺產,為了努力營造居住者舒適的環境以及維護美麗的景觀,一直都在克服並以龐大的維護費用來維持適居的合掌屋。現今,合掌村已成為日本主要的觀光勝地,許多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為一探究竟而遠道前往,辛苦努力經營像童話般鄉村的合掌村,他們屹立不搖的保存決心才是值得讓我們學習。
作者簡介
盧盈文(左)、唐于婷(右),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參與生態校園復育、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等計畫,2011年走訪日本、歐洲、美國綠建築,關注與自然環境共生之建設,更在乎台灣未來對於生態景觀的建設與發展。
【延伸閱讀】
《= 日本_白川鄉合掌村》Rita 9-Feb-11美代子趴趴照~ :
《日本白川合掌村》Turkey 2-Oct-06 Turkey的旅遊天
《"[日本] 白川合掌村》Sunil 5-May-09 sunil.wu
「白川村觀光情報 (日文)》
《"展現先人生活智慧的家-白川鄉合掌家屋 (先人の知恵が息づく家) 》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
文/盧盈文、唐于婷(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
搭乘飛濃巴士我們從高山市再往五箇山區裡前進,在白雪退卻前,幽幽的山谷間,我們從巴士的窗戶向外望去,看見了心中嚮往的聚落—合掌村荻町聚落。
圖:進入合掌村前,山上白雪尚未退卻,山谷間的農村民居越漸古樸 (盧盈文攝)
圖:為預防火災的串連,每一戶人家的合掌屋彼此都有一定的距離,夏天也定期的集體噴水 (唐于婷攝)
圖:樸實的合掌屋與環山美景融合 (唐于婷攝)
位於歧阜縣白川鄉(Shirakawa-go)合掌村,在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合掌村的著名,來自於其建築形式,此地的地理位置及氣候因素,冬季時有大量降雪,為避免積雪重量壓垮屋頂,採用傾斜60度較大的屋頂,以減少雪的堆積。呈人字形的屋頂如同兩手合掌,於是建築被稱為「合掌造リ」,也因雪融化後屋頂的修補作業由村民一起團結合力整修,而整個聚落就被稱為「合掌村」。
相傳合掌村起源於日本古時13世紀 (約西元1190年前後) 的「源平會戰」,戰役之後,戰敗的平氏遺族逃往這個海拔1500公尺的偏僻五箇山區,為躲避源氏的追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日本目前還存有三個合掌聚落,除了白川鄉的荻町聚落,還有五固山的菅沼、相倉聚落。其中較為著名的就是荻町聚落,是將附近已廢村加須良、馬狩、大窪、島等村的合掌式建築遷移過來加以保存,配合周邊環境重新設計的。聚落中還存有六百多民平氏遺族生活在此,過著一如祖先過往的樸實生活。
圖:白川鄉荻町合掌村落的導覽DM,就像來到是一座完整的環境戶外博物館 (白川鄉觀光協會)
觀光巴士和觀光客充斥著合掌村,這裡原生生活的居民只剩六百多人,他們除了過著與祖先相同的生活外,應該就是接待眾多觀光客的新工作;不過帶著學習的心情,我們真的可以透過這一次,完整的生活在這裡,徹底體驗零碳生活,合掌村的居民就是這麼過生活的喔!
一下車我們直奔久松民宿,迫不及待卸下行李然後投奔聚落的懷抱,抵達時已經是下午2點多了,想趁日頭還沒落山前,去整個聚落繞一繞。下搭的民宿老闆娘─梨子,非常親切,叮嚀我們要回來吃晚飯,拍照裝備帶好,小唐和小文像失控的小孩一樣(兩個人看著看著就走散了= = |||),聚落不大,還可以看到彼此在遠遠的地方興奮的拍照。
雖然整體聚落的方向應著近年來慕名而來的觀光人潮轉向,但當地的居民還是著實的在自家院前務農、養魚,過著樸實的農村生活,很快的已經晚飯時刻,天色昏暗了下來,外頭也逐漸寧靜,沒有半點燈光,只剩合掌村屋的光亮,幾間合掌民宿已升起爐火,裊裊炊煙,正替遠道而來的旅客們準備道地的和民料理。
回到久松民宿,老闆娘已經準備好料理,請我們進食堂享用;大家圍在一個燒柴的暖爐前吃飯,老闆娘坐在我們中間與我們聊聊天,問候大家的來處,當時正是日本大地震後的一個月,我們得知身旁兩位日本男生來自東京,我們也順便了解了近況。來自於台灣的我們說著生疏的日文,他們則用著生疏的中、英文與我們交談,親切的老闆娘靠著比手畫腳的也向大家解釋了這間合掌民宿的歷史,建築結構和演進。
我們趁著大家聊天時,訪問了老闆娘─梨子女士,詢問他們當地居民的由來和生活型態。她是這合掌造屋第六代的子孫,平常的日子就是靠務農、養殖河川的魚、種植稻作為生,每年都把種植的稻草收割替合掌造屋換上新的稻草。近幾十年來,合掌村被列為世界遺產,開始有一些生活改變,經營起民宿、接待客人,但其實她們還是維持一樣的樸實生活,大家還是很努力的繼續保存這個歷史悠久的家園。
參觀戶外環境博物館 瞭解合掌造屋搭建過程
陰雨綿綿的山區,我們悠然的逛著合掌聚落的一個戶外保存博物館,展示各種形式的合掌造屋空間,這座戶外環境博物館是將部分居民的主屋及遺留住屋形式作展演,其中有較早期的合掌造屋形式。參觀者可以自由的參觀,每一間合掌造屋都有其介紹功能(介紹如何製作手工麵、介紹合掌造屋結構、合掌造屋常民起居展演、常民工具及紀念品店…等),景觀的規劃保存,是按以往常民生活的空間來配置,有河流經過、屋前後有田埂,溪中有魚蝦,如此實境的展演方式,充分的讓遊客了解親身體驗合掌村民的勞動及生活。
我們藉由茅草屋躲雨,一邊移動看展、一邊彷彿在體驗這茅草屋的性能,雨滴時大時小,我們輾轉移動到不同的空間;屋內貼心的工作人員,會在某一間合掌造屋提供熱熱的茶水和烤火,供參觀遊客取暖;也可以順便停留在室內體驗做手打麵,人們藉著雨天聚集在屋內,一點也不無聊,大家討論著這個地方帶給人們心中的好奇、新鮮感,還特別有一種順應著天地賦予自然生活的這種踏實感;在這裡任意深呼吸一口,都可以感受到與他們的祖先同樣所生活的這個空間中所擁有的相同氛圍,彷彿可以體會到當時他們逃到這個世外桃源定居下來後,享受到的平靜,以及與自然共存的悠然自得!
真正的零碳建築
雖然整體聚落的方向應著近年來慕名而來的觀光人潮轉向,但當地的居民還是著實的在自家院前務農、養魚,過著樸實的農村生活,很快的已經晚飯時刻,天色昏暗了下來,外頭也逐漸寧靜,沒有半點燈光,只剩合掌村屋的光亮,幾間合掌民宿已升起爐火,裊裊炊煙,正替遠道而來的旅客們準備道地的和民料理。
回到久松民宿,老闆娘已經準備好料理,請我們進食堂享用;大家圍在一個燒柴的暖爐前吃飯,老闆娘坐在我們中間與我們聊聊天,問候大家的來處,當時正是日本大地震後的一個月,我們得知身旁兩位日本男生來自東京,我們也順便了解了近況。來自於台灣的我們說著生疏的日文,他們則用著生疏的中、英文與我們交談,親切的老闆娘靠著比手畫腳的也向大家解釋了這間合掌民宿的歷史,建築結構和演進。
我們趁著大家聊天時,訪問了老闆娘─梨子女士,詢問他們當地居民的由來和生活型態。她是這合掌造屋第六代的子孫,平常的日子就是靠務農、養殖河川的魚、種植稻作為生,每年都把種植的稻草收割替合掌造屋換上新的稻草。近幾十年來,合掌村被列為世界遺產,開始有一些生活改變,經營起民宿、接待客人,但其實她們還是維持一樣的樸實生活,大家還是很努力的繼續保存這個歷史悠久的家園。
參觀戶外環境博物館 瞭解合掌造屋搭建過程
陰雨綿綿的山區,我們悠然的逛著合掌聚落的一個戶外保存博物館,展示各種形式的合掌造屋空間,這座戶外環境博物館是將部分居民的主屋及遺留住屋形式作展演,其中有較早期的合掌造屋形式。參觀者可以自由的參觀,每一間合掌造屋都有其介紹功能(介紹如何製作手工麵、介紹合掌造屋結構、合掌造屋常民起居展演、常民工具及紀念品店…等),景觀的規劃保存,是按以往常民生活的空間來配置,有河流經過、屋前後有田埂,溪中有魚蝦,如此實境的展演方式,充分的讓遊客了解親身體驗合掌村民的勞動及生活。
我們藉由茅草屋躲雨,一邊移動看展、一邊彷彿在體驗這茅草屋的性能,雨滴時大時小,我們輾轉移動到不同的空間;屋內貼心的工作人員,會在某一間合掌造屋提供熱熱的茶水和烤火,供參觀遊客取暖;也可以順便停留在室內體驗做手打麵,人們藉著雨天聚集在屋內,一點也不無聊,大家討論著這個地方帶給人們心中的好奇、新鮮感,還特別有一種順應著天地賦予自然生活的這種踏實感;在這裡任意深呼吸一口,都可以感受到與他們的祖先同樣所生活的這個空間中所擁有的相同氛圍,彷彿可以體會到當時他們逃到這個世外桃源定居下來後,享受到的平靜,以及與自然共存的悠然自得!
真正的零碳建築
合掌屋與環境的融合
合掌屋的屋頂(平面)面向東西而建,其主要材料為茅草,使用年限較為短暫,為了避免日曬時間過長而減損茅草壽命,合掌造屋沿著東邊山際而建,減少東側屋頂的日照時間,使得整體均勻的日曬以確保耐用年限的時間可以增長。
合掌屋的方位也順應當地風向,考慮防風作用。因為強風會沿著河流由南北向吹襲而來,因此將房屋面積較大的屋頂面朝向東西向,則可以減緩風對房屋的損害程度。
合掌屋的屋頂(平面)面向東西而建,其主要材料為茅草,使用年限較為短暫,為了避免日曬時間過長而減損茅草壽命,合掌造屋沿著東邊山際而建,減少東側屋頂的日照時間,使得整體均勻的日曬以確保耐用年限的時間可以增長。
合掌屋的方位也順應當地風向,考慮防風作用。因為強風會沿著河流由南北向吹襲而來,因此將房屋面積較大的屋頂面朝向東西向,則可以減緩風對房屋的損害程度。
圖:合掌村的地理環境(白川鄉觀光協會)
圖:以雙層牆作為抬高後的牆面,在冬天雪積的再高,也不會直接傷害到內牆,不僅達到室內保暖的效果還可以做為走道,夏秋之際即可成為房間延伸的平台,直接與外部清爽的環境做連結。(唐于婷攝)
合掌屋的歷史演化
在過去,合掌屋可是從貼近地面的住屋慢慢演化而來的喔!因為早期落地的三角屋貼近地面,遇雨或下雪時都較為不方便,室內較為潮濕,因此村民才將其改良,將屋頂抬高,不僅解決潮濕的問題,大雪來臨時也不會一下子就被雪淹沒, 兩面開窗也增加,是不是一舉多得呢!現在三角落地屋也只剩下一間囉,座落在「合掌村戶外環境博物館」中展示給大家看喔!
合掌造屋的建造過程
合掌村的住屋形式繼承當地古代的建築形式,建造方式及過程中不用任何一根釘子及水泥,材料完全是由當地的植物來供應,地基以較大的石頭做為基礎,以木頭作為主結構,結構與結構利用各式卡榫來完成連結,以茅草來做為屋頂的材料,用麻、枥木做為綁重要結構及編織的繩子等材料來完成一棟真正零碳的建築,並且堅固。
以下簡單介紹合掌造屋建造的過程 (翻拍自合掌村戶外環境博物館合掌造屋影片,盧盈文攝):
合掌屋內部活動
傳統合掌屋內,在大屋頂下的空間是工作場所。在過去,因為冬天積雪太厚無法耕作,所以農作物、編織或儲存空間會移到二樓以上,例如我們參訪的合掌屋中,三樓空間改作養蠶作蠶絲。現在的合掌屋因為轉型為觀光業,養蠶人家較少見囉!
傳統合掌屋內,在大屋頂下的空間是工作場所。在過去,因為冬天積雪太厚無法耕作,所以農作物、編織或儲存空間會移到二樓以上,例如我們參訪的合掌屋中,三樓空間改作養蠶作蠶絲。現在的合掌屋因為轉型為觀光業,養蠶人家較少見囉!
一樓則是生活起居的空間,吃喝拉撒睡都在這裡。仔細看,炕爐空間上部為隔柵的樓板,還有二樓、三樓的天花板也有隔柵,用意是為了要將一樓炕爐燃燒的煙排至最頂層的通風口,維持室內的空氣品質及通風,被煙燻黑黑的內部木頭也可防潮及防蟲蛀喔!
(以上圖片為唐于婷、盧盈文攝)
結語
來到傳說中極深谷的合掌村後,沒想到這裡來觀光的人潮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雖然人車多了些,卻不影響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進入了夜晚,街道上除了房子裡微弱的燈光,就一片烏漆麻黑了。我們所住的民宿裡,在晚上9點前盥洗完大家便一一就寢,村民們約5、6點便起床活動,準備早餐給旅客使用;這兩天一夜的合掌村之旅,真是有如來到另一個時代;終於體驗迷失在桃花源記的人,一出來都已經十幾年過去了,這種回到人原來簡單生活的面貌或許恬淡無奇,卻足以充實心靈,再不離開我們就忍不住住下來了。坐上飛濃巴士離去的時候,我們都忍不住再多看幾眼,想再跟老闆娘擁抱一下說聲再見,我們相信我們還會想再回來看看他們的。
這樣的環境、建築、與樸實的人民,真是給現代化的我們上了很扎實的一課,當地居民為了保存他們特有的重要傳統建築群,自治設立保護團體,每一戶都是會員,他們互相幫助的持續守護這寶貴的遺產,為了努力營造居住者舒適的環境以及維護美麗的景觀,一直都在克服並以龐大的維護費用來維持適居的合掌屋。現今,合掌村已成為日本主要的觀光勝地,許多像我們這樣的外國人為一探究竟而遠道前往,辛苦努力經營像童話般鄉村的合掌村,他們屹立不搖的保存決心才是值得讓我們學習。
作者簡介
盧盈文(左)、唐于婷(右),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生,參與生態校園復育、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等計畫,2011年走訪日本、歐洲、美國綠建築,關注與自然環境共生之建設,更在乎台灣未來對於生態景觀的建設與發展。
【延伸閱讀】
《= 日本_白川鄉合掌村》Rita 9-Feb-11美代子趴趴照~ :
《日本白川合掌村》Turkey 2-Oct-06 Turkey的旅遊天
《"[日本] 白川合掌村》Sunil 5-May-09 sunil.wu
「白川村觀光情報 (日文)》
《"展現先人生活智慧的家-白川鄉合掌家屋 (先人の知恵が息づく家) 》東海旅客鐵道株式會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