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碳棄世代十:不用常開冷氣,也能維持最佳室溫:被動式房屋為住戶省下 7 成空調電力

"被動式建築強調在不犧牲舒適的狀況下,以極少的能源與簡單的系統,維持建築物的能源服務,不僅門檻較低,更能讓消費者有感。"

文/社企流-黃思敏 核稿編輯/李沂霖、郭潔鈴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全球最耗能的 3 大產業分別為:建築、交通及工業。在已開發國家當中,建築產業就消耗了 35% 以上的能源,而其中有 60% 以上的能耗來自空調用電。

 然而,近年來面對逐漸加劇的氣候變遷,當全球能源的技術及產業,都快速地朝向綠色環保、永續發展的趨勢改變時,建築產業卻沒有太大的變動,普遍維持著耗能的現狀。

 空調系統的出現,使建築物邁入耗能的時代。「18、19 世紀時期的傳統房屋,其實很在乎建築的物理環境,因為那個年代沒有空調系統,房子的冷與熱會直接反應到使用者身上。

 21 世紀的建築節能技術理當已經提升許多,偏偏這時候發明了空調系統,所以當一棟建築物因設計不良而導致過熱或過冷,人們會把責任轉嫁到空調機制上,而加裝更多、更大的空調。」台灣被動式房屋論壇主持人葉士傑表示。

 葉士傑本身為建築領域背景,他進一步分享台灣建築教育現況,以及建物常見的不良設計:「在歐美,建築物理與節能被視為最基本的訓練;反觀台灣,甚至是日本,多半還是專注於造型美學或文化設計。我們會去模仿歐美建築物的外觀,歐洲建物立面上會希望能將陽光引進室內,然而台灣應該要先做好遮陽,否則將導致非常高的空調能耗;又或者台灣經常為了爭取更大的室內使用面積,而把外牆的斷熱材料拿掉,導致使用者必須開空調降溫,而在室內外溫差大的情況下,就會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建築物的能耗有 6 成來自於空調系統。來源:Tinou Bao (CC BY 2.0))(建築物的能耗有 6 成來自於空調系統。來源:Tinou Bao flickrCC BY 2.0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碳棄世代九:不必再怕車子沒電可充!「宅電顧問」架起一座座充電站,助電動車生態系更完善

"每台電動車充飽電可開 400 到 500 公里,但據交通部統計,一天最多也只會開到 80 多公里,意味著除遠遊外,電量大多時間都高於 80% ,其餘時間便能支援尖峰用電,如此一來,就算不蓋下一座電廠也無妨。"

文/社企流-梁元齡 核稿編輯/李沂霖、郭潔鈴

 全球暖化、空汙肆虐,路上每天數萬輛奔馳的汽油車是幫兇之一。雖然人人都清楚,要減碳減排,電動車是未來趨勢,但由於價格昂貴,加上民眾對其性能與售後維護方式感到陌生,電動車成了消費者碰不起、甚或不敢碰的產品,低碳交通也似成了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一台電動車售價 200 多萬元台幣起跳,去年上半年掛牌數仍僅 305 輛,目前,電動車巨擘特斯拉(Tesla)產車在全台不到一千輛,殊難想像這片「荒地」有利可圖。

 然而,台灣這片乍看毫無商機、堪稱「邊緣」的市場,2 年前竟出現一家新創公司,專門服務電動車車主,從協助裝設充電站、優化找站充電,到拋售二手車等無所不包,期望擴大電動車市場,加速低碳交通轉型。

有效率,才是真環保


從「宅電顧問」共同創辦人陳青佑(Andy)口中,很少聽到「環保」,開口閉口卻不離兩個字──「效率」,他強調,「只有達到效率,才是真正的環保。」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碳棄世代八:用美化對抗暖化!「美麗台灣關懷協會」使旗幟重生,將廢棄物幻化成千百種樣貌

"「我們要用美來對抗全球暖化!」賴懿容認為,比起疾聲呼籲愛地球,更應讓大眾發現大自然的美,進而起身保護環境。"
(Photo Credit: 美麗台灣關懷協會)

文/社企流-郭潔鈴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每到選舉前夕,全台彷彿正舉辦著一場大型的限時慶典,震天價響的宣傳車穿梭大街小巷,更有數以萬計的旗幟飄揚空中,將蔚藍的天空染上七彩的色彩。然而選舉過後,街道恢復寂靜,選舉旗幟一夜之間成了無人眷戀的廢棄物,最後宿命般地進到焚化爐銷毀。

 一面活動旗幟要價約 120 至 150 元,然而卻僅僅只有數天至數星期的壽命。公視節目「我們的島」曾報導,2014 年九合一選舉過後,新北市清潔隊於兩天之內,就拆卸了 30 萬面以上的旗幟;當無數的一次性旗幟垃圾進到焚化爐,不僅造成生產資源的浪費,更製造大量的碳排。

 廢棄旗幟除了被焚燒之外,難道沒有別的生存之道嗎?美麗台灣關懷協會的創辦人賴懿容,深深被旗幟背後蘊含的文化歷史所吸引,義無反顧地走上這條旗幟回收之路,一走就走了 7 年。

(每年舉辦的大小活動,造就龐大的旗幟垃圾。來源:台北當代藝術館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碳棄世代七:讓農民不再只能看天吃飯:「宸訊科技」用大數據突破農業困境,提升作物產量穩定性

"精準農業的核心是,在生產端將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依據農作物生長需求,投入適當的資源,避免資源浪費以及環境破壞,達到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平衡。"

(Photo Credit: 宸訊科技)

文/社企流-李沂霖 核稿編輯/郭潔鈴、梁元齡

 即使生活在城市,四周沒有農田圍繞,我們都曾在新聞畫面中看過:連日強降雨,農田成了一片湖泊,農損相當嚴重;也曾見農民在毒辣的太陽下,對著鏡頭說氣溫太高,農作物都長不大;更不會忘記時常有農產品滯銷,像是香蕉、鳳梨賤賣等新聞。

 關掉電視,不穩定的糧食生產直接反應在餐桌上——如食材價格起伏不定、甚至還會影響作物的營養含量。這些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日常。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UNFAO)評估,2050 年全球人口將逼近 90 億大關,屆時糧食生產必須增加 70% 才足以供應需求。然而,面對越演越烈的氣候變遷,全球糧食產量及穩定性皆受影響,提升作物的質量與產量、降低糧食危機成了當務之急。

 聚焦於台灣農業的現況,似乎總是擺脫不了「悲情」的印象——農民普遍年紀大、平均耕地規模僅 1.02 公頃,屬於小農經營形態,而小農經營缺乏規模經濟效益、生產成本高、難以與國外高效率生產的農產品競爭,因此不少小農面臨低收入的生存問題。以台灣的農業現況看來,農民不僅要面臨愈發頻繁的天災,還有人力高齡化、產量難以提升等困境,似乎難以承擔與日俱增的糧食需求。

「農業的問題需要用『數據』解決。」宸訊科技創辦人徐承原說得篤定,「新時代農業 ,『數據』非常重要。」
 7 年前,地理系所出身的徐承原成立宸訊科技,投注心力於台灣農業與環境議題,致力發展台灣智慧新農業。

 步入宸訊科技位於內湖的辦公室,徐承原一身俐落的西裝打扮,如今要談農業,不僅要走進農田,更要走入科技的世界。

(宸訊科技創辦人徐承原。來源:社企流)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碳棄世代六:「RE-THINK」盼用一次次淨灘行動,換人們一輩子環保生活

"便利生活中造成的大量廢棄物便是沒關的水龍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將它關小」就是淨灘所要告誡大眾最重要的事。"



文/社企流-李沂霖 核稿編輯/郭潔鈴、梁元齡

 蘭嶼海邊,一群青年嬉鬧著,在海邊游泳就跟吃飯一樣平常,其中有人提議:「要不要下潛看看?」來自外地的黃之揚在一旁卻覺得焦慮,回想過去不帶氣瓶往下潛,似乎只發生在游泳池中。

 禁不住好奇與朋友鼓勵,黃之揚僵硬地往下潛,起初最不適應的是呼吸,失去氧氣好似溺水,幾番嘗試之後,黃之揚重回水面深吸一口氣,接著閉上眼讓海浪蓋過頭頂,此時海中寂靜的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聲,張開眼,一整片湛藍盡收眼底,自此這位城市長大的青年與海洋再也沒有距離。

 「越親近環境,你就會覺得它越美;覺得它美,你就會越想保護它,這是一個超級直接的情感。」


(黃之揚表示,親近環境,進而保護環境,是極其直接的情感。來源:黃之揚)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碳棄世代五:亞洲最大共享電動機車服務:台灣青年用「以租代買」推動綠色交通革命

"其實多數消費者不在意自己是否騎了更綠能的機車,但是 WeMo Scooter 將環保行為融入便利的服務之中,使他們每天自然而然就在做環保了。"
文/社企流-郭潔鈴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清晨的城市被油門的加速聲喚醒,萬頭鑽動的機車騎士停在紅綠燈下,等待交通號誌一變即刻出發,擁擠的馬路又熱又黏,更有濃濃的廢氣飄散於空中,使機車族撲了一面灰,逃也逃不了。

 此情此景對每天騎機車通勤的上班族來說,是難以逃離的日常。根據交通部統計處 2017 年公布的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台灣機車密度高居亞洲之冠,3 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竟承載了將近 1400 萬輛機車,平均每平方公里機車數就高達 378 輛,讓原本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是擠上加擠。

 然而大量的機車生產後,卻未被充分利用,一輛機車平均一天僅被使用 54 分鐘,其餘 23 個小時皆被閒置在路上,每台機車實際被騎乘的時間,在一天中只佔 3.7%。

 不僅如此,燃油機車排放廢氣造成的空氣汙染,使台灣的天空越來越灰,隨之而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也讓地球持續「發燒」。

 為此,WeMo Scooter 盼望透過共享電動機車服務,幫助騎士習慣綠色交通工具,還能進一步降低大眾對私人載具的依賴,以降低城市中的空氣汙染與碳排。



(WeMo Scooter 盼望用一套服務,幫助騎士習慣交通工具,並降低大眾對私人載具的依賴。來源:WeMo Scooter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碳棄世代四:「DOMI 綠然能源」用減去的電力浪費,為下一代種下能夠乘涼的家園

"與前一個企業租戶一個月 2 萬 5 千元的電費相比,DOMI 的電費大概只有 1 萬 1 千元,而我們只做了幾個動作:改變照明、循環扇、空調,與加裝節電定時器。這幾個單純的東西每個公司都需要,一定能幫公司降下能源使用。"

文/社企流-黃思敏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隨著夏日高溫紀錄不斷被突破,台灣用電也不斷創下歷史新高,耗能的生活方式,已然在台灣的社會中成為主流。當多數人在生活中,忽視著無端被浪費掉的能源,以及快速增加的溫室氣體,代價即是讓下一座燃煤電廠入侵家園、霧霾等汙染在生活中蔓延,以及全球暖化所伴隨的氣候震盪。

氣候變遷不是國際談判桌上的事,而是使家園不再安全的危機


 根據綠色和平的報告,台灣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超過 40% 來自發電,其中將近 50% 的發電來自燃煤,而燃煤電廠所排放的 PM2.5 更對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提高罹患肺癌與兒童氣喘的風險。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節能與氣候變遷的議題很遙遠,認為這是政府在國際談判桌上的事情,與自己沒有具體的聯繫。」
 DOMI 綠然能源的共同創辦人胡德琦表示,自己在年輕時即出國念書、工作、成家,這一路上曾與大多數人一樣,鮮少關注環境議題,未與氣候變遷產生連結。


(DOMI 的創辦人 Tammy。來源:DOMI 綠然能源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碳棄世代三:舊衣搖身一變成「新衣」:「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巧手改造,把你不穿的牛仔褲變成流行服飾

"每一件再生衣皆獨一無二。「我會刻意保留褲子的樣貌,因為那也是一個趣味,」李亞俐興致勃勃地表示,「對客人來說,二手衣原本的印記或使用過的痕跡,就會讓你的衣服跟下一個消費者買的完全不一樣。」"
文/社企流-郭潔鈴 核稿編輯/李沂霖、梁元齡

 當快時尚風行全球、週週推出新品的背後,我們必須付出什麼代價?

 5 年前,位於孟加拉的成衣工廠轟然倒塌,8 層樓高的建築驟然塌成一層,逾千名工人埋葬於瓦礫堆中,再也無法重見天日,罹難者多是女性與她們的孩子。

 當工廠倒塌時,裡頭正在生產的服飾,不乏全球知名的快時尚品牌,為時尚界拋下一枚震撼彈。為了將生產成本壓至最低,多間成衣廠擠在一棟原本應作為辦公室的大樓中,工人們與裁縫機高度密集,使大樓終究無法承受過多的重量。

 關注社會與環境正義議題多年的英國記者 Lucy Siegle 曾說:「快時尚是要付出代價的,在某個國度中,定有一群人默默地犧牲著。(Fast fashion isn't free. Someone, somewhere is paying.)」

 設計師李亞俐分析,除了人權剝削以外,環境汙染、成衣生產過剩,也都是快時尚帶來的負面影響。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碳棄世代二:別再說回收就好!「青瓢」推環保杯租賃服務,省下的免洗杯可堆成12座101大樓

"當一個社會問題受到重視,它就存在著商業價值。如果大家對環保觀念接受度提高,自然比較願意支持有環保作為的業者,業者也有更多誘因和我們合作,選擇減少一次性垃圾。"

(Photo Credit: 青瓢粉絲團)

文/社企流-梁元齡 核稿編輯/李沂霖、郭潔鈴

 台灣近期頻掀「一次性垃圾」辯論,吹起各種環保商品購買熱,限塑似乎成了一件「很潮」的事。但也有人質疑,回收做得好難道不夠嗎?限塑真的有必要嗎?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截至 2017 年 10 月底,台灣的垃圾回收率高達 60.34%,讓當局相當自豪;環保署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官員也曾指出,台灣的寶特瓶回收比例達 95%,在全球名列前茅。




(一次性容器使用氾濫,是對環境的傷害。來源:青瓢粉絲團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碳棄世代一:當氣候變遷預言成真,「碳棄世代」如何邁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今年 10 月全球最權威的氣候科學研究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將正式發布一份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 °C》,內容聚焦於全球平均升溫必須控制在 1.5℃ 以內,呼籲全民即刻積極減碳。

 據科學家推估,若依照現在的暖化速度,在 2040 年地球將會升溫 1.5℃,屆時地球生態系統將產生難以恢復的連鎖效應,大幅影響人類生活。

 如今,不少「碳棄青年」已採取創新創業的方式,積極減少碳排。我們集結這些青年創業故事,為我們所身處的碳棄世代提出創新解方,希望能告訴大眾,減緩氣候變遷、保護環境都離我們不遠,是個人有能力實踐的事情;而這些減碳行動都是為了建構更宜居、更永續的未來。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加油站變身中!戴謙要讓中油通「電」

"未來的「加油站」不只供應油品和電池,也要裝設太陽能板等再生能源發電機組,可將綠電賣給台電、或存入儲能裝置,扮演社區的能源服務與調度中心,成為城市能源網絡的重要節點,甚至還可以讓車主在等待充電時喝咖啡、購買周邊商品。"
(攝影:高宜凡)

整理/高宜凡(本文內容來自2018/9/17播出之「氣候戰役在台灣」廣播節目)

 去年底的空汙季節,行政院拋出「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新售汽車全面電動化」的政策願景,引發熱烈討論。向來扮演油氣產業龍頭的國營事業「中油」,隨即登高一呼喊出三年內設置1000座充換電站的未來願景。

 要一家過去72年都在賣石油跟天然氣的公司以後改賣電?!如此重大的策略轉折,來自上任還不到一年的新任董事長戴謙。

 曾任南科管理局長、國科會副主委、南台科大校長的戴謙,去年11月接掌中油以來,陸續發表許多綠能計畫和轉型藍圖,不久前還和歐洲在台商務協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Taiwan, ECCT)合作發表「下一世代能源:共策台灣能源轉型」報告書,對能源轉型展現強烈的企圖心。

 長年推廣氣候議題與減碳行動的「氣候戰役在台灣」,經安排後獲得採訪戴謙的寶貴機會,藉此了解中油面對今後電動車浪潮的規劃,以及戴謙如何把傳統「加油站」;轉變為「加電站」的推動作法,以下為節目主持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張楊乾,當天與中油公司董事長戴謙的對談精華:

化石燃料與再生能源的死亡交叉可能發生在2030年,中油須及早展開因應。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迎戰熱浪!2020「東京奧運」動起來

"為了降低道路溫度,國土交通省將馬路更新為保水鋪面(透過水蒸散降低路面溫度)、善用避熱性鋪面(反射紅外線抑制溫度上升)、並提升街道樹木的綠蔭效果。"
(圖片來源:日本環境省

文/陳喬琪(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2018年全球熱浪頻傳,日本各地紛紛打破夏日高溫紀錄,氣象廳也不斷發佈高溫警報,723日還在埼玉縣熊谷市測到史上最高的攝氏41.1℃!據總務省消防廳統計,該國因高溫而傷亡的人數已達1979人,超越2008年成為歷來最多。

 對此,日本環境省近來特別發表了「2100年溫度氣象預報模擬」,提高民眾對氣候變遷及能源使用的警覺意識。然而,當熱浪不斷北上、侵襲高緯度國家,不少人擔心後年的東京奧運該怎麼辦?本文分為中央和地方政府兩部分,整理日本當前因應夏日高溫化及都市熱島加乘災害的相關作法。

日本環境省推出的2100年氣象預報,屆時各地溫度都高得嚇人。(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回應新世代訴求,「遊樂園」加入綠電陣線

"當新世代的客戶群愈來愈重視環保,產業界自然會找到方法,回應顧客的需求。"

Dicas de Orlando e Região(@dicas_do_mickey)分享的貼文 張貼
(圖片來源:迪士尼IG

文/王一方

 今年以來,全球主題樂園最新的趨勢,既非3D、也非虛擬實境(VR)或擴增實境(AR),而是「太陽能發電」!從美國到歐洲,從陽光普照的加州跟佛羅里達、到潮濕多雨的紐澤西,大大小小的遊樂園,都把太陽能發電當成未來的重要計畫。

 當中最大手筆的,莫過於這一行的領導品牌--「迪士尼」!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低碳生活實踐家:張楊乾的節能主張與行動

"一張警示因溫室效應導致海水上升,恐將淹沒我國友邦吐瓦魯的照片,讓人稱阿乾的張楊乾決定赴英國念全球暖化碩士,回台後於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任職,推廣節能省碳生活。他曾舉辦低碳婚禮,讓冷氣與照明都較其他新人減半;也曾拿著水桶在洗衣機旁等著接廢水,持續研究如何善用中水 [備註1] 回收減少對自來水的消耗。透過十年來節能減碳生活的實踐,最佳曾達成一家四口全年電費不到五千元 [備註2] ,用水費不到二百七十元。"
文/曾怡陵(主婦聯盟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阿春

靠著水撲滿、熱泵熱水器及節能洗衣機,阿乾省了不少水費和電費。

 在颱風剛走的濕熱午後,走進阿乾位於台北士林的三十年老華廈,微風透過紗窗徐徐吹送,為室內帶來涼意,阿乾笑著說:「警衛問過我怎麼不關上另一扇鐵門,我說通風呀!」這不是第一個感到困惑的警衛,阿乾曾經住過管理較嚴格的集合式住宅,但一回到家,便跟警衛索取電表室鑰匙,以抄下自家整日用電量,「我家小朋友也常幫我借電表鑰匙、跟著我一起複誦電表的度數。後來我們搬家在找房子的時候,她們第一件事情就是問:『電表在哪裡?』房仲都覺得這家人很奇怪。」接著拿出手機,展示與智慧型電表連網APP的用電數據,「現在不用抄表了,手機上就可以看到每個時段的用電量。」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味精公司也永續【中篇】 味之素製程創新,助農業永續化

"假使以前需要消耗成本、額外處理的廢棄物,成了可以牟利的再生商品,對企業而言不但是一石二鳥之計,更是早就該全力以赴的好生意。"

文/宋瑞文

 味精是大家熟到不能再熟的日常生活用品,或許你一直以為它只是那個樣子,卻從未想過,其實味精也能為地球盡份心力?

 日復一日,每當大家在餐桌前大快朵頤,日本味精大廠「味之素」也在不斷往永續生產的方向前進。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味精公司也永續【上篇】 味之素三策略,望與地球共生

"或許你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在廚房料理台的瓶瓶罐罐裡,與大家習以為常的菜餚和日用品裡,也隱藏著許多守護地球的雄心壯志。"
(圖片來源:味之素永續報告書

文/宋瑞文

 在台灣,強調有節能減碳的企業不算罕見。只是在實踐的同時,有考慮到如何為地球降低環境衝擊,並將此納為經營戰略的一環,並清楚地以數據(產值)表達,就不那麼常見了。

 日本調味料大廠「味之素」(Ajinomoto)剛出爐的2017年《永續經營報》,不但獲得日本環境省肯定,而且拿下「評審團特優獎」,相信是個不錯的參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