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生活中造成的大量廢棄物便是沒關的水龍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將它關小」就是淨灘所要告誡大眾最重要的事。"
文/社企流-李沂霖 核稿編輯/郭潔鈴、梁元齡
蘭嶼海邊,一群青年嬉鬧著,在海邊游泳就跟吃飯一樣平常,其中有人提議:「要不要下潛看看?」來自外地的黃之揚在一旁卻覺得焦慮,回想過去不帶氣瓶往下潛,似乎只發生在游泳池中。
禁不住好奇與朋友鼓勵,黃之揚僵硬地往下潛,起初最不適應的是呼吸,失去氧氣好似溺水,幾番嘗試之後,黃之揚重回水面深吸一口氣,接著閉上眼讓海浪蓋過頭頂,此時海中寂靜的只聽得見自己的呼吸聲,張開眼,一整片湛藍盡收眼底,自此這位城市長大的青年與海洋再也沒有距離。
「越親近環境,你就會覺得它越美;覺得它美,你就會越想保護它,這是一個超級直接的情感。」
對環境直接的情感,讓黃之揚及夥伴 Daniel Gruber 與黃品璁走遍一個又一個海灘,眼見岸上無數個垃圾,他們便沿途拾起,一回頭,5 年的光陰過去,身後有 14 萬名支持者,手上累積清理了 73 公噸的海洋垃圾。
他們將這個行動稱作「RE-THINK 重新思考」(以下簡稱 RE-THINK),重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更重新思考自己對待環境的方式。2017 年,RE-THINK 從一個行動變為一個非營利組織,黃之揚辭去工作,全心投入組織發展。
一次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RE-THINK 的理念傳遞,夾藏在 1 至 2 個小時重複的動作之中——撿起垃圾、丟進袋子、撿起垃圾、丟進袋子、撿起垃圾⋯⋯近似苦行的過程中,人們將會發現海灘上出現最大宗的垃圾,就是平時生活使用最頻繁的吸管、寶特瓶、塑膠袋等等,往往一小時過去,已感覺腰酸背痛、汗濕透了衣服,眼前的垃圾卻仍源源不絕地從沙礫中竄出。
比起告誡「2050 年,海洋裡的塑膠將比魚還要多」,黃之揚認為:「當人們親眼看見過量的垃圾、並在親手去撿的過程中反省,『垃圾減量』這個飄在雲端上的議題,就能變成落實在生活中的可能。」「曾有媽媽帶著孩子參與淨灘活動,結束後孩子說他再也不用吸管了。」黃之揚說道:「Show, not tell 是 RE-THINK 的核心理念,環保教育應該用行動展現,而非言語。」
淨灘就如薛西弗斯推石上山,到底有沒有效?
然而,眼前這位現代薛弗西斯卻不以為苦,他說,淨灘的效益要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環境面」,「海灘就像大海的濾淨器,每天漲退潮都會把一定的垃圾量擱淺在海灘上,若我們持續去淨灘,確實能降低海洋的汙染,也能維護海灘的清潔。」
另一個淨灘的效益是「教育面」,黃之揚認為,淨灘在教育面所帶來的效益是很深遠的,如 RE-THINK 一直堅信「行動勝於言語」,透過淨灘觸發民眾的環境意識,進而落實生活減塑、友善環境等行動,便是淨灘的終極價值。黃之揚強調,要達到淨灘在環境面上的效益,重點是「頻率」,透過定期的淨灘活動,便能延長海灘乾淨的「保鮮期」,對環境還是能造成具體改變。
黃之揚曾於專欄中提及一個相當生動的比喻:「淨灘像是想將桌上的一灘水擦乾,但費盡氣力卻無法擦乾,因為抬頭一看,上頭的水龍頭沒有關,水傾瀉而下。」
「當然不是說大家參加一次淨灘後,回去生活就會立刻改變,人都是善忘的,我自己也是。」黃之揚笑看這條推石之路,「淨灘這件苦差事,的確像是推大石,石頭日復一日滾落,但是我們總能把它推得更高吧。」便利生活中造成的大量廢棄物便是沒關的水龍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將它關小」就是淨灘所要告誡大眾最重要的事。
RE-THINK 讓環境議題變好玩:邀你練環保鐵沙掌、為你製台灣史上第一份海廢圖鑑
一路走來,黃之揚除了思考如何將石頭推得更高,也不斷思索讓石頭不再滾下的方法。比如串連一個「垃圾減量」生態系,當參與者在淨灘完接受震撼教育之後,還可以找其他環保企業購買環保餐具、竹牙刷等,為大眾整理出一系列不使用塑膠的替代方案。
此外,黃之揚也曾考慮過,將一袋袋淨灘搜集而來的海洋廢棄物,送入商業的供應鏈中,把垃圾變黃金,成為循環經濟的一部分。「曾與愛迪達合作、用海廢製作跑鞋的紐約組織『Parley for the Oceans』,今年就找我們討論,看看是不是有機會合作,一起把海廢做一些應用。」
這些想法仍在醞釀中,黃之揚說,RE-THINK 目前的重心,還是先放在環境教育上,專注扮演與民眾溝通的角色。巨大的環境議題是彼岸,RE-THINK 擔任其中一座橋,引領大家過橋,「我們希望帶領大家從 0 到 1、從產生興趣到願意行動,用好玩的方式讓大家關注環境議題。」
RE-THINK 怎麼做?在社群經營上,黃之揚用一張張輕鬆幽默的插圖引起大眾關注——比如邀請大家練「環保鐵沙掌」、拒拿塑膠袋;或是出一份「塑膠袋教戰守則」,告訴大家自備塑膠袋,既帥氣又能防敵襲。
(黃之揚用一張張輕鬆幽默的插圖引起大眾關注。來源:RE-THINK 重新思考)
而今,RE-THINK 正在執行一個全新的計畫,「我們要做一個史上最廢的海廢圖鑑。」黃之揚哈哈大笑,接著馬上認真地說,淨灘活動搜集來數不清的海洋廢棄物,雖有相關單位調查並統計數據,但這些研究資訊多半用於學術或政策領域,一般人難以接觸。 RE-THINK 希望能轉譯海廢背後的資訊,成為一般人也可以輕易理解的教育素材。
黃之揚介紹,他們第一步是先抓住讀者的眼球,與「100% 純污水製冰所」的設計師攜手,創造如汙水冰棒那般衝突的視覺震撼;接著便是透過資訊傳遞,吸引民眾關注環境議題。
「環境議題的溝通方式通常都走恐嚇路線——人類要滅亡了、海龜鼻孔插吸管都是人類的錯,大眾已經漸漸麻木無感了。所以我們嘗試用另一種方式,勾起大家的興趣。」
在第 30 天來臨前,為環境多盡一份力
推石之路不曾停歇,需要超越常人的毅力,黃之揚便更頻繁地走進大自然,一是為了充電、二是提醒自己為何而努力。
繼蘭嶼海邊游泳的經驗之後,某次黃之揚怡然自得地在小琉球海邊游泳,心裡期待著能遇見人生中的第一隻海龜。游了一陣子搜尋未果,準備游回岸邊之際,眼見一個塑膠袋漂盪水中,黃之揚本能地向下潛,抓起塑膠袋往腿上綁,一抬頭便見一龐然大物——一隻約兩公尺長的綠蠵龜從身邊游過,「好像一個積陰德的概念。」黃之揚微笑,「這麼美妙的生物,怎麼能不保護牠!」
親近環境,視海洋、環境為家,動手整理便是自然而然的舉動,「就像職業登山客,下山時口袋裡一定滿是路上撿的垃圾。」黃之揚相信,當大眾與環境產生更多連結,保護環境就成了自然反應。
「在《找尋明天的答案》書中有一個比喻,在一座池塘中有一株睡蓮,第一天長出一片葉子,隨後每一天葉子都會翻倍成長。在第 30 天時,整座池塘都被鋪滿了葉子,而我們都沒想到,其實在第 29 天,葉子只覆蓋池塘的一半而已。」
黃之揚分享,環境議題之所以常常被忽視,是因它的改變緩慢,慢到人們不易察覺,環境改變跟自己的生活有什麼相關,「海灘上的垃圾就是一個警訊,若我們繼續漠視下去,不去阻止它翻倍成長,第 30 天很快就會到來,而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
(本專題委託社企流製作刊登)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