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

中產階級崩壞的臨界點何在?

"中產階級是大經濟體的主要貢獻者,天災襲擊城市時自然會傷及中產階級的生計。若一個城市對氣候變遷衝擊較沒有韌性、較為脆弱,那麼居住其中的中產階級 也會面臨到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不穩定性。"
2012年10月底侵襲美國紐約州的珊迪颶風造成許多城鎮受損。(Source:The National Guard via Flickr )

文/葉怡辰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2015年,世界各國因為各種天災而蒙受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高額損失 ─ 乾旱、洪災、暴風雪、颶風,可說俯拾皆是。根據瑞銀 (UBS) 最新出版的報告《氣候變遷:全球中產階級面對的風險》,指出有5千萬人,相當於英格蘭的人口數量,在2015年時因為天災而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

2016年1月29日 星期五

法國能源政策新起點 邁向綠色成長的能源轉型條例

"2015年通過的「邁向綠色成長的能源轉型條例」,象徵法國能源戰略的大轉彎,以多樣化的能源取得來降低單一能源供應的依賴性,做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作者 攝)

文/紀和均 (巴黎第一大學比較法博士候選人)

    近年來氣候變遷議題不斷出現在各種公眾媒體的討論中,深究其原因,不只是因為此議題包含了經濟發展、能源穩定與生態正義等意識型態論戰,更是出自於氣候劇烈的變動,超出人們過去的經驗,深深地影響了民眾的生活,氣候變遷議題成為維持日常活動的一個重大的變數。世界各國的態度也漸漸地從自行其事,轉向協力處理,進而加強彼此之間的資訊與資源的互助,希求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去年底,法國巴黎舉行的「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1)」,在萬難之中達成創紀錄的「巴黎協議 (Paris Agreement)」,足稱為最新全球合作的起點。

    氣候變遷議題高度涉及能源轉型,法國身為全球氣候峰會的地主國,雖以核能發電做為最主要的基載能源,但依然張開雙臂擁抱再生能源,進行重大的能源政策的轉型。為達成節能減碳的目標,於2015年8月通過「邁向綠色成長的能源轉型條例  (LOI n° 2015-992 du 17 août 2015 relative à la transition énergétique pour la croissance verte)」。事實上,法國歐蘭德總統於2013年9月20日第二屆氣候會議發表演說時,明白宣示法國能源政策必須有所調整。演說中強調:「能源轉型不是狀態選擇;也不是妥協;更不是退讓,而是國家戰略決定。」這反應出法國歷屆政府重視獨立且穩定能源取得,均認為能源政策是國家安全與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進行能源配置時最高的指導原則。

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一起來過節能舒適的居住生活!」-談京都住宅節能輔助

"京都府彙整了「居家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與「既有房屋節能整修」兩個方案,並由「京都安居中心」統一窗口辦理,京都市政府這次準備好近5億日圓,希望逐步幫助市內許多住家成為冬暖夏涼的好住所。"
圖:京都金閣寺 (孫嘉晨攝)

文/阿酥 (部落格「今が人生の花だ。」格主)

為了幫助市民共同打造容易居住又節省能源的好生活,京都市政府自去年開始推動「居家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自立分散型エネルギー利用設備設置助成制度)及「既有房屋節能整修」(京都市既存住宅省エネリフォーム支援事業)兩大計畫,邀請市民一起加入「打造舒適環保住宅」的行列。


2016年1月26日 星期二

環保杯的創新營運模式 來自法國的 Ecocup

"這間公司開發出可重覆使用、可耐高溫的環保杯,基本上以租用為主,每個杯子跟客戶收取折合台幣約37元的高額押金 (1歐元),客戶會為了讓押金順利退回,不但可自行提供消費者退杯費,或另提供獎金讓拾荒者願意回收..."
圖:COP21 巴黎氣候大會場內的店家,也都使用這款可退押瓶費的塑膠杯。(出處 COP21 official site)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在台灣,已經愈來愈多的店家,鼓勵顧客自備環保杯,甚至提供減價或集點的優惠。不過,如果除了環保杯以外,順手還帶著環保碗、環保鍋去裝外帶食物,一般小吃店還算歡迎,但遇到全球連鎖速食餐廳,就不見得通行無阻了。

    一個周日上午,我帶著幾組鍋碗瓢盆,走進一家速食餐廳,想要一次把四人份的早餐打包回家。依照一般外食往例,餐廳應該是很歡迎自備餐具,畢竟能夠減少免洗餐具的提供成本。不過,當我把碗蓋依序打開,在櫃台前排好陣式後,顯然嚇到了處理的店員,站在後排的主管也立刻盡責地出面處理。

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能量滿滿的正能量果汁吧

"Solar Sound System 團隊想告訴大家的概念是,再生能源並非遠在天邊,而是你可以親手辦到,親身體驗到能量的轉換。不管是來到氣候談判會談發出你的籲求,或是踩踏單車搾出一杯果汁。"
圖:氣候大會的公民區內,最後一日的公民抗議行動。這群青年後來進入談判主會場,佔領了一塊會場,對談判進度施壓。(謝雯凱 攝)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法國環保部門在 2015 年巴黎氣候談判主會場 (COP21) 的周邊,安排了一個民眾可自由出入的公民區 「Climate Generation」,同時舉辦三百多場周邊會議,也安排眾多的環境生態單位的攤位。過去的氣候峰會也有類似區域的設置,多半是主辦國製作裝置藝術或請企業贊助就了事,但這一次則請法國環保團體一起規劃,擴大為公民社會可以深入交流的場域,真正讓民間能量也進入氣候談判中。

    這一塊區域也安排了地方館,全球有三個主要的地方政府聯盟,這次一起規劃系列活動,包括台灣多個縣市的代表都來這裡分享與取經。

圖:知名永續發展學者 Jeffery Sachs 在Climate Generation內的地方館演講。全球有三個主要的地方政府聯盟,這次一起規劃系列活動,包括台灣多個縣市的代表都來這裡分享與取經。(謝雯凱 攝)
圖:Google 在此展現不同國際團隊利用他們的地圖圖資,所製作的各項保育計畫。(謝雯凱 攝)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綠色和平、福斯、星際大戰 七支創意十足的綠色廣告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要行銷綠色概念,廣告影片是很好的媒介,但如果影片只有說教式的道德勸說,你應該也不會想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給朋友吧?

    這篇文章所介紹的七支創意綠色廣告,先前已經在低碳生活部落格的臉書上分享過,他們分別來自環保團體與企業,都十分有趣,環保團體的廣告影片都需搭配行動倡議,必須讓人印象深刻,並且清楚點出他們想追究的污染者;企業則會塑造環保、感人、溫暖、酷炫的形象。

綠色和平 v.s. 福斯汽車



    英國綠色和平在 2011年推出一系列影片,悉數用星際大戰的梗,批評福斯汽車在減少碳排放上被動不積極,當時行動叫做「Volkswagen:The Dark Side」(福斯:黑暗勢力)。歐洲的汽車廠商有資本有技術可以生產排氣量更低的車款,然而卻為了獲益,多年來不積極改善油耗表現,縱使車商都知道公路交通運輸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

    上面這支影片原本是當時的作品之一,喔喔喔,結果 2015年福斯被抓包,在柴油車款安裝內建程式,隱藏實際空汙排放量,這是惡意的企業污染犯行。於是綠色和平重新剪輯 2011年的影片,變成「  Return of the dark side」(黑暗勢力回歸)。福斯汽車每次出現汙染醜聞,都剛好碰上星際大戰新版上映,相當湊巧。 ‪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百家爭鳴中的眾志成城 ─ 日本生協加入零售電力事業

"大阪IZUMI市民生協以「不依賴核電的再生能源普及化」為目標,擴大太陽能板建置,再和能源服務公司ENESERVE合作,賣電給個別會員。"
圖:大阪市民生協2016年初已經開始募集會員認購他們的「合作社電力」。日本逐步開放電力市場,遍布全國的合作社體系也加入這個電力零售行業。(來源:官網)

文/宋竑廣 (文字工作者)

    或許有點年紀的人,還經歷過合作社盛行的時代,曾經在學校收過一張小小的股票或分到股利,然而,就如同許多學校的合作社,漸漸被外包廠商取代,甚至爆出舞弊,合作社在台灣,所剩無幾,更不可能如本文的主角一般,肩負改變社會的角色。

    先前的文章提到,日本即將邁向電力(全面)自由化,介紹了監管機構,還有過去未曾料想過的新型電力公司。儘管距離正式實行(2016年4月)還有一段時間,預先登記的新電力公司已經破百,各有各的利基與切入點,可謂百家爭鳴。其中頗受矚目的一家,為日本合作經濟組織「生活協同組合」之一支。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高雄貨櫃藝術節 從「再製」思考貨櫃建築的永續意涵

"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主題為「明日方舟」‧‧‧今日氣候變遷和社會生存環境擠壓下,在環保再生的當代設計中廣受注目,透過貨櫃的翻轉再生,試圖探討居住與環境議題。"
林志峰建築團隊的「呷飽未」,兩側與屋頂都配置水耕或垂直耕種系統,種植葉菜作物,作為災後復原的第一個行動。(圖片出處: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臉書粉絲頁)

文/李育琴   高雄報導

    曾經是世界前三大貨運港的高雄港,即便近年已經跌落至十三名,每年貨櫃裝卸量仍高達1000萬TEU(20呎標準貨櫃單位),這些往來各國際港口輸送貨物商品的貨櫃,大約使用10至15年後便從海上退役,據統計,每年台灣約有20萬個貨櫃除役,這些貨櫃登陸後去了哪裡?

    它們有些來到了兩年一度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在高雄港旁的駁二藝文特區,透過建築師的設計成為另一種再生材料或建築形式,展現貨櫃新的可能出路。

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巴黎氣候協議】 從京都到巴黎

《巴黎協議》的主旨,是要讓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內,並可進一步努力,控制在1.5℃之內。這次不分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全都需要盡力減碳,但需「以公平為基礎,並體現共同但以區別的責任與自己能力的原則下,同時根據不同國情」。
《巴黎協議》敲定的歡呼時刻。(Source: UNFCCC's FlickrCC BY 2.0))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全球有好幾個環境公約,包括保護生態棲地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抑制臭氧層破壞的《蒙特婁議定書》、限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使用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巴塞爾公約》等,其特色都是由聯合國領軍,各國政府針對某一環境困境商議出攜手解決的方案,並設立常設秘書處管控執行狀況與處理行政運作。

    當前最吸引眾人目光的環境公約,無非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這倒不是因為氣候變遷議題是人類所面臨最迫切的問題 ─ 其他環境問題同樣有燃眉之急,而是碳排放攸關能源使用與資源耗用的課題,勢將衝擊經濟發展,以及相關的人權、世代正義,更牽扯到貧富國家的責任分攤與資金需求。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紀錄工業發展下的犧牲 《南風》與台西村的故事

"台西村不僅是台西村的事情,而是台灣經濟發展上被犧牲的眾多偏鄉縮影。於是2013年年7月,鐘聖雄與台西村攝影師許震唐,合作出版了《南風》攝影集,同一年底, PNN 的「南風」攝影專題也獲得卓越新聞獎。"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彰化縣大城鄉的台西村,位於濁水溪口北岸,南向就是六輕工業區諾大的園區。當南風吹起,這裡壟罩在帶有酸臭味,卻讓人摸不到、看不清的空氣中。此刻台灣民眾普遍意識到空氣汙染危機,擔憂 PM 2.5 對親人健康的傷害,空汙問題甚至數次躍上報紙頭版。然而,類似台西村這樣的偏遠聚落,數十年來都處在惡劣的空汙狀態中,卻始終不被社會重視,在媒體報導中隱形。

    昨天 (1月6日) 台北市圖的「南風攝影展」環境教育論壇,邀請到攝影者之一鐘聖雄,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詹長權,來從台西的例子來看工業發展與環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