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主題為「明日方舟」‧‧‧今日氣候變遷和社會生存環境擠壓下,在環保再生的當代設計中廣受注目,透過貨櫃的翻轉再生,試圖探討居住與環境議題。"
林志峰建築團隊的「呷飽未」,兩側與屋頂都配置水耕或垂直耕種系統,種植葉菜作物,作為災後復原的第一個行動。(圖片出處: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臉書粉絲頁) |
文/李育琴 高雄報導
曾經是世界前三大貨運港的高雄港,即便近年已經跌落至十三名,每年貨櫃裝卸量仍高達1000萬TEU(20呎標準貨櫃單位),這些往來各國際港口輸送貨物商品的貨櫃,大約使用10至15年後便從海上退役,據統計,每年台灣約有20萬個貨櫃除役,這些貨櫃登陸後去了哪裡?
它們有些來到了兩年一度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在高雄港旁的駁二藝文特區,透過建築師的設計成為另一種再生材料或建築形式,展現貨櫃新的可能出路。
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在去年年終時開幕,至今已舉辦七屆,今年主題為「明日方舟」,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指出,從城市的歷史脈絡出發,貨櫃早年扮演港都經濟發展的幕後推手;而逐浪而行的貨櫃象徵希望之舟,今日氣候變遷和社會生存環境擠壓下,在環保再生的當代設計中廣受注目,透過貨櫃的翻轉再生,試圖探討居住與環境議題。
在台灣最常使用貨櫃做為建築建材的王啟圳,是本次貨櫃藝術節的統籌規劃建築師,光是去年他就使用了121個廢棄貨櫃,做為建築材料或製造貨櫃金工、家具等,但是還有更多的廢棄貨櫃堆砌在小港碼頭邊,也或者不知去了哪裡。
王啟圳建築師。李育琴攝 |
「在一般傳統工業化邏輯下,材料若非目的性的使用,就被視為廢材或下腳料,」但是王啟圳認為,若正視貨櫃的材料本質,透過「再製」(remaking)的過程,用新的方式去思考,這些材料的價值就不是廢鐵而已。
過去淘汰的貨櫃回收後,經常可見的再利用方式,若非在路旁當成檳榔攤、飲料攤,就是放置於田間堆放農具資材,或當成簡易農舍,但是更多的退役貨櫃可能是被熔毀變成廉價的廢鐵。
王啟圳說,「再製」談的是從搖籃到搖籃的觀念,從設計開始思考這個物質流可以用多久,在第一次使用完成後,如何拿來繼續延續下去,如何循環再生。從貨櫃的材料上,去看永續利用的可能。
然而貨櫃真的適合做建築嗎?鋼鐵的材質,想必是既吸熱又不堅固,在貨櫃屋內一定得24小時開冷氣才行吧?颱風來不會被吹倒嗎?
貨櫃之所以適合蓋房子,是在於其材料的本質。王啟圳說,除了容易搬移外,貨櫃也很容易改造。他所說的改造並非只是外型的變動,而是由於貨櫃做為國際間運輸的容器,有非常嚴謹的規範,包括尺寸、耐重、焊接、漆的厚度、塗裝方式等,所有材料都須經過美國FDA檢驗核可,拿貨櫃的鋼板來做家具,全世界一定可以通行。
此外,貨櫃的四根柱子必須能承受84公噸的重量,讓貨櫃在船上堆疊搖晃,也不會翻倒支離破碎,作為建築耐重更沒有問題。至於吸熱的問題,市面上已經有很先進的隔熱漆,價格合理,能夠輕易做到隔熱。
貨櫃建築競選總部 融入全民參與設計
「這就是貨櫃的材料本質,」基於這些嚴謹的規範,把貨櫃拿來再製利用變得更容易。經過幾次貨櫃藝術節的嘗試後,王啟圳開始用貨櫃蓋房子。2014年他為高雄市議員吳益政打造的競選總部,是由13只二手長貨櫃改裝成的三層樓貨櫃建築。
強調建材環保、節能,80%使用舊料,這座競選總部還參考德國舊帝國議會大廈改建時融入全民參與政治的設計理念。德國國會大廈內部有一條螺旋型的緩坡步道沿著球體而上,當民眾進入時,走到最高點即可俯瞰議會大廳,藉以揭示議會公開透明、全民參與。此外,當人在螺旋型步道中走動也會帶動室內氣流流動,透過氣流減少能源耗用,也是一個全民參與建築的設計。
而台灣這座貨櫃屋競選總部是使用工業性材料的風土型建築,除了大量的開放空間,還設計如台灣傳統建築「埕」的概念,吸引人進入參加活動、參與政治。採用大露台、植生牆、屋頂植栽、雨水回收,架設太陽光電板即發即用等節能設計,還可見許多船上鋼管螺絲等船工技術細節,凸顯高雄港都城市的意象。
吳益政競選總部,全台最大的貨櫃建築。(圖片來源: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Forgemind ArchiMedia, 依CC BY 2.0 授權原則使用。更多照片請見準建築人手札) |
今年高雄國際藝術節透過八個貨櫃建築提案,形塑出貨櫃做為未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的居所選項:王啟圳的「種子方舟」、帕斯卡.侯列(Pascal Rollet)的「LR方舟100」、林志峰的「蟄居」、「呷飽未」、邱維煬等建築師的「通聯櫃」、「收容者」,以及殷正浩、黃冠華的「星核」、李水仙與王清林的「夢載體」。
建築師藉由貨櫃方正堅固的收納特性,將之改造成協助弱勢或災後重建的臨時居所,或能夠機動穿梭在各氣候環境,為邊陲或貧瘠地區提供援助資源的移動方舟。
以「LR方舟100」為例,是用貨櫃屋組成可容納100戶家庭的建築,利用貨櫃和鷹架系統解決緊急住房的建設,並考慮能源消耗、食物倉儲和醫療、教育、心靈支柱等功能。因此除了雨水回收、太陽能光電板,也有核心花園等社區交流區塊的設計。建築師說,這個發想來自十九世紀末法國吉斯的社會住宅。
「通聯櫃」和「星核」都強調了支援通訊設備和供電的能力,利用貨櫃可快速移動的特性,結合太陽能板供電,讓災後人們可以維持通訊,滿足遠距溝通的需求。「種子方舟」則思考末日時濕地的環境,利用四個貨櫃互相倚靠和大量植栽建構出聚會所,提供人們創傷後交流溝通合作和仰望自然的場所。
就地取材工業廢料 用貨櫃達到永續的特質
在今天面臨資源耗竭、氣候變遷下,玩貨櫃似乎成為一股全球潮流,王啟圳說,不是因為這件事很好玩,而是未來工業材料將成為人類就地取材最便於取得的材料。過去人類開始做建築使用的是木、土、石等材料,未來最便宜的就是工業材料了,包括大量廢棄的太陽能板等。
種子方舟的外牆立面使用植生鋼板、太陽能板等廢材,利用外牆改造和綠色植栽達到建築隔熱的效果。李育琴攝 |
種子方舟內部。李育琴攝 |
因為人類錯誤地使用材料,建築耗費大量地球能源,建築佔全球能源使用量的32%,而營建廢棄物佔所有廢棄物的40%。工業革命後,41%的 CO2 由建築所產生,1880年以來,全球氣溫屢創新高,2014年溫度已比20世紀均溫高出攝氏0.8度。「過去兩千年的工業、農業發展是往破壞的方向走,我們希望透過再製,讓它的發展是往永續環境走。」
找出高雄匠師 思考人與環境的倫理
出身高雄路竹的王啟圳,父親過去是鐵工廠的老闆,卻因為不敵時代潮流,選擇退出木鐵匠的行業。從小跟著父親學習製作鐵件,也在工作中和製造線上的工匠經常接觸,王啟圳說,他深刻了解傳統的製造邏輯為了合乎成本考量,力求縮短時程、降低成本的生產方式,卻是對於環境、勞工傷害最大的。
然而「再製」的過程中,他卻想要喚起另一種倫理,對於人與環境的關懷。「高雄對於玩鋼鐵的人來說是個恩典的城市,」由於工業聚集,這個城市擁有非常多精湛技藝的工匠,鋼鐵材料如何折板、噴砂、酸洗、烤漆,種種製造生產的方式,都難不倒他們。
工業生產流程對環境造成傷害和工匠的生命折損,讓王啟圳思考,如何透過再製的過程改變生產方式,「工廠裡的師傅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面對那些化學材料,這就是再製為什麼一定要改變製程的原因。」
他提到,處理貨櫃鋼材不使用一般常用的化學酸洗、噴砂的方式,以環保的方式完成烤漆和磨光,不使用含甲醛的漆等,「談再製造,不是只用以前的方法,而是思考有沒有新的、更成熟的方法,不傷害環境和人,不是只有表面的改造而已。」
因為貨櫃藝術節,王啟圳得以不斷進行實驗和研究挑戰材料的各種可能,為了解決當中的難題,他找到深居高雄的這些工匠,面對堅硬的鋼材,卻能用自身的技術和柔軟心態克服困難,「他們的生命裡有一些非常精彩的記憶、經驗和幽默,透過再製的過程,把這些過去沉默的匠師找出來,介紹給大家,讓這些技藝能夠被看見,傳承、留下來,這是再製很重要的靈魂。」
【展覽資訊】
「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明日方舟」 即日起在駁二鐵道園區展出至
更多資訊請見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網站、臉書 (交通資訊)
開放時間:週一-週四10:00-18:00,週五-週日10:00-20:00
專家定時導覽:週五-週日15:30及17:30
團體預約導覽:預約專線07-5550331分機241
2015年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參展作品簡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