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對抗氣候變遷 誰該埋單

 文/王茹涵(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月剛結束的曼谷氣候會談,是哥本哈根會議前最後一次表訂的正式會議的上半場,下半場則會在十一月的巴塞隆納召開。既然是最後一次的會議,這次總算是感受到會議有了一點實質進展,議題內容稍稍收斂也開始有了聚焦。就以長期行動工作小組(AWG-LCA)內容來說,此次會議針對財務(Finance)這個長期行動的四大支柱之一,有了更多更熱烈的討論。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能源稅 是在搶誰的錢?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源稅議題拋出後,民眾所最擔心的議題,莫過於油電價格將會大幅調漲。對多數民眾而言,只要提到將多繳錢給政府,個個莫不義憤填膺、咬牙切齒,從健保費、夏季電價到浮動油價;一談漲價,就是政府搶錢,就是把人民當提款機。

 但面對能源稅的議題時,可能要看的,不僅只是加稅,而是減稅的那一塊。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能源稅,減碳不能沒有你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月初,當曼谷氣候會談正如火如荼召開之際,長期監控全球能源使用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公佈了各國最新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在這份報告中,台灣平均每人在2007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日本高2噸、比韓國高1噸;台灣每元GDP的生產毛額所排出的溫室氣體,是新加坡1.38倍,日本的2倍(*1)

 台灣有99%的能源是靠進口,理當是會非常珍惜能源國家,但為什麼和亞洲鄰近國家一比,能源使用效率卻是這麼差?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美國牛進口 不光是衛生署的事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狂牛病陰影未除的情況下,台灣與美國在上周簽下《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將開放30個月齡以下的美國帶骨牛肉進口。負責談判的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在立法院拍胸脯向立委保證,開放進口的牛肉「非常安全」;署長楊志良也力挺開放政策到底,直指「他們(老美)吃老牛、台灣吃嫩牛,台灣還挑三撿四。」(*1)

 不過,站在阻止地球暖化的觀點,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甚或是強調用美國牛肉煮牛肉麵比較有咬勁(*2),不光只關衛生署的事。整件事情,應該也與正在立院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法》的主管機關環保署,甚或是應對氣候安全進行整體評估的國安系統,通通都有關係。

 因為,鼓勵民眾吃穀物牛肉,是會加速地球暖化速度的。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全球氣候會議倒數45天:小島國高呼「我要活下去」

 文/李河清(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國最受歡迎的實境節目「我要活下去(Survivor) 」,自2000年開播以來已經邁入第19季,造就了18位百萬富翁以及無數閃亮的實境藝人。該節目的特色,在於移植文明人進入蠻荒,並窺探他們如何在自然與人心的險惡中爾虞我詐。外景地點從高原、叢林一路開拔到沙漠,但是最受歡迎的,19季裡總共出現了11次的,卻是異國風情洋溢的熱帶小島。但當我們坐在客廳沙發觀賞螢幕上的都市客,為了高額獎金拼個你死我活的同時,島嶼國家卻正面臨真實版的「我要活下去」。

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房屋拉皮 別忽略碳污染


 文/陳重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於都市更新題材發燒,除了整區新建之都市更新案之外,許多尚未屆退休年齡之老舊大樓,也興起整建拉皮風潮,尤其在台北市政府推動台北好好看政策下,無論新舊建築,均希望能透過創新獎勵制度,鼓勵新建築物朝向更有利於都市景觀的方向設計,舊建築物則以補助的方式鼓勵外牆拉皮,目的都是為了改善都市景觀環境,並藉以吸引都市觀光人潮。

 根據統計資料,全台灣目前已屆整修需要之住宅約有二百萬戶左右,這樣龐大的整修市場,需耗費大量的材料與機具,尤其整修工程通常會伴著隨拆除工程,在整個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碳排放更是不容忽視,因此降低整修工程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讓建築物整在建完成後能更加節能減碳,是未來整建市場的新趨勢。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推廣綠色運具 何不從油電公車下手

 文/鄭榮和(台灣大學機械系FORMOSUN先進研究動力中心指導教授)

 月初去美國參加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主辦的車輛動力與推進研討會(Vehicle Power & Propulsion Conference),今年的主題是油電混合與電池驅動車輛的創新與應用,以及如何達成未來社會運輸的永續性發展。會議中邀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高階主管來進行專題演講;演講後的討論中,有不少的問題環繞著電池驅動車輛的不方便性、安全與價格等以及這些問題對消費者購車意願的影響。最後好像是通用汽車的副總裁脫口而出:「我也不願意買電動車。」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氣候政策 別抽一鞭才走一步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拉克風災發生後,幾乎所有人都被破記錄的降雨與災情給嚇到,原來這就是氣候變遷!未來,新記錄的高溫、豪雨仍將發生,而氣象預報仍不太可能準確,至於防災、救災等,也仍可能失靈,所以小心避災應該是現代人自救必修的功課。同時,政府部門檢討不斷,國軍部隊未來颱風天都將緊急待命救援,大官們則都是驚魂未定,深怕颱風吹垮自己的官運。更令人驚訝的是:喊了近二十年的國土法(*1),忽然就端出來了,原來官僚是可以有效率的,不過需要多來幾次大災難!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開發中國家 恐懼《京都議定書》被取代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曼谷氣候會談特派員)

 合國曼谷回合氣候會談(AWG_LCA7/KP9)九日結束第一階段的討論,但歐盟與開發中國家彼此間的猜忌,卻因為《京都議定書》現行架構是否會被取代而加深。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開發中國家警告,如果接下來的談判,不是延續京都協定對已開發國排碳量的限制,年底在哥本哈根的談判(COP15)將會一事無成。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曼谷氣候會談 聲聲慢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曼谷氣候會談特派員)

 灣想積極加入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組織(UNFCCC),現正面臨著新減碳協議難產的大麻煩。由於各國對彼此的減碳目標有所猜疑,加上美國仍無法拿出具體的減碳承諾,讓各國感受到其對抗暖化的誠意,使氣候公約組織企求在年底達成新協議的可能性,正一步一步瓦解中。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看電視 也看碳足跡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像有民眾每到中秋一定要烤肉,許多台灣人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打開電視後癱坐在沙發上,成為一種非作不可的儀式化行為。不過,就像有人會討論中秋烤肉與氣候變遷的關係,幾乎每天都會盯上幾小時的電視機,對地球暖化難道沒有影響嗎?

 這個答案,台灣的光電大廠友達光電,幫全球的消費者回答了。

2009年10月3日 星期六

兩知名氣候學者 十月來台開講


    (圖片來源: Stanford University MIT News)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位全球知名的氣候學者:史丹佛大學的史奈德教授(STEPHEN H. SCHNEIDER)、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普林教授(RONALD G. PRINN),十月份將雙雙來台開講。兩人分別專長於氣候變遷的衝擊與調適,及以氣候動力模型預測暖化趨勢,也都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第四份報告的主要撰稿成員,正逢台灣新內閣宣誓打算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UNFCCC)(*1),兩位重量級學者來台,或將對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政策帶來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