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單車騎上人行道 在北市大行其道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在東京的人行道上,偶會有單車無聲無息地從你身旁穿過,也常嚇得首次造訪的觀光客連花容失色的時間都沒有。而部份人行道旁的欄竿上,則是成了各式腳踏車及大鎖的展示空間,觀賞完此一奇景後過個十字路口,則是要小心不要走進斑馬線旁的單車道,人被單車撞到也是會痛的。

 相同的景象,現正被東京都南方2039公里的台北市複製著。包括像敦化北路、仁愛路等有著兩米以上寬度的人行道,現都已規劃為行人與腳踏車共用的人車共用道。一些路段的斑馬線寬度也被縮減,取而代之的則是戴著白帽的小白騎士,靜靜地在路中央奔馳著。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減量目標已定 決心有待檢驗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灣已於今年六月宣佈減碳目標,政府決心要在2020年前,把溫室氣體排放量減至2008年的排放標準,2025年更是要減至2000年的排放量兩億一千四百萬噸(行政院 2007)。官員指這是除了《京都議定書》附件一所列國家外,全球對減碳宣誓最積極的國家之一,而若和前陣子八大工業國會議裏通過的減量五成宣言《Hokkaido Toyako Summit Leaders Declaration》相比,減碳量企圖心也是不遑多論。

 不過,減量目標出來了,但是減量的手段在哪裏呢?


2008年7月25日 星期五

除了反怠速 我們還能做什麼?

文/龐德(NEWS98電台汽車俱樂部節目主持人)
圖/Flickr創用分享 by gmeurope (CC BY-NC-ND 2.0)

來大家都在談節能減碳,燃燒石油排放廢氣的汽機車,首當其衝成為被檢討的對象,而其中最令人注目的莫過於部份縣市政府的反怠速政策。反怠速這個動作,不僅改變車主的用車習慣,也會增加車輛部份零組件的消耗,但引擎熄火當然也就不燒油也不排碳,故反怠速政策絕對是所有用車人必需花心思去瞭解的。

但是我也覺得,主管機關實在枉費了許許多多民眾的期待,特別是在針對汽機車所造成的空氣污染上。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東京治水 鑿地下調節池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間已接近正午,幾位工人魚貫地從善福寺川旁的工地裏鑽出,準備要休息吃飯。在離開地下水道濕熱的工作環境之後,工人們一上到地面層無不都大口地呼吸,汗水更是滴了一地。

 他們是東京市建設局的僱工,正在為神田川環狀七號線地下調節池善福寺川取水工程收尾。此項工程是在東京的地下蓋一座暴雨貯水池,當有豪大雨襲擊東京時,這個調節池將可儲存54萬立方公尺的水量,讓來不及排出的雨水有多一個去處。


2008年7月21日 星期一

天災 可以都歸咎於暖化嗎


 文/彭啟明(大愛電視台氣象主播)
 圖/Flickr 創用分享

 球暖化議題複雜及微妙之處,即為此乃一變動性科學,常常會有新的研究發展出現。地球受到人為影響的原理很簡單,不過要把『人為汙染 – 溫室氣體 – 全球暖化 – 氣候變遷』延伸到日常發生的天災上,卻是一件難事。

 例如常常碰到許多觀眾問我一個問題:『現在氣象災難越來越多? 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天氣是不是越來越難預測?』從好的角度看,這樣的想法確實讓許多人開始重視節能減碳問題,或改過綠色生活(但可能還比不上油價高漲來得有用)。不過實際上全球暖化導致的氣候變遷中,到底哪些是全球暖化影響?亦或僅為單純氣候變動,仍很難釐清其中關係。然而,透過媒體的放大式的報導的天氣變動及災難,常有許多謬誤。


2008年7月18日 星期五

她們的低碳民宿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行,有時和低碳生活是牴觸的,不論是搭飛機、住飯店、甚或是買紀念品,碳排放量都較日常生活為多。而有些環保運動前輩,甚至是認為人類不應作太多不必要的移動,以碳足跡堆砌出旅行的意義。

 我個人還沒辦法拒絕旅行的召喚,也只能嘗試找出比較低碳的旅行方式,像是以搭火車取代坐飛機、少用飯店提供的一次性盥洗用品、飯店住超過一晚時不換洗床單與毛巾等。而前陣子把車子改成瓦斯車,也是為了讓自己開車出遊時,內心可以少一些對地球的愧咎。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環境的智慧 在京都古城

 文.圖/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本京都,一個千年的古城,應該也是全球唯一仍具唐朝長安風格式的城市。

 七月初夏造訪京都,8大工業國(G8)的外相也正巧在京都開會,為7日在北海道洞爺湖召開的元首會議暖身。而外相選擇在京都開會,正是為了全球暖化威脅,討論後京都議定書的減量目標,再為人類與地球環境找出一條出路。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屋頂隔熱的經濟解決方案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有一群大學死黨,即使都已成為辦公室裏受人敬重的角色,或是台灣報業裏精英中的精英,但他們仍選擇在大學附近合租一間房子,一到周末就過著有如在大學宿舍般的生活:磕牙、打牌、看爛片。

不過隨著台北市逐年上升的氣溫,這間位在頂樓的房子,一到夏天室內常會飆高到攝氏三十五度以上。就算是入夜後,房子仍因水泥屋頂的持續放熱,每個房間都是窒熱難當。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五成電費 他們省下了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圖/綠適居協會提供

 曾豔慧來說,這一切都很不可思議。

 她去年底參與了台達基金會的住宅改造計劃,並在今年三四月間開始作節能的施工及改善。今年七月初,當她接到改造後的第一筆電費帳單時,竟發現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少了64%!

 「我真的是太驚訝了,」曾豔慧說。其實她家原本是一間燠熱的西曬房,過去幾年來只要一到夏天,幾扇西向大面積的窗戶,就會帶進一下午高雄毒辣的太陽。酷熱難當的結果,自然只能開冷氣讓生活舒適些,結果電費也就同步飆高。

 後來她在節能住宅改造王專家團隊的建議下,把玻璃都貼上奈米隔熱紙,結果現在即使外面熱到三十五、六度,她在家裏還是覺得涼快。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志玲愛上他 地球苦哈哈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圖/Youtube分享

華萬千的志玲姐姐,前些天有好一陣子都站在東區216巷外的看版上,告訴每個路人她剛發生的新戀情。那個幸運兒非但有著俊俏的外表,還搭配著一付雪白的皓齒,而最讓志玲姐姐傾心的,是他能提供她最私密的呵護。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救荷包 社區吹起節能風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於桃園的中悅音樂廣場,是北部地區典型的豪宅,不但中庭有座壯觀的噴水池,聽說駐防的保全逢年過節,還會表演高空垂降救援人質的戲碼。

 這樣的豪華社區,用膝蓋想也知道用電量有多驚人。就光以陽台燈來講,音樂廣場社區為了講求美觀,各戶的陽台燈在每天晚上的六點半,都會由中央控制台統一開啟,一直會開到晚上十點,住戶就算是想關也關不了。

 如果以700盞陽台燈估算,即使這些燈泡都已換成了14瓦的省電燈泡,每年至少仍消耗了一萬兩千多度電,並同步產生了近八千公斤的二氧化碳。換算起來,光為了社區的美觀,這些陽台燈一年所造成的碳污染,約等同於一千三百多輛小客車,尖峰時間在市區開上一個小時!


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每月省下百度電 不難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圖/Flickr 創用分享
簡報/經濟部提供下載

灣的電費自七月一日起調漲12.6%,十月還會再漲12.6%。以我家去年七八兩月的用電量來說,此次調漲大約會增加我130多元的電費,十月漲完每月則會增加280多元電費支出。

不過呢,政府為了獎勵節能減碳,只要住戶能比去年同期省電10%,電費則會打八折。因此,若是我家七月的電費能達成一成的省電目標,電費算起來還會比去年省錢(蘋果日報 1st-Jul-08)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高漲油價聲裏 低碳世代的來臨

 文/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圖/Flickr創用共享

 概沒有人否認目前的世界是e的世代,由電子或數位化所領軍的e世代,在「摩爾定律」( Moore's law)的推波下電子的器材越作越精密,功能越作越強大,但大家所不願面對的是,相較於傳統器具,電子產品的價格不幸地越來越低,好不容易費盡腦汁所開做出殺手級產品,幾個月後就可能走向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