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高漲油價聲裏 低碳世代的來臨

 文/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圖/Flickr創用共享

 概沒有人否認目前的世界是e的世代,由電子或數位化所領軍的e世代,在「摩爾定律」( Moore's law)的推波下電子的器材越作越精密,功能越作越強大,但大家所不願面對的是,相較於傳統器具,電子產品的價格不幸地越來越低,好不容易費盡腦汁所開做出殺手級產品,幾個月後就可能走向冷宮。



 在e世代中,消費者不必然要重複走過先行者的腳步,例如,在開發中國家,通訊用的電話線也許已經拉了好幾十年,都無法到達的地方,卻砰了一個,幾天後大家人手一隻手機。在推陳更新的產品中,後來者反而可能成為最新產品的受益者,另外一個例子是,先進國家的居民,如果看到新興國家都市中建築物的容貌,恐怕會詫舌不已。

 e世代對於人類影響,是打破時空的限制,資訊的傳播與溝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過地理與人為的疆界。換言之,e化的結果也帶來全球化的浪潮,改變了人類的許多舊有習慣甚至文化。

 然而在這一片的快速發展中,一股隱藏的危機,可能正逐漸形成,將改變人類發展的軌跡。

 這股力量來自地底,來自古代,稱之為化石能源,而它正逐步耗竭。

若頓失化石燃料 當今社會恐崩解
 所有電子產品或會動的器具,都需要能源或電力的驅動。不幸的是,這些服侍人類的器具,絕大多數都是靠化石能源在驅動著,這包括燃煤與石油。我們實在難以想像,如果明天所有化石能源都消失了,這個世界還能運轉嗎?

 燃煤來自古代的植物,石油來自古代的生物,它們都是太陽能的接收者,經過千萬年的光陰,被封存在地底下,也就是千萬年來照在地球上的太陽能,某一部份被埋入地球之中。

 人類自發明燃煤蒸氣機以來,開始了工業革命,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將地底下巨大的精靈喚醒,來為人類工作服務。然而這並不是沒有代價的,以碳(Carbon)為主的石化能源,從地底中開封,逸散到大氣中,形成更強的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的結果造成冰川融化,北極圈的冰層正不斷縮減之中。原本被封存在固態的水也被釋放出來,最終流入大海造成海平面的上升,這些變化緩慢的正在發生。大多數的人類除非遇上災害,會有立即反應外。大多數人都對環境的變化的改變渾然無知,這樣難怪,全球人口在2005年時,已經有一半的人住進人造的環境—都市,某種程度就與自然環境隔離。

 然而環境的問題越演越烈,前兩年的卡翠那颶風摧毀美國紐奧良市,前幾個月緬甸受到颱風侵襲,先前屏障海邊的紅樹林被破壞,導致海浪入侵,席捲村莊,悲傷地估計可能幾十萬人受難!

碳無罪 但人類使其失衡

 人類的發展過程,忽略到所有碳所構成的安全世界,而碳是過去與現在有機名詞的代表、是綠色生命的本質:石油如此、紅樹林也是如此、整個大氣都是如此。

 造成這種環境失衡的文明人,人人都是參與共犯。改變之道,或許就在觀念的改變;且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建立對碳的知覺,也就是作任何事之前都要去考慮到碳作用。這聽來匪夷所思,但我們不是在資本主義的教誨下,作任何事之前,不是都會先想到錢?作什麼事或是作選擇之前,都會先想到碳議題,例如,買一瓶水前,就會先考慮其瓶子產生了多少碳?不如選擇可重複使用的水壺等等…甚至選擇短髮,減少洗髮的時間與用水(往往需要用能源加熱),省水省電都是可以做到減碳的生活行動。

 宣稱以環境立國的鄰國日本,就指出本世紀所面臨的三大環境議題是:「地球暖化的危機」、「能資源的浪費的危機」與「生態系的危機」,而以對3A(Anyone 所有國民、Anytime 當代與未來、Anywhere 人為與自然所有國場域)進行環境教育,企圖建立全面改變友善自然環境的生活型態。而這三樣議題中,前兩樣已經在去年聯合國所屬IPCC報告中闡釋:「全球暖化的問題極可能是由人類所造成的…」,生態系被破壞的危機也是因為地球碳循環出現問題,造成各種生態系統出現問題。

斤斤計碳 讓新世代與地球共生
 我們所稱的有機(organic)或有機物,所指的就是碳或碳氫化合物,是地球一切生命的的基礎。低碳世代中的重要優先性,將會再次重視所有生命之間的協調,與彼此間的互助為最高優先,而相對於舊時代中只有人類獨大或與自然疏離的時代。而經濟上的火車頭角色,相關能源的產品與相關生物維生、安全、舒適的價值感,將逐漸取代現有的產品。
 
 將來的生活,事事恐怕脫離不開先問「碳」這個問題,同儕之間在討論彼此的想法時,我們幾乎可預言的是,碳的想法將會成為作任何事的先決條件。如果有人表示不同意時,恐怕冒出來的會是「你有沒有碳常識(carbon sense)啊?」而不見得是「你有沒有常識(common sense)?」。如果有這天的來臨,人類就逐漸踏入低碳紀元的新世代。

【延伸閱讀】
不只尋求碳共識 把碳常識也帶入生活裏》陳楊文 21-Dec-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關於環境公民》 陳楊文 18-Apr-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