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5日 星期一

春季節電 也為炎夏做好準備

"春季正值冷熱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反覆不定,往往會有用電浪費的狀況發生。低碳生活部落格整理了一些春季節電可以採用的策略,讓大家輕鬆省電,又維護生活品質。"
春季是適合健行的季節,圖片中為少見的大葉越橘,杜鵑花科,花期為四月。(作者攝)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台灣的春天從櫻花季節的尾聲開始,追完平地的杜鵑花季,接著是流蘇、苦楝,最後是油桐花,這時候天氣逐漸炎熱,梅雨季起始,開始就要進入與溼氣對抗的麻煩時節。

    正值冷熱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反覆不定,往往會有用電浪費的狀況發生。再加上面臨炎夏的逼近,春季其實是很重要的節電準備季節。低碳生活部落格整理了一些春季節電可以採用的策略,讓大家輕鬆省電,又維護生活品質。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大家都便宜 ─ 日本電力自由化後的綠電公司電價

"標榜六成電源來自 FIT再生能源躉購制度,在北海道有五成以上家戶為會員的「札幌生協」;與標榜三成電力來自 FIT 的,知名食品連瑣品牌「和民」轉投資的新電力公司「Watami Farm & Energy」,雙雙標榜比傳統電力公司來得便宜。"
(圖片出處:資源エネルギー庁ウェブサイト  日本經濟產業省電力零售自由化專輯)

文/宋瑞文 (文字工作者)

    在台灣,所謂的綠電消費(風力、太陽能、生質、地熱等)等於高價,幾乎是定型的觀念。先有民間團體發起選擇綠電的活動,讓參與者表態「願意多付費使用綠電」,而後在台電提供的綠電認購活動裡,在價格上也比一般電價高;但在日本今年4月開始的電力自由化市場裡,標榜綠電的電力公司,在售價競爭力上卻不一定較弱,值得觀察。

    如同在上一回介紹過的,福岡縣三山市「三山 SMART ENERGY」,與「大阪IZUMI市民生協」,便是在價格上也能展現優勢的案例,在傳統大型電力公司相比,兩者都有價格優勢(儘管不是全部的價格區段)。前者不再贅述,後者在兩種不同的計費,標榜家戶最高可省下 12% 的費用,可見利用合作經濟的生協,不以手上的固有會員為限,還有搶佔團體外消費者的野心。

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首爾太陽能發電助弱勢社群擺脫「能源貧窮」

"南韓「能源貧窮」問題愈趨嚴重,多人因此喪命。朴成文以前在另一個環保團體任職時,已開始關注能源貧窮問題,她和同事的努力沒有白費,南韓終在2006年《能源法》釐定「能源貧窮線」。"
朴成文 (左下) 與數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環保團體能源與和平基金會,致力協助「能源貧窮」家庭。(Photo: Jean Chung / Greenpeace)






文/綠色和平(香港)資深項目主任 楊凱珊

    太陽能除了可以提供清潔低碳的電力,原來還可以為弱勢群體帶來新希望!在南韓,環保團體能源與和平基金會 (Energy and Peace) 創辦人朴成文不忍見到有人因「能源貧窮」而無辜喪命,遂經營太陽能發電項目,利用賣電收益補貼貧窮家庭的能源開支,惠澤社群!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拼經濟 不再靠污染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研究全球六十七個主要經濟體,從西元2000年至2014年,發現包括像英國、德國、西班牙等二十一個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都持續成長,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大幅降低"
過去經濟與碳排放增加快速的中國,目前碳排放進入平穩期。 
Source:  Li Lou / World Bank (2012) FlickrCC BY-NC-ND 2.0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登載於4月10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經濟成長與環境污染,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始終被傳統學究劃上等號。終於,這樣的立論,隨著綠色經濟的起飛,現已逐漸有了改變。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剛發佈的資料,全球已連續兩年,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持平控制在321億噸CO2e,但經濟仍持續以3%的速度增長。這種現象,似乎符合學者們經常在嘴邊提出的「碳排放峰值」,也就是全人類減碳已讓排碳不再增長,接下來就要看各國攜手往下減碳的斜率,可以有多陡。

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從人本關懷出發 才能打造全民的單車城市

"若是走偏的自行車政策容易造成「階級化」的感受,那麼相對的,好的自行車政策也可以弭平城市內部的「階級化」。"
圖:台北市長柯文哲平時騎乘一般菜籃單車的模樣,與一日雙塔的專業車衣與高級單車大不相同。(取自柯文哲臉書)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2016年總統大選前的最後周末,台北市長柯文哲騎著捷安特的新款公路車,一日雙城,旋風式搶走了鎂光燈,也拉抬在台北舉辦的全球自行車大會活動宣傳;2個多月後的二二八紀念日,自行車大會正在台北召開,柯文哲冒著淒風苦雨完成一日雙塔。儘管這兩個紀錄對於車友來說,都是難度甚高的挑戰,但卻讓一般民眾腦中對「單車」的角色更加混淆了。究竟單車是為了日常通勤,還是為了競速運動?

    於是乎,聯合報網路專欄出現了一篇文章,提到華盛頓特區前市長芬提 (Adrian Fenty) 如寓言般的案例。芬提承接前任市長的自行車道政策,主打中上階層的上班族,並與上流社區都更結合,讓自行車背上了「階級化」的符號。而因為市區房價較高的緣故,美國的藍領階級多半居住在城市外圍,遙遠的通勤距離也無法讓他們利用市區的單車道,看得到摸不到。作者劉昌德教授語重心長地提醒柯文哲,市民期待的無他,要的是一個全民單車城市,切勿重蹈芬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