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塔島的森林 全球護林標竿

 文/林思吟(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團)

 於關心國際林業碳匯的朋友而言,今年夏天是令人振奮的。上個月,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有一塊860公頃的私有地,成為澳洲的第一個經「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Alliance,CCBA)認證的REDD計劃;而在非洲的坦薩尼亞(Tanzania),也有一塊約10,814公頃的退化土地再造林,以及7,565公頃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地,已經通過認證的盤查,將很快在自願性碳標準(VCS)的市場上市。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別讓原住民 淪為氣候難民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屏東的三地門鄉,當地部落一直流傳著關於大洪水的傳說;遠古的大水把族人家園沖毀,並將倖存的族人圍困在北大武山峰,後來族人遇上了山羌與羚羊,請牠們泅水載人下山以取得火種,這才讓部族的血脈得以延續。

 時間不知過了多久,在2009年的夏天,這條穿過三地門鄉名為隘寮溪的大河,再度成為當地部落的夢魘。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氣候調適 刻不容緩

 文/朱淑娟(自由撰稿記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橫掃北台灣,隨即引進西南氣流,為南台灣帶來超大雨量。中央氣象局統計,屏東到嘉義多處山區總雨量超過2,000毫米,三天內幾乎把一年的總雨量下光了,也釀成南台灣五十年來最大災情的「八八水災」,災區範圍甚至比九二一大地震時還要大。

 七月,台灣才剛經歷熱浪,八月隨即暴雨來臨。在同一個季節經歷兩種極端的氣候型態,應驗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早先的預測:當氣候暖化,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熱浪、乾旱、極端暴雨,導致國土及生命安全風險大增。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電動車時代 來臨了嗎?

 文/鄭榮和(台灣大學機械系FORMOSUN先進研究動力中心指導教授)

 在四月時寫過一篇《我們需要一部電動車嗎》的文章,引來不少迴響。首先在七月初,有廣播節目邀請我,就經濟部再度對電動機車進行補助的方案,上節目發表看法。接著在七月中,我在經濟部主辦的「2009年台灣車輛國際論壇」上,對國內外有關電動車的產、學、研之專家學者及技術與營運者發表演說。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用綠建築 回應百年大水

 文/陳重仁(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副秘書長)

 年八月八號的莫拉克風災,可說是台灣五十年來最大的水難,土石流沖走了南台灣山區上千災民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造成生命財產與農作物的重大損失,災區的慘狀,宛如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這正反應了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地區性災害有逐漸嚴重的趨勢,氣象專家更是提出警告,這樣的極端氣候未來恐怕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政治口水外 急迫的氣候對策(下)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氣候變遷調適』,到水利署所提的『易淹水地區治理』,距離到底有多遙遠呢?

 台灣的公部門,並未如歐美社會般,花費諸多精神辯論氣候變遷現象是否存在。從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後,既成立跨部會的「全球環境變遷小組」。1997 年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再進一步提升至「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設「大氣保護與能源工作分組」。

政治口水外 急迫的氣候對策(上)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對莫拉克帶來的災情,從總統、行政院長、縣長,再到政論節目名嘴,除了道歉、究責、互罵以外,另一個共同掛於嘴上的詞語則是『氣候變遷』。然這四個字對他們而言,只是另一種『不如怪天』的遁詞,還是都真切意會到,氣候變遷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唯一能檢驗的方式,僅能經由災後重建時,各方面對這類『常態的意外』,所端出的具體措施來看。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高屏治水 勿蹈覆轍

 文/謝宜臻(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於許多人來說,此次風災的災區只是不知名的台灣南部村落,但是對我來說,那曾經是我一步一腳印從事過田野調查的地方,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田野調查,就在高雄縣和屏東縣十幾個村落,茂林、民族、民權、民生、桃源、梅蘭、復興、勤和、高中、三地門、大社、口社、霧台…每個部落都有許多無名原住民、在地人曾經投入他們人生進行社區營造和封溪護漁,一點一滴的改善社區環境,甚至對於水資源開發(越域引水工程)進行抗爭。

2009年8月14日 星期五

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掀起許多漣漪。如原來是旱象缺水,卻突然出現破年總降雨量的極端狀況,這使得全民明確了解何謂「氣候變遷」。又如南台灣災區四處,但救災動員卻要靠電視台隔空傳話,以及國軍當參與救災與否,還有救災設備不足等許多問題,這使得全民了解:台灣的救災系統真是一塌糊塗。當然,我們也看到全民齊心救難捐款的熱情,了解到台灣人並非是冷漠的。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面對洪患 不能空談調適

 文/林鼎傑(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志工寫手群)

 拉克颱風肆虐過後,中南部一片狼藉,天人永隔的場景讓人看了為之鼻酸。然而,這樣的悲慘場景,並不是只發生在台灣。

 根據國際人道組織樂施會(Oxfam), 針對1980年以來的6,500個氣候相關災害進行研究,發現至2008年為止,大型洪水發生次數成長了四倍;而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平均人口,也在三十年來成長了兩倍(*1)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百年大水 或非偶然


 文/張楊乾(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2,855毫米,這是剛離去的莫拉克颱風,在阿里山所刷新的單一颱風降雨記錄(中央氣象局 10-Aug-09)。過去四天,不光在阿里山,包括屏東縣的尾寮山、高雄縣的御油山等,降雨量全都超過2,500毫米,近乎都接近當地平均一年的降雨量。

 (090812更正:阿里山年均雨量為3,910mm,尾寮山年均雨量約為3,400mm、御油山年均雨量為4,000mm,原文用語「近乎一年」顯有失真,大約是一年的2/3-3/4雨量)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西雅圖議會 向想砍樹的民眾宣戰

 文/廖桂賢(《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一書作者)

 天在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上看到一則新聞"Seattle's tree-cutting rules to get more strict; advocates hoped for more",讓我感慨萬千。

 禮拜一,西雅圖市議會無異議通過了一項決議,督促市政府對私人土地上的樹木,採取更嚴格的保護措施。根據西雅圖現有的法令,長在自己家土地上的樹木,是不能想砍就砍的,每年至多只能砍三棵,超過三棵以後,必須申請許可。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窮國抗暖 盼富國提供綠色技術

 文/趙家緯(低碳生活部落格邁向哥本哈根青年志工寫手團)

 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只剩下不到一百三十天;今年的會議中,各國能否簽下新的氣候協議,以接替即將過期的《京都議定書》,除了要看已開發國家是否有具體承諾外,中國與印度兩大新興經濟暨排放源的態度,亦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