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原文刊登於《科技生活雜誌》2012年3月號
台灣人愛心不落人後,總會在國內外重大天災伸出援手,將關心化作實質的資金或行動,把溫暖傳遞到所需要的人手上。但有些團體考慮的更多,他們在規劃這些善行的同時,還顧及環境永續、生態保育與節能減碳,讓愛心更加圓滿。
每年以「國際合作」名義在國際間往來的計畫與資金相當多,但其實有很多用在大型水庫、核能電廠等環境衝擊極高的建設上,例如以幫助各國政府減少貧窮為目標的世界銀行,便因為大量借貸給煤炭火力電廠計畫而飽受批評。類似這種大型「政績式」建設有其外交政治的需求,卻也常在受援助國家衍生土地徵收、污染與酬傭等醜聞。於是,有些民間團體積極檢討本國的國合政策,也有部分國家注重外援計畫的品質。例如日本政府成立了「地球環境日本基金」,每年提供大筆金額資助在民間團體進行環境保護的工作,有一大部分是針對在海外的國際合作行動,包含生態保育、減緩暖化、回復沙漠化地區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