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 星期六

一起對抗氣候變遷,好嗎?

─ 具彈性的氣候公約仰賴跨國合作。 編按:此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 2015年2月8至13日之間在日內瓦舉行的談判工作小組會議,由各國談判代表、環境高階官員討論 ADP (德班平台特設小組) 最新文本的內容,將成為年底國際氣候新協議的討論基礎。 
. 圖:瑞士伯恩附近的高山冰河正消融中。(圖片來源:United Nations Photo flickr, CC BY-NC-ND 2.0)

文/賴柏宏 (中央大學學生、GCCA青年公民記者)

    相較於過去各方要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公約(京都議定書),2015 年即將簽署的巴黎協議將具備更多彈性與挑戰。

    目前為止,談判不只有各國的承諾,更期待看見雙邊協議或多邊協議,進而帶動整個區域或跨國間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關係。此舉除了能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動能外,將防止過強的法律約束力導致巴黎協議的失敗。目前為止三大排放國美、中、印(美國與中國於2014 年聯合聲明、美國與印度2015 年聯合聲明)已發展各別合作關係,未來期待看到更多聯合聲明。至於巴黎協議的法律約束力目前仍在戰戰兢兢地進行磋商。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用烤肉來比喻 ─ 宿谷昌則教授的隔熱建議

"人體表面溫度約在30~35度,如果夏天時牆壁溫度超過36度,牆面的放射變大、傳達到人體,就會覺得熱;反之,如果牆面溫度低於15度,從身體出來的放射增加,便會覺得冷。"
圖:烤秋刀魚。 (Photo by Koichi Taniguchi via Flickr)
文/宋竑廣 (文字工作者)

    冬天到了,選購電暖器的人也變多了。除了仰賴暖氣之外,或許因為工程浩大的關係,想要改善房屋隔熱效果,減少冬寒侵襲的人,卻很少見;然而,屋內隔熱不好,只有電暖器兀自加溫的話,徒然耗能的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推廣隔熱知識,釐清關於隔熱的迷思,東京都市大學建築環境學教授宿谷昌則,在對各媒體專訪中,提供不少有用的意見。

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

好城市關鍵字 #綠屋頂

"東京許多新潮的百貨公司與辦公大樓也營造了頗具吸引力的綠屋頂,有的以租賃方式作為市民農場,六本木新城的一處屋頂花園甚至讓居民一起種植水稻。"
圖:東京表參道的東急Plaza屋頂上,有木製露臺、少數綠樹植栽與宜人的開放空間。(作者攝)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寸土寸金的都市叢林裡,「綠屋頂」增添了許多可貴的綠地面積,這些天空中的花園可截流雨水,減緩地面排水的瞬間壓力;植栽葉面可攔截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又吸納二氧化碳,排放氧氣;建築頂層則因綠屋頂的土壤層隔絕陽光曝曬與熱氣積聚,一來減低空調的耗電,再者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好城市關鍵字 #綠能城市

"丹麥齊斯特市五萬人口的電力與熱能百分之百來自再生能源─風力、地熱、太陽熱能、沼氣,以及燃燒廢棄物與木屑的熱能,還有剩餘的電力會賣到國家電網中。"
圖:大英雄天團中的假想城市,天空中有風力發電機。(擷取自電影預告片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動畫「大英雄天團」裡,天空中漂浮許多風力發電機,供應著這座假想城市的電力。在真實世界中,有許多城鎮也正努力走向綠能城市。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好城市關鍵字 #步行城市

"現在美國人所得的五分之一花在交通上,工人薪資家庭花在交通上的費用,已經多過於住宅,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往來上班地點。"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都市規劃者傑夫.史貝克 (Jeff Speck)  是一個步行城市的倡議者,他在 TED x NewYork 的演講中,從都市規劃談起,他認為一個適宜步行與騎單車的城市市區,對於在地經濟、民眾健康,與都市環境都有助益。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Lovers Love, Haters Hate’ – the issue with fossil fuels, nuclear, CCS and renewables – Can we afford to say no?

" ...the ‘2050 Calculator’ is a refreshing approach to thinking through how we might solve the misalignment of demand and supply. The concept of the calculator is one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experiment with a wide range of behavioral decisions and tolerance for energy options."
Young female polar bear (Source:Michael Bamford flickr, CC BY-NC-ND 2.0)

Angela Yeh, Climate and Energy Project Officer at Delta Electronics Foundation

The short but sweet visit of the Former UK Chief Scientific Advisor of DECC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Prof. David Mackay, brought with him – not only his scientific insights on global warming, but also a paradigm-shifting-type of thinking to the very stagnant energy policy conversation in Taiwan. Weeks before Prof. Mackay’s visit, Taiwan held its National Energy Conference. And as most national meetings go, regardless of subject, very limited (if any) consensus was reached. I apologize that this post will not be about the gridlock of the energy debate in Taiwan (as interesting as it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 but will be about why and how we should view the energy problem with, hopefully, a fresher pair of lens.

英國能源暨氣候變遷部前首席科學顧問專家,大衛‧馬凱教授(David Mackay)短暫但親切地拜訪台灣,他所分享的不僅是對全球暖化的科學見解,也為停滯不前的台灣能源政策,帶來能促使典範移轉的思考。其實就在馬凱教授來訪前,台灣才召開了全國能源會議,如同大多數的國家級會議,這場會議達成共識有限。很抱歉這篇文章並非要談台灣能源論辯的僵局,而是關於我們為何,以及該如何以更不落伍的視角,希望如此,來看待能源問題。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修鞋的啟發

"「修」與「買」兩個選項,選擇「買」是相當常見,因為當我發現鞋底裂開後,身旁的同事近乎全數勸敗新鞋,修鞋這檔事,顯然被眾人視為麻煩事。"
(Source:Matt Zhang flickr, CC BY-NC-ND 2.0)

文/張楊乾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原刊載於12月份綠雜誌專欄)

    今年在為展覽忙錄的那幾周,腳上已穿了幾年的皮鞋鞋底,竟不堪每日的勞損從中斷成兩截。平常沒有固定置裝習慣的我,皮鞋若真掛了,就只剩紅色球鞋可以穿出門,因此當下只能十萬火急地找找展場周邊,看是否有修鞋的師傅可儘速把鞋底修復。

    離展場的幾條街之外,我找到了一家修鞋店,在僅容旋身的店鋪門口,擺著幾組我從沒見過的金屬器件,應該是為撐開皮件所用,看起來專業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