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下一場災難 進行中

 圖/雖然莫拉克風災曾重創南部的山林,但健忘的人類卻似乎學不會教訓。在高雄市那瑪夏區深山內的坡地,近日就又被人整片翻起種下薑苗,增添土壤侵蝕與山下聚落遭土石流掩埋的風險。(張楊乾攝)
 文/柳中明(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原題「氣候驚奇:關懷眼前的災難,而非百年後」)

 多關心氣候變遷議題者,均追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腳步,以百年尺度的氣候暖化為關心重點。但是,百年是如此之遙遠,政府行政卻都是以四~八年為重,二者間落差何其之大,如何可能期望政府與受政府政策影響的企業,會真正關心氣候變遷?

 其實,百年不是一步就到位的,百年的氣候暖化也非直線前行的,中間的「驚奇」將是非常的多。


自然災害頻率 三十年跳升八倍
 國人最了解的就是:破記錄的降雨事件不斷發生,每年都會出現大淹水災情。而若擔憂類似日本大地震的災情,則應去研讀 Maplecroft 公司為訂定全球「2010自然災難風險指數」(Natural Disasters Risk 2010),所作的分析。該報告指出:自1970年代末到2000年代間,全球每年出現國家等級的災難次數持續增加,約由每年50次,上升到每年400次上下。其中,氣象災難(包括洪災、暴風雨雪、乾旱、熱浪等)的發生次數,約是地震與火山發生次數的10倍。2010年因為海地地震而死亡22萬人,卻遠小於巴基斯坦洪災間接受影響的人數,後者約是前者的八千五百倍。所以,無論就機率或就受影響人口數,氣象災難特別是洪災,非常值得我們的重視,而且是在近期,非是在百年後。

 全球頻繁的氣象災難,又對全球經濟與世界穩定有何重要性?觀察2009年寒冬到2011年春季,異常的俄羅斯熱浪、南亞大雨、澳洲洪災,影響全球小麥、棉花等生產,造成全球糧價與棉價持續上漲。依據世界農糧組織資料,2011年春季的全球糧食指數比油價,還要先超越2008年的高峰。當然,大家也都注意到,後續引發出阿拉伯世界一波一波的茉莉花革命潮。

 2010年初,國外媒體特別引用德國基爾大學海洋研究所的專家拉提夫,在2009年氣候會議中的一份報告,認為在持續氣候暖化的趨勢中,將由於海洋的干擾,會於近十年內出現「氣候驚奇」,也即氣溫可能突然下降。當時媒體以「迷你冰河期」來形容,雖然遭該專家的否認。

全球糧食供應 受氣候驚奇左右

 其實「氣候驚奇」的想法,更早提出的,是在「明天過後」這一部電影中。電影內容就是強調全球溫室效應持續,全球氣溫持續上升,但是忽然間北大西洋出現巨無霸的冰風暴,讓美國東北急速冷凍,因此人們南撤到墨西哥等陽光充裕之處。此片引發當時各界探討「突然氣候變遷」的可能,並均以二萬年前的冰期結束,氣溫快速上升過程中,突然出現氣溫劇降的「新仙女木事件」為例,來說明此乃因為海洋深層與表層間的「溫鹽環流」受到干擾所致。IPCC 2007年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中,還特別指出:百年內,應不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氣溫劇降現象。

 當然,所有人都注意到「明天過後」僅用數天,來完成「新仙女木事件」需要數百年,才能達到的氣溫劇降現象。因此,多以跨大的娛樂效果視之。其實,這樣的事件只要發生一年,就足夠引發過去一年的災難與糧價波折。如此,就要特別去注意:「溫鹽環流」的源頭,位於北大西洋格陵蘭島南方的海域。

 分析1980年代以來資料,顯示當地海溫在近30年內持續上升,且在2010年達到高峰。同時,北極海冰也在快速融解,如在2007年夏末出現有記錄以來,融解面積最大的狀況。在這段時間內,北半球的冰川持續融解,淡水由歐亞大陸與北美洲進入北極海。而由北極海流出的水,則主要匯流到格陵蘭島南方海域,由此進入深層海洋,千年後才由其他海域上升到海洋表面。現在,當地海水變得暖、淡、輕,就會短暫出現氣候突然變冷現象,特別是在北大西洋北緯45度兩側的地區,如歐洲國家與美國東岸。

 北大西洋中緯度兩側地區,在冬季特別偏冷的現象,按氣象的專業名詞,就是負相的「北大西洋震盪」,而其通常也伴隨著負相的「北極震盪」,恰都出現在2009年底與2010年底的冬季。若是按海洋專家的說法,就是由墨西哥灣口,沿著美國東岸,順時針流向北海的墨西哥洋流,受到阻隔,使得赤道暖流無法輸送到中緯度地區,而致當地受北方寒流影響,氣溫劇降,造成如英國在2010年12月出現百年來的最冷冬天。

 類似的氣候驚奇,規模不用太大,卻足以干擾全球的穩定,並且將會不斷發生。如2010-2011年間的反聖嬰,搭配夏季颱風,促發了舉世驚嚇的澳洲東北洪災。當時,許多人都在問:若果類似的末世洪水降在臺灣,我們撐得過去嗎?可見,千萬別想說:氣候暖化是百年後的事情,現在不用擔心。只要看全球災難不斷,就應想清楚:這是正在進行式,而非是未來式,更非是過去式!



本圖繪出北大西洋格陵蘭島南方的海域(40N-60N) (30W -50W)間,1981.11 ~ 2011.2 的逐月海平面溫度 (已去除月變化) 。

資料來源(IRI, IGOSS nmc Reyn_SmithOIv2 monthly SST)

關於作者
柳中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專長於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等領域。


【延伸閱讀】
城市抗澇 蓄洪與排水應並重》柳中明 24-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政策 別抽一鞭才走一步》柳中明 15-Oct-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柳中明 14-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異常 恐不再讓人意外》柳中明 17-Jun-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2 則留言:

關魚 提到...

把這篇推薦到台灣好生活報的國際視窗網摘囉: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10406/3610

阿乾 提到...

To 關魚: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