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極端氣候下 社會要及早適應

圖一:極端氣象型態趨勢圖  Source: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2012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當有洪患或乾旱時,媒體常歸納為「氣候變遷」就打發了,卻忘記其實台灣夏季本來就常有暴雨,中南部冬季就會少雨。全球氣候變遷應該以更長的時間軸來評估,各地的氣象學家早已投入研究這些長遠的氣候異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 IPCC在2012年3月發表的《管理極端氣候事件與災害風險並促進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報告》(Special Report on Managing the Risk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REX)中,花了一個章節釐清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與極端氣象事件(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的關係,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分析1950年至今的氣象資料,以「可能Likely」(66%-100% 的可能性)與「很可能Very Likely」(90%-100% 的可能性)等字眼來表達各種極端天候事件在未來發生的可能性。這裡所謂的氣候「變遷」,要素包括頻率、強度、空間範圍、持續的時間,以及天氣或極端氣象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此外,也有可能出現的是前所未見的極端事件。(註1)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吸取德國低碳經驗 建構台灣永續城市


文/陳雯甄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前由環保署、德國在台協會及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2013臺德低碳城市論壇~低碳智慧城市之建築概念與科技」,邀請台灣及德國專家學者,探討台德推動低碳城市的經驗與成效。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德國電力有25%使用再生能源,能源轉換效率高,並提出在2022年不使用核能,藉此機會讓大家了解德國如何打造低碳城市,台灣也應該學習德國經驗。而台灣的低碳城市代表之一的台南市長賴清德表示,目前台灣正面臨核四廠是否要興建的問題,德國的經驗正好給我們一個好的方向。且台灣日照充足,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德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減碳40%,我們是否也有這樣的決心,為氣候變遷努力,值得省思。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頁岩油氣 暖化的解藥或毒藥

Shale Gas rigs along HWY 2 about 30 km south of Dawson Creek - 05
圖/頁岩氣是目前北美大陸的能源新寵,卻也同步帶來環保的憂慮。(Green Energy Futures FlickrCC BY-NC-SA 2.0)
文/楊東霖(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實習生)

岩氣,一種非傳統的天然氣,有些存在於數種頁岩層夾層中,幾十年前便有人發現了這項能源。然而,由於其滲透率(一定壓下,岩石允許流體通過的能力)和孔隙率(土壤岩石內空隙體積與總體積的比值) 低,使得開採的成本過於昂貴,加上技術尚未成熟,因此不甚流行。

頁岩油,一種礦物油,可由加熱分解油頁岩獲得。早在十九世紀中就有一些地方如法國、蘇格蘭等發展頁岩油工業,用作燃料,燈油等。之後隨著石油的發現以及廣泛的運用,頁岩油工業逐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