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氣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氣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日本太陽能不再補貼 氣象預報登場發揮

"在太陽能後補助的時代來臨之前,氣象預報服務在日本已作為商業用途。例如食物的生產、消費與運送,樣樣都可透過氣象預報資料來達成成本最小化與銷售極大化。"
從2019年開始,陸續增加的無補貼太陽能板用戶。(來源

文/宋瑞文(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許多人對於再生能源遲疑的原因之一,是再生能源需要補貼。然而除了歐美若干國家之外,和台灣地理氣候相對接近的日本,從2019年開始,設置太陽能板的用戶補貼期間將陸續約滿,進入後補助時代。

 為讓讀者認識有無補助的差距,有專文舉例說明。如果你是2009年簽約的用戶,可以享有連續10年,每度電42日圓(含稅)的保證收購價格(FIT)。反之,市場價格則遠低於此,20185月批發電力交易所在中午的電力價格,為每度電9塊日圓。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活潑又有感,看日本氣象主播怎樣讓兒童懂暖化

"創辦Weather Caster Network組織的岩谷忠幸認為,氣象主播必須具備讓人容易「聽懂」的解說能力,最好連年幼的兒童都能理解。"
文/宋瑞文
 之前一篇文章〈讓專業的來!日本氣象主播群起抗暖化〉介紹了日本氣象主播走出攝影棚、主動對社會大眾說明抗暖化的理念,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創辦Weather Caster Network組織的岩谷忠幸認為,氣象主播必須具備讓人容易「聽懂」的解說能力,最好連年幼的兒童都能理解,這次,就讓我們來看看這群氣象大使如何籠絡下一代的心吧!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提升建築節能力的關鍵竟是──氣象資訊?

"從座向方位、空間規劃、開口率、甚至是否該裝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等自主能源,一棟建築可以從Green BIM身上獲得許許多多的節能設計與分析建議,讓綠建築不再是憑空想像的空中樓閣,而是接近真實狀態的可行方案。"
(圖片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文/高宜凡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計畫主任)

 度過驚心膽跳的2017年,2018年剛開始沒多久,台灣竟冒出史上第一顆二月份的「橘燈」(指當日備轉容量低於6%),瞬間敲響了今年可能再度缺電的警鐘和恐慌情緒。

 由於連續多日的冷冽低溫,二月五日傍晚的尖峰用電量衝上2905萬瓩,不僅締造二月份有史以來第一顆象徵供電告急的橘燈(當日備轉容量率僅5.08%),台電公司立馬申請讓停機近兩年的核二廠二號機重新運轉,隨即引發環保團體與反核人士批評,成為這波寒冬季節衍生的熱門新聞,不少人擔心,去年令人餘悸猶存的「815大停電」是不是又要來了?

 如何避免「缺電之夏」戲碼在2018年上演續集?目前各派說法不一,挺核派強調核電火力全開便萬事OK,台灣的可用電力還多得很。反核派則懷疑台電長年捏造缺電訊息,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缺電。有些其他聲音則認為,只要相關單位別故意「卡關」再生能源就好,憑著台灣充沛的綠能資源(日照、風力、地熱),綠電一定足夠撐起一片天。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讓專業的來!日本氣象主播群起抗暖化

"身為一位氣象主播,不是只有在電視上報氣象,還可以做為地球環境的信使!"
文/宋瑞文

 許多人每天都會固定收看電視台的氣象預報節目,台灣也是如此,氣象主播如同大家出門前的置裝(或煩惱該不該帶傘?)顧問。日本更在2004年成立了一個由氣象主播組成的非營利組織「Weather Caster Network」,提供包括地球暖化在內的許多環境課程,帶領民眾對此產生興趣,進而正視其衍生的相關問題。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利馬氣候大會:2050 年的氣象預報

「未來的氣象預報」是想讓所有人都能知道氣候變遷對他們的影響。電視台依據 IPCC最新的氣候科學情境,去說明該國各地在當時會有甚麼樣的氣候變異。
圖:世界氣象組織代表在周邊會議上發表未來天氣報告這個教育推廣計畫。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COP20特派員)

    要讓一般民眾了解氣候變遷的知識,新聞報導是主要的途徑,但媒體總會加油添醋,跳脫科學依據或誇大現象。相對的,「氣象預報」則是許多人固定收看,細心一點的能察覺到劇烈降雨與旱災發生的頻率是否增加,無心的觀眾,至少也能從氣象主播口中獲知當下氣候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