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減碳18% 仰賴建物節能

人類使用能源效率,較20年前提升不到1%;若七年內無法提高至6.6%,暖化將超過 2℃
文/張楊乾(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改寫自同名文章,發表於2013.04.28出刊之聯合報元氣周報)
那瑪夏民權國小的隔熱屋頂與熱浮力通風窗,是整個學校夏季通風冬季保暖的關鍵。依據民權國小落成一年來的監控,用電已降至每平方米7度(EUI=7kWh)的水準,不但領先達到教育部要求各校2015年的節能用電標準,甚至還要再節能62%。
那瑪夏民權國小的隔熱屋頂與熱浮力通風窗,是整個學校夏季通風冬季保暖的關鍵。依據民權國小落成一年來的監控,用電已降至每平方米7度(EUI=7kWh)的水準,不但領先達到教育部要求各校2015年的節能用電標準,甚至還要再節能62%。圖為施工時的民權國小屋頂(張楊乾/攝)
 1990年,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出版第一份氣候評估報告時,全世界的能源使用效率,每焦耳約排放57.1噸的二氧化碳。隨著二十年過去,節能科技日新月異,各國也陸續簽署許多國際環保協議,但是到去年最新的統計,人類整體使用能源的效率,居然和二十年前相比毫無進步,每焦耳排放56.7噸二氧化碳,竟只微幅下降了不到1%。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電不夠用系列:台灣10年用電趨勢 工業耗電過半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核四公投議題紛擾不休,但您了解台灣的用電狀況嗎?事實上,能源局網站上有許多統計資料,這篇文章花了點時間整理這些公開數據,讓大家了解台灣的電力用到哪裡去了。

    一般來說,「能源消費」有幾種主要品項:電力、石油與瓦斯,大體而言,這些能源各有較專注的使用領域─石油多用在車輛與飛航設備,瓦斯則用來作為燃料,而電力則是日常生活、工廠設備運作的主要動能來源,在 2011年占了整體能源消費結構中的49.79%,共有2422.7億度電。

圖1:台灣能源消費結構 ( 民國100年 )
資料來源:民國100年能源統計手冊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城市綠樹 如何替我們散熱節能?

內湖文德三號公園規模很小,但種植樹種具有良好遮蔭效果
(來源: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文/謝雯凱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山櫻花的熱潮稍退,春天的腳步真正來到,樟樹長出新芽,小葉欖仁換上整樹青翠的嫩葉,而攝影同好們熱烈期待著溫州街加羅林魚木4月的花訊。城市中多種的樹木與植栽,不僅美化環境,豐富生活情趣,其實還有許多生態環保的好處。

    樹木與植栽可吸附空氣中的懸浮物質淨化空氣、阻絕噪音、吸收雨水以減少大雨時的地面淨流量,同時過濾水源。它們是城市生物的棲息與覓食地,彼此之間可連繫成為生態綠網,串聯郊區丘陵與城市公園、校園綠地,提升生態系的豐富度,讓更多生物得以把城市當作棲身之所。行道樹提供的遮蔭與防風效果,甚至能減少人行道鋪面因過度曝曬而毀損的頻率。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常見綠建築迷思大破解

鑽石級的台達電子南科廠房只是把樓梯放在更明顯的地方,便能鼓勵員工少搭電梯。
(來源:台達電子)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現代人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與居家節能,對於「綠建築」這個詞彙已經不陌生。然而,由於多數電視節目、房地產銷售文宣對綠建築的解讀都流於片面,反倒讓一般大眾對綠建築產生許多迷思與誤解,這篇文章便針對最常被提出的疑惑,簡單說明,也希望大家不要再以訛傳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