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暖化衝擊 台灣學調適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今尚未擬定暖化調適策略的台灣政府,17日邀集美、德、日、荷、澳等相關領域的學者及官員召開研討會,分享各國如何擬定氣候衝擊對策。會議主持人之一的經建會顧問黃金山坦言,氣候變遷的衝擊調適策略,在台灣仍是一個新的議題,政府必須儘速擬定相關政策,以避免災害造成人民的損失。


荷蘭大手筆 務保低地生機
 參與會議的各國,其實對於暖化衝擊的調適,所採取的方法並不一致,但相同之處卻是都投入了大筆經費。以荷蘭為例,每年就投入了15億的歐元(約合台幣600億),在重新設計堤防高度、開發滯洪池、以及防止海平面上升等暖化影響。但反觀台灣,今年和調適策略有關的預算,卻只有來自治水預算的五千萬。

 荷蘭瓦罕寧恩大學(Wageningen U.)的 Lodewijk C.P.M. Stuyt博士就說,荷蘭政府敢作如此大手筆的投資,主要著眼在於若風險管控得宜,將可保護價值20,000億歐元的資產。而政府另也組織名為三角洲的委員會(Delta Committee),讓更多利益相關者可一同參與討論,好佔GNP65%的海平面以下低地,既可免除洪水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能形成社會抗暖共識。

日本傾全力 揭櫫零死亡目標
 同樣在日本,當地政府所喊出的調適目標則更嚴苛。日本人要求就算因暖化發生了災難,政府仍應使其達到零死亡的目標,並能讓中樞機能運作順暢。

 日本國土交通省官員尾澤卓思指出,氣候變遷雖是長時間的預測,但若把變動的狀況考慮進去,在未來10-20年間就會發生大事件。他說,日本現除以流域管理的方式,取代過去只整治一條河的思維外,也正廣鑿滯洪池及地下調節池。未來,日本並將利用高架道路與堤防結合,使其在受災時仍成為暢通的防災網路,而這些都是為了因應隨時可能到來的災害。

 而曾參與撰寫最新版聯合國氣候報告(IPCC AR4)的澳洲學者Roger Neville Jones博士則認為,很多的決策者,會希望科學家能非常精確地,說出關於氣候變遷的預測數據,但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指出,決策者應該是要把氣候變遷,當成是危機管理的一環,保留其彈性,而不是將其視為是死板的預測系統。

 英國在1997年時,就已成立「適應氣候變化辦公室」;美國加州在2006年也已立法規定,州政府應負起規劃「氣候適應戰略」的責任(柳中明 22-Oct-08)。台灣近年天災不斷,雖不能全然歸究於暖化,但對於災害的反應能否早先一步,讓民眾即使曝露在氣候變遷的風險下,災損仍可減到最少,或許是政府所應積極面對的。

 這場名為「氣候變遷國家調適策略」的研討會,是由行政院經建會主辦,經濟部水利署及國家災防中心合辦。除17日探討氣候變遷國家調適策略外,18日則特別聚焦與水相關的議題,包括水資源、河川海岸侵蝕等問題。

【參考資料】
柳中明 22-Oct-08《眼光放遠 才能真正面對暖化低碳生活部落格

【延伸閱讀】
東京治水 鑿地下調節池》張楊乾 23-Jul-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是天災可怕 還是人禍可惡》柳中明 27-Jun-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日本傾全力 揭櫫零死亡目標


香港人和政府好像從沒有考慮過這事啊~
政府官員, 都是5年為一屆的, 誰會去想10年後的事? 就算做了好事也沒法邀功, 誰會去做啊?!

匿名 提到...

To 日青:
我上次參加COP13時有碰到港大的學者,在某場會議裏表現得還挺強勢,所以我想香港對這議題應該不陌生,但市民普遍的危機意識就有待建立了。

至於官員任期的問題,我想這也普遍存在於歐日等國,但如果他們都能作到,我不信每位香港或台灣官員或議員,都是如此地短視。

當然,選票是我們最直接的武器,所以才要踴躍的投票,不讓劣幣驅良幣啊。

匿名 提到...

乾, 我感到是,學者有最前瞻的視野, 市民呢, 普遍就是想慳點錢, 意識不是沒有, 只是沒有太多行動, 也在怨政府沒有配合。在台灣很幸福, 想要處理一個飲完的膠水樽相信沒有問題, 在香港, 我時常收到好多留言都說手上拿著水樽行30~40分鐘都沒法回收, 不分類的筒就多的是.... 現在就只要"等"官員醒覺了.....

匿名 提到...

而且, 改建去水渠這些事... 平民無法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