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東京治水 鑿地下調節池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

 間已接近正午,幾位工人魚貫地從善福寺川旁的工地裏鑽出,準備要休息吃飯。在離開地下水道濕熱的工作環境之後,工人們一上到地面層無不都大口地呼吸,汗水更是滴了一地。

 他們是東京市建設局的僱工,正在為神田川環狀七號線地下調節池善福寺川取水工程收尾。此項工程是在東京的地下蓋一座暴雨貯水池,當有豪大雨襲擊東京時,這個調節池將可儲存54萬立方公尺的水量,讓來不及排出的雨水有多一個去處。



地下調節池 為東京滯洪
 54萬立方公尺,這是石門水庫以每秒200立方公尺洩洪時,四十五分鐘的總水量。當卡玫基颱風上周途經台中市,在六小時內降下近四百毫米的雨量時(聯合報 21-Jul-08),也許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留作緩衝的調節池。

 環七地下調節池的起源,是因在十五年前,當年編號11號的颱風所帶來288毫米的雨量,造成東京市有3117戶住宅淹水。經此教訓後,日本政府決定在神田川、妙正寺川、及善福寺川中間,蓋一條巨大的貯水管連結彼此。未來東京只要每小時的降雨量不超過50毫米,這條位於地下五十公尺、直徑12.5公尺、長4.5公里的貯水設施,都將可有效舒緩都市型水災(行政院 2005)

 環七地下調節池第一期工程在1997年完工,並在八年後遇上了雨量同樣驚人的第22號颱風。地下調節池在當年果然發揮了作用,即使颱風帶來了接近300毫米的雨量,卻只讓東京有七戶人家淹水,大大降低了洪水的災害。

 目前調節池第二期工程已於今年五月完工,善福寺川取水工程也進入最後階段。總計政府前後投入的總經費為一千億日圓(約三百多億台幣),工期則已進行約十五年。

 台灣其實有不少官員,都曾赴日參訪過環七線地下調節池,甚至連總統馬英九在擔任台北市長任內,也曾於2005年實地走訪該地(大紀元 4-Mar-05)。三年前曾考察過神田川的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環七線地下調節池的工程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是因為東京河川周邊的用地,百分之八、九十都已開發,已不能像以洪水平原管制等方式滯洪,因此才會選擇以高昂的代價來興建地下調節池,外界甚至有批評說這是一個瘋狂的工程。

時空背景特殊 造價高昂難學
 吳約西指出,東京會興建地下調節池有其不得己的時空因素,對國內的城市而言,暫時不太可能編列如此高的預算來興建。他認為,同樣的預算或許可以進行其他防洪工程,而若其他治水方式已經達到八十五分的水準,才需考量這類治水的工程。

 卡玫基颱風這次在各地打破了許多的降雨記錄,但或許這並不是偶然。根據台大大氣系教授周仲島的研究,類似卡玟基這類的「強降雨颱風」,在過去這幾年襲台的頻率,是二十世紀末期的三倍(周仲島 2007)。如果依此趨勢,台灣各大城市恐怕都如北縣副縣長李鴻原所說,沒淹水都只是「運氣好」、「雨沒下在這裏」(聯合晚報 22-Jul-08)。因此不論是何種治水工程,中央及地方政府若未能通盤因應氣候變遷作出相對應的治水規劃,民眾未來恐怕要更習慣淹水的滋味。

 或許不是每個城市都像東京一般,都需要一座有54萬立方公尺容量的地下調節池,但當世界上有城市已經在十五年前就作都市調節池規劃,民眾也許最不希望是看到十五年後,台灣城市的治水政策,還是只剩下政治人物的口水而已。

【參考資料】
大紀元 4-Mar-05 《橫濱市長中田宏支持台城市參加亞太會議
行政院 2005 《台灣水利技術團赴日本國考察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doc
周仲島 2007 《氣候變遷對災害防治衝擊調適與因應策略整合研究---子計畫一:台灣地區劇烈降雨與侵台颱風變異趨勢與辨識研究(I)》國科會研究報告.pdf
聯合報 21-Jul-08 《整桶暴雨嘩啦啦 吸管排水吃不消》卓亞雄專題報導
聯合晚報 22-Jul-08 《政院治水 北縣憂半年難見效》黃福其報導


【延伸閱讀】
環境的智慧 在京都古城》陳楊文 16-Jul-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氣候變遷 威脅亞洲穩定》張楊乾 3-May-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