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2007年港台搶購環保袋失控現場(YouTube)
文/陳雯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近期各大百貨公司正值母親節商品促銷之際,消費者在替媽媽採購禮物時,不知有沒有想過,即將購入的商品,對環境的衝擊為何?它是否過度包裝?它是否一定要購買從國外進口的商品?外包裝是否可以回收再製?商品製程是否會消耗大量能資源?在把商品買回家後,會不會讓媽媽一同背負破壞環境的罪名?
當然,大概只有少數的消費者,能很清楚地回答出以上的問題。就如同《綠色EQ》一書的作者高曼(Daniel Goleman)在書中指出,目前推行綠色消費最大的問題,在於欠缺關鍵資訊:消費者對某項商品幕後的製程、或是回收系統、或是所消耗的能源,是否會傷害別人與地球毫不知情。
只談回收 恐陷自我感覺良好
甚至,當消費者開始學會回收商品、或是出門都已自備購物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盡了環保本份,反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群眾壓力,來矯正某商品供應鏈實際上對地球的傷害。
比如說,之前有一家知名的咖啡連鎖店,為了響應紙杯減量的環保行動,在全球50多個國家、16,000多家門市,發動顧客攜帶可重複使用的隨行杯來購買咖啡,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就可以免費享有一杯每日精選咖啡。當日果然吸引大批消費者,人手一只隨行杯湧入門市。 結果,因為這個推廣環保杯的環保「活動」,使得原本不喝咖啡的人也拿杯子去排隊,整天下來賣的咖啡也更多了。假若這家咖啡館的製程,本身就比其他家的咖啡館排碳量高,則整個活動對地球的傷害,可能比不辦活動還要來得大。
漂綠活動 並非全負面
2007年7月,在台灣零售業歷史上絕對是值得紀念的一天;英國時尚設計師辛瑪奇(Anya Hindmarch)與環保團體「We are What We Do」推出全球限量二萬只的環保袋「I'm Not A Plastic Bag」,希望能運用時尚概念,讓大眾拒用塑膠袋,此一策略果然大獲全勝,陸續在歐美掀起搶購熱潮。
這只包包售價美金15元(在台灣售價台幣500元),因名人加持及限量,加上媒體強力渲染下,北京與台灣也同樣引發消費者瘋狂搶購,甚至發生推擠、受傷的意外。不到2天全台灣都知道這個本來不太會唸的名牌,在台灣迅速竄紅。「I'm Not A Plastic Bag」購物袋事件,被環保團體譏為「漂綠手法(greenwashing)」,以環保之名,行銷售之實,堪稱是時尚圈該年度最成功的話題包。
設計師Anya Hindmarch對於該推擠事件表示遺憾,並說,「排隊搶購的人,也許只是崇尚名牌,並非支持環保,但最終仍成就了環保,因為這只環保袋,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Anya Hindmarch 的說法,當然是值得放大檢視。但就在二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走在台北東區街頭,其實仍不難看到這款限量的環保包揹在靚女身上。而不論她們是當天排隊搶來、或是在網路上高價標得、還是只揹著一個仿冒包,總之這個包包已成為她們歷時二年的時尚配件之一,也算是達到Hindmarch當初的想法。
從環保杯到環保包,再到為母親節所選購的不論是別針、領巾或按摩椅,都值得消費者在準備掏錢包買單時,可再低頭想想該商品的環境衝擊。雖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與自由素食主者者(Freegans)一樣,從來不買新東西,並全靠著以物易物來過日子,但至少我們能督促自己當個聰明的消費者,利用每次消費的機會來投票,迫使商品製造者能公佈更多關鍵的資訊,並促成整體的商品供應鏈朝綠色經濟作改變。
【延伸閱讀】
《日本 環保的國度?》廖桂賢 22-Jul-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你還在用紙杯嗎》陳雯甄 13-Jul-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不論什麼袋 請多用幾次》樊雯 12-Jul-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文/陳雯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行政專員)
近期各大百貨公司正值母親節商品促銷之際,消費者在替媽媽採購禮物時,不知有沒有想過,即將購入的商品,對環境的衝擊為何?它是否過度包裝?它是否一定要購買從國外進口的商品?外包裝是否可以回收再製?商品製程是否會消耗大量能資源?在把商品買回家後,會不會讓媽媽一同背負破壞環境的罪名?
當然,大概只有少數的消費者,能很清楚地回答出以上的問題。就如同《綠色EQ》一書的作者高曼(Daniel Goleman)在書中指出,目前推行綠色消費最大的問題,在於欠缺關鍵資訊:消費者對某項商品幕後的製程、或是回收系統、或是所消耗的能源,是否會傷害別人與地球毫不知情。
只談回收 恐陷自我感覺良好
甚至,當消費者開始學會回收商品、或是出門都已自備購物袋,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已盡了環保本份,反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群眾壓力,來矯正某商品供應鏈實際上對地球的傷害。
比如說,之前有一家知名的咖啡連鎖店,為了響應紙杯減量的環保行動,在全球50多個國家、16,000多家門市,發動顧客攜帶可重複使用的隨行杯來購買咖啡,以實際行動支持環保,就可以免費享有一杯每日精選咖啡。當日果然吸引大批消費者,人手一只隨行杯湧入門市。 結果,因為這個推廣環保杯的環保「活動」,使得原本不喝咖啡的人也拿杯子去排隊,整天下來賣的咖啡也更多了。假若這家咖啡館的製程,本身就比其他家的咖啡館排碳量高,則整個活動對地球的傷害,可能比不辦活動還要來得大。
漂綠活動 並非全負面
2007年7月,在台灣零售業歷史上絕對是值得紀念的一天;英國時尚設計師辛瑪奇(Anya Hindmarch)與環保團體「We are What We Do」推出全球限量二萬只的環保袋「I'm Not A Plastic Bag」,希望能運用時尚概念,讓大眾拒用塑膠袋,此一策略果然大獲全勝,陸續在歐美掀起搶購熱潮。
這只包包售價美金15元(在台灣售價台幣500元),因名人加持及限量,加上媒體強力渲染下,北京與台灣也同樣引發消費者瘋狂搶購,甚至發生推擠、受傷的意外。不到2天全台灣都知道這個本來不太會唸的名牌,在台灣迅速竄紅。「I'm Not A Plastic Bag」購物袋事件,被環保團體譏為「漂綠手法(greenwashing)」,以環保之名,行銷售之實,堪稱是時尚圈該年度最成功的話題包。
設計師Anya Hindmarch對於該推擠事件表示遺憾,並說,「排隊搶購的人,也許只是崇尚名牌,並非支持環保,但最終仍成就了環保,因為這只環保袋,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Anya Hindmarch 的說法,當然是值得放大檢視。但就在二年後的今天,當我們走在台北東區街頭,其實仍不難看到這款限量的環保包揹在靚女身上。而不論她們是當天排隊搶來、或是在網路上高價標得、還是只揹著一個仿冒包,總之這個包包已成為她們歷時二年的時尚配件之一,也算是達到Hindmarch當初的想法。
從環保杯到環保包,再到為母親節所選購的不論是別針、領巾或按摩椅,都值得消費者在準備掏錢包買單時,可再低頭想想該商品的環境衝擊。雖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與自由素食主者者(Freegans)一樣,從來不買新東西,並全靠著以物易物來過日子,但至少我們能督促自己當個聰明的消費者,利用每次消費的機會來投票,迫使商品製造者能公佈更多關鍵的資訊,並促成整體的商品供應鏈朝綠色經濟作改變。
【延伸閱讀】
《日本 環保的國度?》廖桂賢 22-Jul-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你還在用紙杯嗎》陳雯甄 13-Jul-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不論什麼袋 請多用幾次》樊雯 12-Jul-07 低碳生活部落格
1 則留言:
如果回收商品或自備購物袋等漂綠行為,就覺得已盡環保本分,那是資本家消費環保,因為每一個消費都造成環境的破壞,所以回收商品等自認環保行為,都只是在自我安慰的行為而已。唯有將需要變成為消費習慣而減少消費,才能減低想要慾望的購買行為所造成的環保假象遐想。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