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減碳迷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減碳迷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真正的「涼」「爽」 不能只靠吹風或降溫

許多場合為了「節能」,犧牲了換氣,讓許多密閉的大型空間(如戲院、賣場)成了最毒的環境。

圖、文/邱繼哲 (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

   幾天應南投某高中之邀,為他們診斷耗能問題,看到整所學校為了節能幾乎沒裝冷氣,但裝了超級多的排風扇和電扇,最經典的就屬總務處,11個人的辦公空間,氣窗裝排氣扇、天花板裝吊扇和輕鋼架天花板循環扇、每個人座位旁有立扇,總計30台,結果室內33℃!

    保守算每台風扇的耗電功率45 W,30台總共1350W,大約是2台容量2500W變頻冷氣全速運轉的耗電功率,如果他們知道風扇耗電又不涼,而且嚴重影響工作效率,不如裝變頻冷氣還比較省電。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綠色財務 節能也省荷包

 圖/總統與主持人Janet共同出席2010年節能減碳年的節能減碳服務團成軍儀式 (圖片來源:總統府 flickr, CC BY 2.0)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原題為《綠色財務,節能也省荷包》,發表於2012年6月出版的「管理雜誌」第456期pp.145-147)

 馬政府的油電雙漲政策,推出後飽受外界批評,反覆的決策過程,也讓人質疑其專業程度與溝通能力。然而,這畢竟是邁向能源價格合理化的重要一步,由立法系統所主導的電價三階段調漲,讓整件事看似有了下台階,但台灣社會仍對低廉的能源價格成癮,卻是不爭的事實。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節能,追求相對,還是絕對?

Refrigerator
 圖/四十年來,冰箱效率提升了三倍,但全美用在冰箱的用電,卻仍然增加了兩倍(照片由JanneM上傳至Flickr共享)
 文/柯佳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特聘博士後研究員,原題:「你是”相對”節能還是”絕對”節能呢?」)

 近在一場畢業生的研究壁報展中,看到一篇有趣的能源政策研究,令我不禁驚覺到:在要求節能的同時,我有時也忘了對”量”的需求無形中增加了能源的使用。

 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已經被視為最快同時也是最低成本的減碳方法,許多人認為在能源效率這塊的努力,將是對人類生活極具前景的方法。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簡稱為NRDC)自1970年的觀測數據到2050年的預測情境報告中也顯示,有2/3的碳排放量減少預期,來自於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的影響(如下圖)。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愈節能會用愈多? 「反彈效果」假設誤謬多

 圖/當民眾改搭更節能的油電混合巴士,每日的旅程顯然並不會因此而增加。反彈效果沒有辦法一體適用所有節能行為。圖為台達電子增程型油電混合巴士,以及電動車充電柱。(Sean攝)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本文同步刊登在四月號綠雜誌)

 年前,為降低假日開車出遊時的碳足跡,我把自用車改成油氣混合車,也就是俗稱的瓦斯車。後來每次有香港的朋友來,一聽到我的車是由天然氣驅動,都覺得份外親切,因為香港的計程車全都是瓦斯車,每輛車車尾並都掛有「燃氣車輛.空氣清新」的綠色貼紙。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街頭激情外 反核應談替代策略

430nonuke018
圖/四月三十日全台有上萬人走上街頭,希望台灣能遠離核災威脅(照片由munch999上傳至Flickr共享)
文/柳中明(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原題「環保運動進入新紀元:反核必須提出台灣電價提高的策略」)

光石化由政府自行撤案,確實是環保運動的一大勝利。因為其投資金額高,後續經濟與產業效益明顯,因此政府願意正視民意,尊重民意所表達的反汙染、反危害生態與民眾健康等訴求,確實是許多環保運動者所夢寐以求。

同時,日本破記錄大地震所促發的核能危機,也讓反核四運轉、反其他核廠延役的反核運動者,找到避免大災難在台灣降臨的重要反核理由。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孩子的綠色未來 核在?!


 圖/日本電廠以動畫的方式說明福島核災
 文/邱姿蓉(台達電子基金會專案經理)

 日,網路上流傳一部日文動畫,以核能寶寶拉肚子來傳遞核爆危機,短時間內被翻譯成十國語言版本在網路上大量轉載。雖然影片輕描淡寫核災可怕的切入角度引人爭議,但多少企圖說清楚核能和核災的關聯性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核能不能?算進社會成本再說

fukushima reactor #2 with waterpumper, there is now fresh water to replace the salt that will cake onto outside of fuel rods and prevent proper cooling.
 圖/福島核災,帶來的不只是觸目驚心的畫面,接下來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將更為巨大。(照片由daveeza上傳至Flickr共享)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核?擁核?美國生態經濟學家科斯坦薩(Robert Costanza)說,先把核電的真正成本算出來再說吧!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外洩災後滿月,官方上修此事故為國際核能事件(INES)最高的七級,與1986年的史上最嚴重核災車諾比事件同級。災變如今還沒有控制住,救災跟善後不是區區一家東京電力公司能搞定的,而是要由日本政府,到頭來也就是納稅人兼受害者來支付。輻射汙染的後果更是由災區、全日本甚至全世界承擔。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環保紙盒 蒙上污染陰影

I hate digging for the prize.
圖/環保材質的包裝,應該要在建立在確保食品安全之上(照片由 Don Solo上傳至Flickr共享)
文/譚偉恩(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糧價高漲與糧食危機四伏之際,消費者必須注意糧食安全的問題並不只是在供給(availability)與分配(distribution or access)這兩個面向,食物本身的衛生品質,也就是食品安全也是目前國際糧食問題中的一大隱憂和爭議之所在。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傳奇海上仙山 成風電爭議前線

 圖/法國諾曼第海岸的聖米歇爾山風景奇絕,反風力發電人士不能忍受距此十多公里處樹起大風車,這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因而成為風電爭議的最前線。(周盈成攝)
 文/周盈成(自由新聞工作者)

 國西北海岸的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是個宛如海上仙山的宗教、文化與觀光勝地,但在法國積極發展風力發電的政策下,這附近可能將樹立起三支巨大的風車,引發了高亢的反對聲浪,甚至可能危及此地的世界遺產地位。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坎昆氣候會議:命定坎坷的氣候談判?

圖/年年增加的與會人數,是否真能解決氣候危機?(張楊乾攝)
文/譚偉恩(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師長與朋友問我,何以總是悲觀地看待全球氣候會議?我的回應是,因為絕多數締約國與會的談判代表,根本不關心平民百姓的安全。近日,手邊拿到一些資料後,更是讓我不得不更消極地對今年的坎昆氣候峰會,提出質疑和表達憂慮。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邁向永續需要角色轉移 --從消費者到文化先鋒

Düsseldorf futuristic shopping architecture
 圖/大型的購物中心,是消費主義的表徵之一(Retinafunk上傳至Flickr共享,CC BY-SA 2.0)
 文/邱育慈(自由撰稿記者)

 球資源的有限性在人口爆炸時代裡持續引發關注,但無論是政策導向或採用綠色科技去盯緊生產端,都無法解決問題核心:為因應快速成長的消費需求,地球資源已經過度開採。美國看守世界研究中心(Worldwatch Institute)指出,人類已經超用三分之一地球可供應的資源,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文化轉型,擺脫消費主義引領的價值觀,轉往環境永續的關懷面向。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八八風災與暖化意識」語音辨識電話民調發佈

(圖/郭英釗建築師在民權台地上勘察民權國小重建位址,張楊乾攝)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八風災重建工作將滿一年,民眾或許對風災的印象仍在,但對風災重建進度的了解卻不高。根據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委託台達電子智慧型語音辨識部門所作的電話調查顯示,有四成左右的民眾,對目前政府重建的進度並不清楚。不過在風災過後,約有七成的民眾對極端氣候現象變得更加關心,並有五成的民眾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節能減碳。

 按此下載調查報告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基改抗糧荒 引鴆止渴

 文/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氣候變遷有關的自然災害,往往重創一國的農業。根據IPCC第4次評估報告以及學界的相關研究,氣候變遷會衝擊自然地理條件,造成水資源短缺、耕地面積削減、病媒與傳染病擴散,而這些因素均會妨礙農作及水產的生長或減損糧食之產量。如此慘重的浩劫,不但首當其衝國家安全,更導致農、漁、養殖業者血本無歸,並同時間接促成物價上漲和威脅人民的糧食安全。

 無論現今的全球暖化是否為人類所導致,地球平均溫度的異常增升已是確定之事實。 就在世界各地自然災害接二連三發生的同一時間(*1),人類生命的脆弱度和對極端氣候之畏懼,則是不斷在升高。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菸草、石油與全球暖化

 
影片/美共和黨參議員殷霍夫(Jim Inhofe)在剛落幕的第四屆年度氣候懷疑論大會發言
文字/劉仲恩(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人類現代文明的歷史裡,總是有一群人致力於掩飾各種環境與健康風險,他們說吸煙對肺沒影響、用DDT殺蟲最健康、酸雨很安全、臭氧層破洞不需大驚小怪,當然,全球暖化在他們眼裡從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大家都希望這些是真的,只可惜經驗告訴我們,人類對環境風險瞭解還很少,總是在發現事態嚴重之後,才花上加倍的力氣亡羊補牢。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拿暖化嚇人 民眾易生反感


 影片/美總統歐巴馬在地球日發表的演說,以較正面的論述來談綠能革命
 文字/劉仲恩(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著氣候研究的進展,人類社會對於暖化的科學知識越來越豐富,當今學界雖然有少數質疑者,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全球暖化由人類造成,而且影響深遠需要立即採取行動。

 相對起科學界的共識,一般民眾對於暖化的態度卻大相逕庭。以美國為例,耶魯大學的Anthony Leiserowitz博士在今年初作了調查(*1),相信全球暖化正在發生的比例,從2008年的71%,下降到57%。相較於美國,歐洲對於抗暖化的相對比較積極,但是由於經濟危機的衝擊,根據2009年的調查,僅有18%的歐洲人認為全球暖化是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落後於貧窮問題和經濟危機,跟上次調查的30%相比更下降了不少(*2)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氣候變遷 誰關心?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長德布爾上周召開記者會,向國際社會說明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重要性)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經了兩年的協商,討論全球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過期後,該如何繼續管制溫室氣體的氣候談判,將於本月舉辦的氣候高峰會上攤牌。目前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場在丹麥哥本哈根所舉辦的高峰會裏,不可能會產出一份叫《哥本哈根協議》的氣候新約,但允諾出席的86國領袖會將先努力達成政治宣誓,然後等明年中各國再到波昂把細節談完;甚至會拖到明年底,各國再到墨西哥完成細部談判都有可能。

 當然,像是非洲國家等開發中國家聯合杯葛會議、或是俄羅斯、加拿大等突然離開談判桌等濳在威脅,也一直存在於氣候協商的過程之中。不過,氣候議題其實還有個實際的隱憂: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民眾,都關心地球暖化;且在金融海嘯過後,關心的人看來是更少了。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碳補償 恐無助減碳


 (這段影片是由「偷吃贖罪」網站所拍攝,他們貌似在推行一種交易,只要戀人或夫妻間願意付一點錢,讓網站媒介的第三人來保持忠貞,就能抵銷掉愛情或婚姻裏不忠的行為。但其實這個網站是要反諷「碳補償」制度的不合理,他們的論點後來不但上了BBC,也成為英國政治人物質詢的焦點;影片中文字幕由蠻野心足協會翻譯)

 文/江彥生(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行為科學助理教授)、廖桂賢(華盛頓大學博士候選人)

 球暖化危機籠罩,近年來「碳補償」(Carbon Offset)被視為是個人、企業、或國家的減碳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背後的觀念在於:排碳的傷害既然已經造成,或未來也無法免除,乾脆就付錢請其他人或其他地區,設法不排碳來幫忙彌補傷害。目前碳補償已經進入市場,成為消費者可購買的「商品」:針對日常生活中會排碳的經濟行為,舉凡買一杯咖啡到搭一趟飛機,只要多花一些錢,消費者就可以「補償」排碳所造成的氣候傷害。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環保嘉年華 恐幫地球倒忙?

 文/鄭榮和(台灣大學機械系FORMOSUN先進研究動力中心指導教授)

 6月5日是地球環境日,我應邀在一場嘉義大學與嘉義縣環境保護局合辦的「低碳地球,從嘉出發」全球暖化研討會中演講;我們團隊在去年完成的燃料電池機車,也千里迢迢地運送至嘉義展出,一系列的活動辦得有聲有色。但是當熱鬧過後,靜下心來想想,這樣的盛會能有多大的成效呢?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瓦斯車減碳 騙局一場?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合報在上周報導,由於民眾反應冷淡,因此政府打算取消補助一般民眾,將私有車輛改裝成瓦斯車。而在政府的報告中也發現,原來號稱改裝後會更環保的瓦斯車,實測下污染物碳氫化合物(HC)不減反增,氮氧化物(NOx)更較改裝前增加173%(*1)

 我把車改成瓦斯車也快一年了,當初因車齡過高並不符補助資格,所以我改裝著眼點,全在瓦斯車的減碳效應上。過去幾個月來,只要每加滿一桶瓦斯,我就會開始計算里程數能跑多遠,並把它換算成每公里的碳排放量,想測看看瓦斯車究竟有多減碳。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孤單時 別搭電梯下樓

 文.圖/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本文收錄於《低碳生活的24堂課》)

 起電腦包,熄滅辦公室裏的最後一盞燈,你踏著孤單的步伐,把一天工作的疲憊帶到了電梯門邊。只要再動一個指尖,身體彷彿就會進入自動導航狀態,機械性地把一身的困倦,送上漫長的通勤之路。

 但在按電梯前,先告訴你一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