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2011年環境新聞 福島核災最受矚目


影片/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第623集福島核災專輯,節目團隊與台灣民間人士在核災半年後,深入福島市區採訪。(影片由公共電視pts上傳至Youtube)
文/謝雯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為台灣最大的網路環境媒體,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每到年底都會邀請讀者,票選年度國內外的十大環境新聞。「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一月份訪問了環境資訊電子報主編彭瑞祥,談談去年的重要環境新聞,也順便看看這些新聞事件的發展。

 十大環境新聞的產生,是先由編輯群邀集專家挑選出候選項目,再開放讓讀者票選,藉此找出大家印象最深刻,也最重視的議題。去年最受矚目的環境新聞,莫過於福島核災。這場因日本強震與海嘯而衍生的核能災變,其嚴重程度已列為1986年歐洲車諾比事件同一等級。其造成缺電問題、輻射外洩影響健康、食品安全,電廠工安程序等相關議題的討論,並且間接促使世界各國重新考慮核能政策,影響程度既深切且廣泛,也再次提醒民眾,切勿低估核電廠所隱藏的環境風險。

彭瑞祥表示,歐洲國家對福島核災的反應較大,是因為他們曾有過烏克蘭車諾比經驗。福島核災發生兩週後,德國有25萬人走上街頭反核,聯邦政府並快速檢討核能政策,宣示非核時間表。美國、英國也再次評估重啟核電計畫,中國則暫停所有新的核電廠審批。台灣內部也掀起反核聲浪,也讓馬英九總統於11月提出「穩健減核」的承諾。然而,儘管確認核一、核二、核三廠不延役,但政府預計讓核四廠2部機組於2016年前穩定商轉,意味台灣將遲至2050年左右才能真正成為非核家園,這讓許多反核團體感到失望。

世界人口突破七十億大關也是值得關注的新聞,眾多人口將增加資源損耗,但對於南北半球的意義並不同。彭瑞祥說明,對於北半球占多數的以開發國家而言,問題在於其每人生態足跡過高;而對南半球發展中國家來說,所面臨的則是民眾對水資源與能源的取得問題。其他入選十大的國際新聞包括京都議定書延長、泰國嚴重水患、澳洲課徵碳稅、非洲之角飢荒等。

在台灣十大環境新聞方面,唯一正面的事件是4月22日馬總統宣布,國光石化不蓋在大城溼地。反國光石化的行動歷經多年,跨越政黨執政,設廠地點從雲林搬到彰化大城、芳苑,引發地方對立。而到最後並結合白海豚保育行動、細懸浮微粒PM2.5健康衝擊議題,與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進而促成數萬民眾群起連署反對,公民環境意識覺醒,這都是此一事件所帶起的效應。

土地議題是2011年台灣環境新聞的熱門,從都更、東海岸開發土地徵收條例等息息相關,後兩者也入圍了十大新聞。農地遭到不當徵收的問題自大埔事件以來,仍無法獲得解決,主要關鍵是土地徵收法令不夠嚴謹,而農地轉成建地後的土地增值利益更是可觀。

目前對花東海岸虎視眈眈的38個大大小小開發案,則牽扯到更複雜的土地正義問題。這些打算進駐到海岸第一排,坐擁海景的觀光旅館開發計畫,許多乃侵犯原住民部落傳統領域,也有環境隱憂更不可輕忽。以紛擾多年的美麗灣飯店為例,該建案在工程施作期間將事業廢棄物埋在沙灘,廢土覆蓋沿岸的珊瑚礁,環保團體仍擔心營運後的廢水排放問題,然而光是美麗灣所在的杉源海岸還有另外5個度假村開發案等待審核,環境衝擊可見一斑。

其他入選十大環境新聞的事件,還包括塑化劑風暴、阿塱壹古道、墾丁後灣陸蟹棲地蓋飯店等。更多詳細內容,請收聽本集「氣候戰役在台灣」節目,並至環境資訊中心查閱更多相關新聞。

作者簡介
謝雯凱,碩士班時研究國際政治與民眾參與,平時關心生態環境與文化資產,經常撰寫國內外環境議題專文。2007年起追蹤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並經營NGO對抗暖化行動資訊網。現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專員。


【延伸閱讀】
你不可不知的2011環境新聞!》張楊乾、彭瑞祥 9-Jan-12 氣候戰役在台灣
2011十大環境新聞:塑化劑、福島核災最受關切》莫聞 31-Dec-11 環境資訊電子報
穩健減核,邁向非核家園》08-Nov-11 總統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