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工程思維依舊 五都未來照淹

0919012 圖/選舉將近,各候選人多只見激情文宣,少見長遠政策。只怕明年再來大雨,民眾的生命財產依舊沒有保障(照片由munch999上傳至Flickr共享, CC BY-NC-SA 2.0)
 文/鍾振坤(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三角洲變遷研究小組博士生,2010年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 )

 2010年悲慘的九月和十月,兩個月內小小的台灣南北各歷經一次水災的肆虐,凡那比颱風六個小時超過六百多豪米的雨量,重創高雄;梅姬颱風單日降雨量逼近一千豪米,讓宜蘭汪洋一片,這樣驚人的暴雨量,「天災」無疑的是一個最簡單的解釋。


極端氣候 漸難招架
 只是,如果大家還不健忘的話,09年的莫克拉颱風四天的累積雨量,將近三千豪米;08年的薔蜜颱風一天半的雨量,超過一千豪米;07年的科羅莎颱風單日的雨量,逼近一千豪米;05年的海棠颱風累計雨量,超過兩千三百豪米;04年的敏督利颱風,雨量也超過2000毫米;以及01年的納莉颱風單日425豪米和桃芝颱風單日574豪米的降雨量,這十年來台灣就發生了九次,降雨規模達到百年、甚至兩百年的暴雨頻率。

 很顯然的台灣的氣候正在變化,極端降雨幾乎已經變成台灣普遍的自然條件之一, 這對台灣最直接的影響不只有水災,還有乾旱。如果檢視去年莫克拉風災前幾天的新聞, 南台灣那時正面臨嚴重缺水的危機,而事實上台灣每年需要三至四個颱風所挾帶的雨量,才能滿足台灣一年的用水,這是老天爺給台灣人的挑戰,問題是台灣該如何回應?

 這不該只靠水利專家提供技術而已。

工程假設 追不上極端氣候
 1993年荷蘭林堡省(Limburg)的瑪斯河谷(Maas)發生嚴重水患,這次的大水震驚了這個以「與水爭地」聞名於世的國家,超過180平方公里的土地(大於高雄市)積水1.5公尺,共8,000多居民強迫疏散,財物損失超過一億歐元,荷蘭立即成立了皇家委員會調查這次的水患,隔年一月報告出爐,委員會提出水利專業的建議:疏浚河床,設立滯洪區和加蓋堤防,委員會確信藉由他們的方案,瑪斯河谷可以確保250年的洪水頻率。

 隔兩年的一月,老天爺給荷蘭人一次更大的教訓,同樣在林堡省發生更嚴重的水患, 嚴重程度更甚於前年,24萬居民被疏散。水患之後,荷蘭政府立即的反應,是再加高加長堤防,並加速疏濬,但卡在經費與技術的問題,這些計畫並不如預期的順利。

 而更令人疑惑的是,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到底多少年的洪水頻率才算安全?這讓荷蘭人開始思考他們是不是對自然不夠了解,如果單靠水利技術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那替代方案是什麼?最重要的是,這也似乎意味著,,長期以來以「對抗」水災為思維主軸的「三角洲計畫(Delta work)」應該有所改變,還地於河的觀念就在這樣的脈絡下展開,這個觀念不只改變了荷蘭也改變了全世界的治水方式,統合在這樣的觀念之下,荷蘭人重新反思所有的計畫。

六百公釐日降水 台灣城市滅頂
 荷蘭人從水災學到並改變與自然相處的方式,台灣呢?歷經十年來九次慘痛的經驗之後,我們仍然單純的認為這是水利技術的問題。但事實上是,即便高雄依先前計畫設置六個滯洪池,也只是確保愛河二十年不溢岸的標準,這意味著以凡那比超過兩百年的暴雨規模,高雄依舊會淹水;又,如果蘇澳的畚箕地形是造成這次水災主要的原因,那台灣沿海的宜蘭平原、高屏平原、台東、花蓮、基隆…..這些大大小小或長或短的畚箕,又是何其的危險!

 台灣的都市到底有多脆弱,檢視水利署2007的水災潛勢地圖, 在600mm的一日暴雨規模之下, 整個高雄除了壽山, 半屏山全部淹水, 而類似規模的降雨在這十年中發生了九次, 都市脆弱的程度,讓任何一台故障的抽水機都有可能癱瘓整個城市。台灣人真的該好好想想,我們該如何跟自然相處了。

作者簡介
鍾振坤,畢業於台大城鄉所,研究所讀四年有三年的時間在反濱南工業區,之後擔任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推動環境鄉土教育。有感於台灣對環境相關論述之缺乏,2008年至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專攻水相關議題之研究,現於Urbanism 下之U-lab的三角洲變遷研究小組研究。

【延伸閱讀】
台灣救災 荷蘭防災》林育慈 5-Nov-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城市抗澇 蓄洪與排水應並重》柳中明 24-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鹿特丹 與水共存城市典範》林育慈 9-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緝兇思維 無助治水》鍾振坤 7-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米克比太太 高雄淹水了》張楊乾 4-Oct-10 低碳生活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