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思考土地真價值 才算真永續

 文/朱淑娟(自由撰稿記者)

 化蚵農粘麒麒起個大早,趁退潮時跟兒子踏上採蚵車到蚵田採牡蠣,他說,這片蚵田從他太祖公留到現在,兩個兒子也跟著他採蚵為生。他說,「金融海嘯我們都沒什麼感覺耶,只要這片海還在,我們就不會餓死。」

苗栗縣灣寶里農民黃箱赤腳站田地上,雙手指著西瓜田、蕃薯田,「你看我們農村生活不太壞吧,我們種西瓜吃西瓜、種蕃薯吃蕃薯,大家都很快樂。」苗栗縣政府要徵收她的農地蓋工廠,她問:「工業這麼好嗎,為什麼有金融風暴?」

 而在科學園區上班的小林,去年遇到金融危機,休無薪假,一個月還做不到10天,最近公司生意有起色,他的工作天數又增加。他驚覺,原來科學園區的工作才真是「看天吃飯」,何時有工作、何時沒工作,完全無法自己掌握。

什麼樣的產業 才永續?
 單以產值來算,農業或許比不上工業,但土地價值如只用產值計算,未免過於簡化與失真。因為土地連接人的情感、傳承文化、涵養水份、保護環境與土地。真要算產值,這些都應該有一套量化的方式加計進去。

 而工業產值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高,但政府往往忽略工業的負面影響,包括土地破壞,侵奪農田造成農地面積縮小,引發糧食危機疑慮。工廠生產造成的環境、土壤、廢水汙染,又侵蝕多少農地,導致多少人失業。這些負面效應同樣也應算進產值。究竟工業、農業誰比較永續?這筆帳恐怕還有得算。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表示,政府談永續都只是表面上、口頭上,經建會應該要改名「永續發展委員會」。他認為,台灣一直以經濟掛帥,跟我們政府組織安排有關,我們一直在促進經濟發展,一直沒有改變,工業迷思應該要打破。  

傾斜的國土利用思維
 從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已經過了30年,如今政府仍把高耗能、耗水的產業當經濟成長的救仙丹,為了開發,付出一切在所不惜。彰化地區總用水量每天才38萬噸,一個中科二林園區每天就要16萬噸、國光石化要40萬噸。缺水就蓋水庫、做攔河堰,開發成本、環境破壞、農地缺水,完全不用考量。 

 另外,各地方政府為了工廠,不惜動用土地徵收權,導致土地徵收過於浮濫,人民陷入土地被徵收的恐慌,最近幾起社會抗爭運動都與土地徵收有關。民主國家土地徵收應符合公益需求,而這個公益需求不能政府說了算,而應納進人民對土地的認同。粗暴的土地徵收只會造成社會人心不安。

重新思考國土利用、產業的未來
 徐世榮表示,農業是非常永續的,可以世世代代養活很多人口,當然政府也應重視工業發展,但應進一步思考兩者配置的合理性,不能像現在這樣,動不動用經濟產值侵奪農業,完全以為工業發展是最好的,「思考應多元一點。」

 金融風暴後,許多國家重新思考產業未來,綠能產業、再生能源被視為下一波經濟起飛的希望,糧食安全更納入經濟發展的重要思維中。如果台灣重工輕農的思維30年不變,可想而知,未來糧食、經濟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
暖化衝擊 台灣學調適》張楊乾 17-Nov-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眼光放遠 才能真正面對暖化》張楊乾 22-Oct-08 低碳生活部落格


關於作者
朱淑娟,做過程式設計師、行銷企畫、1998年起在聯合報當記者,2001年開始跑環境新聞,直到2009年3月離開聯合報;後專任獨立記者,繼續環境報導。個人部落格在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沒有留言: